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向死而生,這是自然,如同宇宙的終點是熱寂,自然熵增這是規律(熵越高,系統越不穩定,最後物質全都變成熱量)。而文明的產物是熵減的,我們可以將泥沙變成高樓大廈,將死魚碎肉變成美味佳餚,將無序變成有序。

文明的任務可能就是阻止熵增,讓宇宙慢點毀滅。死也是熵增一種體現,未來文明或許有長生的方法,讓人的熵增長的慢一些。

對於所有生物而言,生死都是不可避免。從我國古代陰陽五行的哲學觀點出發,生與死不過是萬物迴圈的一種機制,新物質的生,意味著舊物質的死。人死同樣也意味著其他物質的新生。

個體的生死是為了全體的永生。如果一個物種只生不死,那麼他的上下一級物種就會消失,接著更多的物種消失。死是為了成全下一物種的生存,保證萬物和諧共存的必要手段。不過在死之前,所有個體都有一些基本任務,如為種族延續新的生命,為種族及其他物種做出必要貢獻(即使是將摔倒的孩子扶起)等。只有萬物迴圈和諧,所有種族才能永恆共存。傳承是每個生命最基本的意義。

對於個體而言,生死應該分開來看。我們餓了吃飽還會餓,為什麼還要吃呢?吃是為了飽,而不是為了餓。為生而生,而不是為死而生。飽是幸福的,生是美好的。一棵大樹,可在盛夏為貓狗遮蔭,可在寒冬為小樹擋風(保護小幼是給他們時間成長,而不是讓他們沉溺於溫室,長成弱不禁風的巨草)。自我滿足是美好,為他人提供便利、保護幼弱亦是美好。

生的意義或許就在於創造美好。作為高智慧生物,人有著更多創造美好的機會與能力,撐一把傘、指一條路、載一陌客、伸一隻手……

人會死,人族不會死,人創造的美好不會死。人不能永恆,但人可以創造出比山海還要長久的事物。人類的智慧和愛可以創造出超出自然的奇蹟。我們跑不過虎狼,但能製造出汽車。我們不能飛翔,但我們能製造出飛機。我們不能在水下呼吸,但我們能製造出潛艇。孔子雖然已故,但他的儒家思想流傳了幾千年、影響了幾百代人。

生命從來不是孤單的,人吸入氧氣撥出二氧化碳,樹木吸入二氧化碳撥出氧氣。人離不開樹,樹也離不開人。

所有生命都不可能脫離同類而存在,一個人可以一天不吃飯,但很難忍住一天不與別人交流,長期的與世隔絕甚至會產生精神類疾病。

我們有時說不要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要為自己而活。通常會有人做出極端甚至錯誤的解讀,認為別人的所有看法都不重要,要完全以自己為核心。

我們為何如此渴望交流?語言最原始的功能應當是資訊的互動,快速獲取某些資訊的一種手段。交流就是為了資訊更準確、全面,做出更精準的判斷。由於後來某些不可知的不定向發展,導致交流中充斥著各種吹噓、虛構、無用的資訊,讓人很難從中提取到客觀的實用資訊。所以有時遵從自己的內心往往能取得符合期待的結果。但其他意見未必是全然不可取的,我們會慶幸當初沒有聽從誰的意見,也會惋惜當初沒有聽進誰的意見。

所有看法的形成都是源於自身過往經驗,是一種規律的展示。這規律可能不完全適合你,但會有可以借鑑的地方。

虎狼尚有同伴,人又怎能獨身而活。人先為自己活,而後要為他人活。不能過分在意別人看法,也不能完全忽略別人看法。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包容才能共同壯大。

貓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構成食物鏈、供人取樂、看家護院?

人應該有比貓狗更豐富的含義,除了傳承、創造美好之外,當有更細膩、個性的意義,那需要我們親自賦予。

落葉飄向大地,河水湧入大海,或許不用尋找,一切自有意義。

宣告:以上內容僅是一種思維的分享,請理性看待。

8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為什麼我們看不見紅外線和紫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