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中國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起爆,而此時在後方的基地,一位年輕人正焦急地等待來自核爆前線的訊息。
“陳先生,您研製的光衝量計起效果了!”當核爆前線的工作人員帶來這振奮人心的訊息時,他久久懸起的心才終於放下。
這位陳先生,便是我國著名的應用光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星旦。他設計的光衝量計,填補了我國核爆光測量領域相關裝置的空白,是我國數十次核試驗的必備儀器之一。
童年坎坷,不滅求學之心
1927年,陳星旦出生於湖南省湘鄉市虞唐鎮郭門村的一個普通家庭,他的母親在生產時因難產去世,父親在他一歲時因參與大革命而被反對派殺害。
陳星旦在祖母與叔父的撫養下成長。寬厚仁愛的祖母,給了年幼的他無私的關愛。
1930年,陳星旦幼年照片
1941年,陳星旦以優異的成績初中畢業。但此時的家境難以支援他繼續讀高中,懂事的他決定放棄求學的機會。
在他四處找工作時,同學帶來了一個好訊息。湖南省立高工(又名第一職業學校)置辦了一個“中央中等技術科”,不僅不收學費,還免費負責學生三餐,求知若渴的陳星旦積極報考並被錄取了。
然而,1944年第四次長沙會戰爆發,陳星旦與同學們被迫向南逃難。次年春節,他在貴陽的一家修車廠找到了安身之處,並一直待到了抗戰勝利。
這段顛沛流離的逃難經歷,使他深刻體會了國家衰亡的無奈,更加堅定了心中“致力於中國之工業發展”的工業強國理想。
1946年,在私立仁謀小學教書的陳星旦聽聞湖南省國立師範大學招生的訊息,辭去了學校的工作,前往長沙考試。11月末,他進入國立師範大學物理專業學習。
在學校學習期間,陳星旦因學習成績優異多次受到學校嘉獎。1948年4月,他還獲得了國民政府教育部頒發的中正獎學金與安良獎學金。
1950年7月,陳星旦於湖南大學自然科學院物理學系畢業
開展科研,踐行科學報國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東北地區,百廢待興。為了恢復東北地區的工業生產,時任東北科學研究所所長的武衡決定前往內地招募科研人才,陳星旦主動報名參加並先後參與了“東北地磁變化之研究”“垂直磁力秤製造之研究”等科研專案。
為了圓滿完成科研專案,陳星旦廢寢忘食地工作。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時,他也只去醫院簡單看望了家人,便匆匆趕回實驗室了。
陳星旦及其團隊成員的辛苦付出最終收穫了豐碩的成果——一大批高精度的測量儀器被應用於生產生活的實踐中,極大地支援了“一五計劃”的開展。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面對國內外敵對勢力對我國的技術封鎖與技術孤立,黨中央制定了“發展尖端武器為主”的軍工方針,其中研製工作中一個重要的專案便是進行高精度的光學觀測儀器研究。
為了完成技術上的攻關,陳星旦再一次全身心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
由於研究工作需要嚴格保密,研究所提供資源方面的配合,其餘研究工作只能由陳星旦獨立完成。
他忘我的工作帶來了斐然的成績:國產核爆光輻射測量儀器最終研製成功;同時,陳星旦研製的紅外分光光度計更是達到了國外同類產品中的領軍水平。
迎新時代,開短波光學之先河
二十世紀中期,國外的短波光學研究發展迅速。七十年代以後,短波光學研究呈現出了多學科交叉,多方面應用的局面。陳星旦在恢復工作後,很快便注意到了這個新情況,他敏銳地注意到了短波光學研究在學科發展和國防領域的重大意義,因此決定將研究方向確定在短波光學上。他的想法得到了王大珩的認可。
當時的陳星旦正在長春光機所研究生院任職,為了支援光機所短波光學的研究,他一方面積極爭取國家立項,籌措科研經費,另一方面開始培育專業領域的研究生,組建研究團隊,為短波光學研究培養新生力量。
陳星旦也鼓勵學生前往海外學習交流。光機所的研究生李福田,在他的推薦下,被派往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實習;學生曹健林於1987年4月被派往日本東北大學科學研究所做訪問學者,學習多層膜技術。
除了培養專家人才,陳星旦還面臨裝置短缺的困境。由於一些儀器的性質過於特殊,光機所的科研人員經常只能自行研製或改裝儀器。在王大珩和陳星旦等科研中堅的帶領下,他們先後開展了多層膜、光譜儀器等系統的研製工作,併成功研製了電離室絕對標準探測器、超光滑表面反射鏡等儀器。
這一系列應用儀器的開發使得我國的短波光學研究在光源、探測器、成像光學系統等領域的研究佈局更加完善,為短波光學的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師重教,桃李芬芳滿天下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陳星旦擔任光機所研究生部主任。他發現,所裡沒有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輸入光機所的研究生一直是由中科大,吉林工大等學校代為培養。為此,他開始完善研究所研究生教學系統。
2009年11月12日,陳星旦在實驗室指導學生做實驗(左起楊皓旻、鹿國慶、陳叢、陳院士、高洪智)
陳星旦不僅聘請了長春光機學院(現長春理工大學)副院長沈柯、鐳射專家徐炳德等名師,還積極爭取教學樓、實驗室等硬體設施。在陳星旦等人的努力下,光機所的研究生教學工作逐步開展起來,並在中科院系統內取得了良好的聲譽。
在處理與學生的關係時,陳星旦擅長換位思考,尊重學生自己的想法。在學生王佔山進行科研期間,陳星旦只在研究的大體框架上對王佔山進行指導,而在研究的細節與過程方面,則是鼓勵他獨立解決。在學習了一段時間後,王佔山決定轉變研究方向,進行鐳射薄膜與射線的研究。儘管十分不捨,但陳星旦還是尊重了學生的想法,選擇讓王佔山去自由的發展。
從教數十餘年,陳星旦的學生遍佈全國,他的學生王佔山是教育部特聘的長江學者,曹建林是科技部副部長,還有不少國際光學研究的領軍人物,他們的身份各不相同,卻始終為國家、為科學無私奉獻。這份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的燭火精神,便是來自於陳星旦的傳承。
1999年,陳星旦在光機所同事的鼓勵下開始了院士的申請工作。在資質鑑定階段,他需要呈報自己的科研成果,為此,王大珩、程開甲等多名參與了核計劃的院士為他當年的“光衝量計”研究開具了證明,這一沉寂了數十年的科研功績得以大白於天下,並最終成為了陳星旦院士申報的一大亮點。
這年年底,陳星旦成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且是吉林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科學家。
“心無旁騖做學問,虛懷若谷度人生”,這句話是陳星旦科研人生的寫照。如今,94歲高齡的他仍然奮鬥在科研成果產業化的道路上,為人民的福祉繼續奔走。
陳星旦
(1927.5-)
應用光學專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文:採集工程專案辦公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參考文獻:
1.《陳星旦院士學術成長資料研究報告》,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