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在生物體內,鎳被發現於參與酶催化的氧化過程中並且常以鎳-雙氧模式參與酶催化的氧化過程中,例如櫟皮酮2,4-加雙氧酶含有鎳-雙氧結構(圖1a)。近些年來,鎳參與的金屬催化偶聯研究較多,但是鎳催化的氧化過程研究較少,鎳-雙氧複合物在文獻中報道的就少之又少。該類研究較少的原因主要是二價鎳對於氧氣是惰性的,因為Ni3+/Ni2+的氧化電位較高,難以得到鎳-雙氧中間體。在早些時期,Riordan和Driess等人報道過鎳和超氧複合物氧化過程,但是該類氧化效率較低,同時需要過量的氧氣(圖1b)。Otsuka 等人也報道了相似的現象,他們發現鎳催化的迴圈中會導致配體被氧化的現象(圖1c)。

要實現底物的氧化,體系內必須發生電荷轉移,作者考慮到電化學能夠實現該過程的轉化。底物氧化也需要氧的參與,傳統的方法需要使用當量的氧化劑或者高純的氧氣,而作者認為水在電解作用下可以原位產生氧氣來代替氧氣的使用,從而使這個過程的綠色環保。參考前人的經驗,Badalyan 和 Stahl等人使用(bpy)Cu(OTf)2作為電催化劑氧化醇羥基;Baran實驗室報道以鎳Ni(Mebpy)nBr2為電催化劑催化構建C-N鍵,該過程是透過產生的一價鎳Ni(I)物種到二價鎳完成氧化過程來構建C-N鍵,氧化反應如果需要用Ni來實現的話,必須透過Ni(I)到Ni(II),同時二價鎳形成Ni-雙氧複合物;在這些基礎上,北京大學藥學院焦寧課題組報道了以鎳為電催化劑氧化底物,本質上反應是透過形成Ni-雙氧複合物氧化底物,其中水作為氧供體,無需外加氧化劑,電在反應中既電解水解產生了氧氣,又活化了二價鎳催化劑,起到“一石二鳥”的作用,相關成果發表在Nat. Catal.圖2

在實驗的起始階段,作者使用Ni(OTf)2、雙吡啶配體L1和30倍當量的水反應就能得到60%的單氧化的二苯亞碸產物。篩選了鎳催化劑發現二氯化鎳最為有效,作者推測氯離子在電解過程中會形成氯化氫離子,其可以作為氧轉移試劑,同時配體仍為雙吡啶配體L1最優,最終能夠以97%的收率得到單氧化的二苯亞碸產物,同時伴有少量的碸類產物(圖3)。當反應置於無水無氧的乙腈中,該反應不能進行,證明了氧氣在該反應中是必須存在的。

得到了最優條件後,作者測試了一系列硫化物,透過控制電解的時間,避免過度氧化,都能夠以較好的收率得到單一氧化的亞碸產物,同時實驗對比了不用鎳催化劑的情況下反應得到亞碸產物的收率。該反應的相容性良好,底物中如果含有三元環時,三元環不會發生開環現象(2h),同時底物中含有醛基(2d)或者酮羰基(2j)時,這些基團不受影響;當底物是含氮雜原子時,反應中不會觀測到N-O化物(2n),同時該方法也可以氧化膦化物。在較低的Ni(OTf)2載量下,該反應還可以實現克級規模製備(2d)(圖4)。

為了弄清楚整個氧化過程的機制問題,作者做了一系列控制實驗。起初,該過程的氧是否來自水的電解?當在反應電解體系中加入5 mmol的H218O時,GCMS可以檢測相應量的18O2氣體和氫氣(圖5a),在反應體系中則會使得底物帶上18O,這些證實了水是反應體系中的氧供體(圖5b和圖5c)。

在反應過程中是否會有關鍵的Ni(I)和Ni(II)-雙氧化物形成呢?將反應體系進行高分辨質譜測試能夠找到相應的Ni(I)複合物和Ni(II)-雙氧化物,作者推測該過程會產生氧根負離子自由基O2•−,這是形成Ni(II)-雙氧化物的關鍵,但實驗也證實氧根負離子自由基O2•−並不參與反應(圖6)。

根據這些控制實驗,作者提出如下機理:首先,二價鎳在陰極被還原成一價鎳D後,活化氧氣形成Ni(II)-雙氧化物自由基中間體A,該中間體得一個電子後形成Ni(II)-雙氧化物B,氧化底物後形成零價鎳E,在陽極被氧化後再生二價鎳C(圖7)。

總結

因為鎳-雙氧複合物較難形成,該類研究較少。北京大學焦寧課題組透過電化學誘導了鎳-雙氧複合物的生成,以水作為供氧體,綠色高效的完成硫醚類底物的選擇性氧化,具有廣泛的底物適用性和耐受性,同時該過程是透過形成Ni(II)-雙氧化物中間體完成底物的氧化,打破了50多年來氧氣被認為是不能氧化二價鎳的猜想。

撰稿人:Caesar

13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超級地球”是如何誕生的?什麼樣的超級地球能誕生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