首頁>科學>

#我眼中的中國科學家#

陳景潤——站在數學金字塔上的人

近代以來數學巔峰人物

1966年5月他證明了命題“1+2”

“1+2”是哥德巴赫猜想的一種表示形式

指的是任何一個偶數都可以分解為一個質數加上一個素因子不超過2的數字。

“1+2”過後就是“1+1”,也就是任何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分解成兩個質數。

陳景潤痴迷數學以至於生活不能自理,算得上個“學痴”。

哥德巴赫猜想雖然僅僅一步之遙,但卻需要科學的沉澱或者下一個天才的誕生!

于敏——氫彈之父

核物理學家

于敏為我國核彈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獨創的“于敏構型”至今無人超越。

“泰勒·烏拉姆構型”的簡稱,是美國氫彈的設計構型,和于敏構型相比:

(1)T-U構型的設計當量可以非常大,但是氫彈本身的質量也非常大,一顆1000萬噸TNT當量的氫彈,重達60多噸;;

(2)于敏構型設計當量一般在數百萬噸,但是氫彈可以做得非常小巧,有利於實戰化,氫彈整體不到1噸的重量,可以達到300萬噸TNT當量;

(3)于敏構型的氫彈更方便儲存,甚至長時間儲存,需要使用時直接就可以用;

顧方舟——中國糖丸之父

醫學科學家、病毒學家

顧方舟傾盡畢生心血將脊髓灰質炎從中華大地上清除。

脊髓灰質炎,簡稱脊灰,國內俗稱“小兒麻痺症”。

小兒麻痺症疫情先是江蘇南通1680人(大多為兒童)突然癱瘓,其中466人死亡,隨後迅速蔓延全國。

1957年,31歲的顧方舟臨危受命,開展脊髓灰質炎研究工作,次年,顧方舟首次分離出“脊灰”病毒,之後成功研製“液體”、“糖丸”兩種活疫苗,使數十萬兒童免於致殘。

此外,他還提出用活疫苗技術消滅“脊灰”的建議,以及適合於我國地域條件的免疫方案和免疫策略。

《顧方舟傳》記錄,在疫苗研製的Ⅰ期臨床試驗階段,為了檢驗疫苗對人體是否有副作用,顧方舟曾冒著癱瘓的危險,喝下了一小瓶疫苗溶液。

一週過去,他發現自己的生命體徵沒有出現異常,於是又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讓自己剛滿月的兒子服用疫苗,證明疫苗對兒童同樣安全。

在顧方舟的感召下,同事們也紛紛給自己的孩子服用了疫苗。最終,他們成為中國第一批試用脊髓灰質炎疫苗的人群。

之後顧方舟還與同事研製出了“脊灰糖丸疫苗”,這種糖丸不僅好吃,還能在常溫下存放多日。

1965年,全國農村逐步推廣疫苗,自此,脊髓灰質炎發病率明顯下降。

2000年脊髓灰質炎被徹底消滅!

2019年顧老與世長辭!

袁隆平——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中國雜交水稻育種的開創者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利用助手發現的天然雄性不育的“野敗”作為雜交水稻的不育材料並發表了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觀點,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種的禁區。

七十年代中期,以他為首的科技攻關組完成了三系配套並培育成功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現我國雜交水稻的各個優良品種已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平均增產20%。此後,他又提出“兩系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的發展概念,國家“863”計劃據此將兩系法列為重要專案,經專案組科技人員6年的刻苦研究,已掌握兩系法技術,並推廣種植,現佔水稻面積的10%,效果良好。  1997年,他在國際“超級稻”的概念基礎上,提出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技術路線,在實驗田取得良好效果,畝產近800公斤,且米質類粳稻,引起國際上的高度重視。  在全國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1976年至1999年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35億多畝,增產稻穀3500億公斤。

袁隆平解決了世界糧食危機,徹底解決了我國糧食問題。

如今正在研究極端地帶水稻種植。

楊振寧——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楊振寧是第一位獲諾獎的華人,這個榮譽已經超過其他人。在物理學界,他更為著名的是提出了楊-米爾斯方程,是現代物理學的主要進展之一,是20世紀後50年最重要的一篇文章,是現代粒子物理研究框架的基礎。

2000年,Nature評選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20位科學家,楊振寧位列其中。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

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闢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楊振寧還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屠呦呦——一輩子研究青蒿素

藥學家

屠呦呦60多年致力於中醫藥研究實踐,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研究發現了青蒿素,解決了抗瘧治療失效難題,為中醫藥科技創新和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一種熔點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們將這種無色的結晶體物質命名為青蒿素。青蒿素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優點的新結構型別抗瘧藥,對各型瘧疾特別是抗性瘧有特效。

2015年10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該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林俊德——至死不渝愛國情

工程院院士、少將軍銜

從1964年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1996年中國進行的最後一次地下核試驗,參與了中國的全部45次核試驗。

1987年,林俊德把衝擊波測量技術成功應用到常規兵驗。

武器試驗中,他帶領專案組發展了聲電報靶技術、聲電落點定位技術,解決了國際上大面積立靶自動檢測的難題,研製的裝置系統已裝備於中國多個試驗靶場和公安部門射擊訓練場。

2001年當選院士後,他主動擔綱某重大國防科研實驗裝備的研製任務,在各種方案分歧很大的情況下,他帶領攻關小組連續攻克方案設計、工程應用、實驗評估等難關,最終取得了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研製了適合各種實驗要求的系列重要裝備。

2012年5月4日,解放軍總醫院的檢查結果證實林俊德罹患膽管癌晚期,但是他拒絕接受手術。半月後病情惡化,他為了把自己工作總結好,不給給後人留下麻煩,堅持坐著把電腦上的絕密檔案整理完交給自己的學生,整理完後剛躺下沒多久便與世長辭。

林俊德將軍奉獻國防事業直至生命盡頭,為我們完美詮釋了一個軍人、一個教師、一箇中國人的愛國精神、奉獻精神。

科學無國界,人有愛國心!

這些科學家們都為我國的發展和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推動著世界科學的發展。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唯有不斷學習方能追趕上他們,進而為國家建設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祝願咱們國家的研究者們能早日出成果

評上中國科學院院士

8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2021高中生物備考-胚胎工程經典例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