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引子

公平,是人類社會誕生伊始,就不斷追求的目標,雖然它從未真正實現過。

在社會上生存,我們會發現,人和人之間最主要的差別之一,在於擁有財富的多寡。而這是個相對概念,從而可以簡單把人區分為兩類,也就是:少數的富人,以及多數的窮人

富人與窮人的生活,當然千差萬別,這常常給人以社會不公的感覺,但是至少到21世紀初期,人人平等仍然是主流的認知,也就是說,作為一個“人”而言,財富的多寡似乎僅僅表現為“身外之物”,每個人都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生老病死,概莫能免,高低美醜,也不能選,造物主至少在生物層面,給予大家平等的待遇。所以,貧寒的家庭,卻可能生出美麗聰慧的女孩,或是健壯果敢的男孩,改變命運也就不似空中樓閣了。

但其實,這種“平等的幻覺”或許也要到頭了……

沒錯,我想說的,應該就是你所想的——基因編輯。

目前基因編輯相關的技術正在飛速發展,從資料可見一斑:在上世紀80年代,編輯單個基因的成功率能達到1%,就已經很了不起;到21世紀初,編輯單個基因的成功率提升到接近10%;而2012年劃時代的CRISPR技術的誕生和完善,直接讓基因編輯的成功率提升到接近100%,而且,不再侷限於對單個基因的編輯,複雜的多基因同步編輯也成為現實。

僅僅短短的2、30年,技術就取得了如此突飛猛進的發展,讓我們不得不開始認真面對一個問題:基因編輯技術,將如何改變我們這個社會?

基因編輯,已經廣泛應用於動植物領域

其實,對基因進行編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很常見了。

這些年,轉基因作物的話題一直有很高的社會關注度,人們製造轉基因作物的初衷是好的,比如抗擊病蟲害,提高農作物產量,更好地滿足人類的農產品需求。事實也確實如此,比如,科學家們陸續製造出了免疫白粉病的小麥、反式脂肪酸含量更低的大豆,還有能抵抗棉鈴蟲的棉花,等等。這些轉基因作物效能優異,一經推出就很快佔領了市場。截至2015年,美國92%的玉米和94%的大豆,都是轉基因作物。

不過,雖然優勢明顯,每年都有數以億計的人吃下轉基因作物,而且沒出現過什麼問題,但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仍然飽受質疑,比如有調查顯示,60%的美國人認為轉基因作物不安全。

而且,相比於轉基因植物,公眾對轉基因動物的接受程度更低。比如,在美國獲准上市的第一種轉基因動物,是一種轉基因三文魚,這種三文魚在被基因編輯之後,分泌的生長激素更多,生長週期只有原來的一半,而且營養成分也完全相同,但即便如此,轉基因三文魚還是受到嚴厲抵制,有人把它稱為“怪獸魚”。根據《紐約時報》的調查,有75%的受訪人員表示拒絕食用這種轉基因魚。雖然現在科學家們已經制造出了瘦肉含量更高的轉基因豬,羊毛長度更長的轉基因山羊,但可以想象,這些轉基因動物的社會接受度都不會很高。

但是實際上,幾乎我們吃的每種食物,它們的基因型都被人為改造過,比如,選育種子和配種時用的隨機誘變技術和雜交技術,本質上都是在按照人類需求改變動植物的基因型。從這個意義上說,轉基因技術和以往的傳統育種手段,在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

但仍有非常多的人很難接受轉基因,似乎大自然給予的就是最好的,任何的改變都是錯誤的,那麼,真相果然如此嗎?

基因改變,也是生物體內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其實,即使是我們人體自身,基因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發生著“自然的改變”。

我們每個人在生命之初,都會攜帶從父母生殖細胞中繼承的50-100個基因突變,而且在人體內,平均每秒鐘都會出現上百萬個突變,所以人體基因的改變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自然現象。

而最為常見的就是各種惡性腫瘤。活的人體細胞無時無刻不再進行分裂活動,就像超大型工廠裡的流水線一樣,不可避免地會產出一些殘次品,這些殘次品會被我們身體的其它衛士細胞(免疫系統)發現並消滅掉,但有一些有可能會成為漏網之魚,從而發展壯大成為惡性腫瘤。

當然,更多的突變是無害的,而且也是完全無感的。這些基因改變也許是原生的,也許是周邊環境影響的,目前我們無從所知,但是,它們都不是人為指定的。

而基因編輯讓這種改變有了方向性。

而且這種人為的,有方向性的基因編輯,其價值幾乎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能夠改變基因,人類將掌握“上帝的手術刀”

轉基因植物可以給人類提供更優質的食物,而轉基因的動物則不僅能給人類提供肉類和皮毛,甚至還有希望拯救很多人的生命。

比如在美國,現在有大約12.4萬人在等待器官移植,但每年只有2.8萬人能獲得移植器官,大量病人在等待器官的過程中死去,缺乏器官供體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科學家們設想,透過基因編輯技術,人類或許可以改造豬的基因,讓豬生長出可以供人類使用的器官。而且,這項技術目前已經有了初步成果,科學家們把經過基因改造的豬作為移植器官的供體,一顆移植腎臟在狒狒體內維持了6個月,一顆移植心臟在另一隻狒狒體內維持了2年半。目前,這個領域已經吸引了大量投資。所以,如果基因編輯技術真的能拯救人類的生命,提供寶貴的移植器官,那我們真的很難拒絕它。

基因編輯應用於人體,最直接的方式是治病。舉例來說,專家正在透過基因編輯療法根治一種遺傳病,乙型地中海貧血症,這種疾病雖然能透過骨髓移植根治,但患者一般很難找到配型吻合而且願意捐獻骨髓的供體,而基因編輯就能解決這個問題。醫生只要從患者體內分離出幹細胞,利用基因編輯技術修復幹細胞中的乙型球蛋白基因,然後把編輯過基因的細胞輸回患者體內,患者就能分化出正常的血紅細胞,而且,因為供體和受體都是自己,患者在整個過程都不會出現免疫排斥問題,這就為很多人帶來了生命的希望。

除了遺傳病,基因編輯技術還可能幫助我們攻克癌症。一個思路是,為了消滅體內的癌細胞,我們可以透過基因編輯,製造出一種特殊的T細胞,這種新型T細胞裡引入了一種新的基因,它可以幫助T細胞識別、靶向鎖定最終消滅癌細胞,從而治療人的癌症。這項技術目前還在探索之中,不過,2015年就有科研機構在一名女嬰身上使用過這項技術,透過向女嬰體內輸入經過基因編輯的T細胞,成功讓女嬰的白血病得到好轉。

可見,有了可靠的基因編輯技術,人類就擁有了“上帝的手術刀”,去提升全人類的健康福祉。可是,這種看似強大的武器,在實踐中卻有著巨大的障礙。

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障礙

基因編輯技術在醫學領域有著巨大的使用潛力,但是,我們還是要清醒地認識到,這項技術距離成熟應用還有很長的距離,這其中的關鍵之一,就是基因編輯的“脫靶問題”。

基因編輯的基礎就是要對特定的DNA片段進行識別,這個識別不是100%準確的,所以就會產生錯誤的切割,一般來說,脫靶效應是一個很普遍的醫學現象,比如看看各種藥品的說明書,基本上都會標註副作用。但基因編輯的脫靶效應格外危險,畢竟普通藥物的副作用在停藥後就會結束,但基因編輯一旦脫靶,對基因造成的改變就永遠無法挽回了。

除了脫靶效應,人類對各個基因的作用和影響,瞭解得也很有限。很多疾病的成因非常複雜,可能是遺傳變異和環境因素的綜合產物,單純編輯基因不一定有效果。更何況基因編輯還存在次級效應,可能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複雜後果。比如,修改人體的CCR5基因,理論上會增強人對艾滋病的抵抗力,但同時也會增加人患上西尼羅河病的風險;雖然有的基因會增加人患上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但研究顯示,這些基因也會提高人在年輕時的認知能力。面對基因編輯的複雜後果,該如何進行取捨?如何判斷風險?仍然需要社會各界進行深入思考。

讓我們再進一步。如果說基因編輯應用在醫療方面,還能被大多數人接受的話,那麼,將它應用在人類胚胎上,試圖去修改人類後代的基因型,則還處在倫理的禁區。

實際上,科學家們已經編輯了大量其他生物的胚胎基因,所以基因編輯人體胚胎,在技術上其實已經不存在問題了。正如我們都知道的,南方科技大學原副教授賀建奎,就是因為違規對人體胚胎進行了基因編輯,誕下了兩名女嬰,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嚴厲批評和反對,他本人也因此獲刑入獄。

目前,社會各界都一致同意禁止基因編輯人類胚胎細胞,主要是因為還有大量倫理問題沒有被解決。首先,如果我們真的對人類胚胎細胞進行基因編輯,那麼,人們肯定就不滿足於僅僅把有害的基因改變成正常基因,而會進一步想把它變成更優秀的基因。所以,不管一開始人與人之間的基因差距有多小,能負擔得起基因改造的富裕階層,肯定會讓自己的後代擁有更優秀的基因,這不可避免地會帶來階層固化和基因固化,未來的有錢人會活得更長,體能更好,大腦更聰明。

如果這種改變持續的時間足夠長,那富人和窮人還是同一種生物嗎?

人為的、針對人體的基因編輯勢不可擋

答案估計會令人不快,因為事實上,基因編輯人類胚胎細胞是肯定會發生的,問題只在於何時發生,還有如何發生?

可惜的是,這僅僅是個假象。

稍微思考一下就可以判斷出,當下如果對人類胚胎細胞的基因編輯尚未展開,只可能有兩個原因,其一就是已經進行了,但被嚴格保密而已;其二就是,可靠性還不高,富人並不願意當下去承擔這個風險。而事實上,可能兩者同時在發生。

也就是說,阻擋富人去編輯基因的原因,並非是社會倫理問題,而是技術可靠性問題。一旦技術取得突破,準確性達到100%,那麼倫理問題一定是會靠邊站的。

然而技術突破,根本就不是難事,當下的基因編輯技術,已經成為工程學問題,幾乎每時每刻都在進步,絕對沒問題肯定是個理想狀態,但是達到可以應用的程度,是顯而易見能很快做到的。

不出意料的話,基因改造將會向如下方向發展:

活得更久更聰明的大腦身材與外貌更美更強的耐力值和體力……

如果這些改變真的出現,人和人之間是否還有公平可言?體育競技是否還能開展?不進行基因改造的人,還有沒有社會競爭力?少數基因群體會不會受到歧視?人類生理和文化的多元化,又是否會受到挑戰呢?

或許這些問題的答案早已不再重要,因為整個社會的話語權、整個世界的統治權,早已經落入富人的具有高貴基因的後代手中了。

尾聲

想用一句話,結束今天的話題——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哪有想清楚了之後,才往前發展的呢?

9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智利科學家:PV-CSP混合型太陽能發電的LCOE低於天然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