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速 讀 ?

到底是不是偽科學?

RAPID READING

說到速讀,大家都不陌生,我國古代史書中記載東漢時期大天文學家張衡當時就具有“一覽便知”的本領,並依據其本領能對天文科學深有研究。我國近代魯迅、蘇步青等名人也有快速閱讀能力。

在當今這個分秒必爭的時代,海量的資訊等著人們去處理,大家都渴望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的資訊,而資訊往往和財富劃等號。近年來,速讀的市場也在逐步擴大。市面上各種速讀的培訓方法魚龍混雜。有時我們也能看到一些經過訓練的人,在很短的時間內看完很多本書。有些機構甚至提出“量子波動速讀法”號稱幾分鐘內就能讀完一本書。那麼,速讀,到底是不是偽科學?

速讀是可以經過訓練實現的

RAPID READING

正常人的一般閱讀速度為200-500字/分鐘,透過認真訓練,一分鐘可以快速閱讀兩三千字。目前速讀已經作為一門科學和技能在研究了。速讀記憶訓練都是基於“眼腦直映”原理的,也就是旨在訓練大腦反應能力和眼晴掃讀時的寬度、廣度和速度,這些能力加強後,自然提高閱讀速度。同時,減少回讀,避免默讀等也同樣重要。在訓練的同時,提升專注度,集中注意力,加快自己理解的速讀,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閱讀速度。

速讀需要眼腦共用

RAPID READING

針對不同書籍,和不同的閱讀目的,可以選擇適合的閱讀方案來提高閱讀速度。讀書前瀏覽一遍目錄,明確重點讀哪些內容,哪些內容可以略讀。針對於段落,抓住中心句,把握文章核心,從而達到略讀的目的。另外,看小說時,如果只看劇情,那麼景物描寫,環境描寫等部分可以略讀。蒐集資訊時,抓關鍵詞來定位有效內容。提升閱讀速度的方法還有很多,然而,我們能否真正駕馭它們呢?

盲目追求速讀會影響理解,斷章取義

一些人在粗淺瞭解速讀之後,迫不及待的將其“實踐”到閱讀當中。隨著目光掃過一行行文字,速度似乎比原來有了些許提升,可當回憶看到的東西,卻大腦一片空白。這是怎麼回事呢?

人腦反應速度是有限的,當輸入速讀過快時,大腦無法處理過量的資訊,也就無法準確的理解文意。有時只抓取了一些碎片化的資訊,大腦對這些資訊隨意拼湊,甚至會曲解文意。

RAPID READING

讀書,是輸入、理解、再創造的相互結合,如果只求提高輸入速讀,壓榨理解的時間,沒有內化的過程,那麼讀書等於白讀。表面上提高了閱讀速讀,但實際上浪費了時間,欺騙了自己。

速讀,是浮躁時代的產物,運用不好,很可能會變成“智商稅”。對於未經過專業速讀訓練的人群,與其一味追求速讀,不如學習高效工作的方法,提高自己時間利用率,用時間去彌補所追求的速度。

科學和偽科學只有一步之遙,而怎樣邁出這一步,在於我們自己。

16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宇宙是被設計出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