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用中國智慧解讀大自然的奧秘

第六章 隕石原是自家人

——大部分隕石可能來自電離層或輻射帶

隕石來天外,還有疑問嗎?不巧,還就真的有。

且不說有些“隕石”降落時會發出打雷似的爆炸聲,發出十分耀眼的白光——這是摩擦生熱不可能達到的;有些“隕星”火球還會突然增大若干倍,等等。更有一些隕星落地後卻是軟綿綿、粘乎乎的膠質體,人們管它叫“星星凍”。有些大個頭的“隕星”餘熱數月才散盡,“摩擦”怎能至於此?

它們其實都是電離層、輻射帶中的塵埃等離子體複合+電磁共振造物而成的。

1.製造隕石的“工廠”

一直以來,人們總是把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石塊認定為是來自天外的“隕石”。但由於無法預知“隕石”何時何地降臨,且隕石體積一般較小,墜落過程基本上都是十分短暫的,所以,儘管現代觀測手段十分先進,目前從外太空起就對“隕石”進行了連續跟蹤觀測,並記錄了“隕石”墜落全過程的案例極少,據知只有一例。所以,認為所有的“隕石”都來自外太空,仍然只是一種假設,並未得到嚴格的觀測證實。在這樣一個看起來似乎是“鐵板釘釘的事實”的背後,卻可能仍然存在認識上的不完備。

類似發生在1994年7月16日的蘇梅克——利維彗星與木星相撞事件的天外隕星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但並不能因此認為所有天上掉下來的石頭都是天外來客。認真分析有關隕石的現代觀測記錄和歷史記載,會發現其中相當一部分可能並非來自外太空,而可能不過是由電離層或輻射帶中的塵埃等離子體發生共振複合(在等離子體化學中稱為“聚合”)而形成的。

目前,科學觀測已充分證實,在大氣層上方,除了存在一個由帶電粒子(等離子體)組成的電離層外,電離層之上的磁層中還存在地球輻射帶——範愛倫帶。是由地磁場俘獲的帶電粒子帶。輻射帶內的帶電粒子是太陽風、宇宙線與地球高層大氣相互作用而產生的高能粒子。

輻射帶分為:1、內輻射帶:高度在1—2個地球半徑之間,範圍限於磁緯度±40°之間……帶內含有能量為50兆電子伏的質子和能量大於30兆電子伏的電子。2、外輻射帶:高度在3—4個地球半徑之間……外帶比較稀薄。[1]

地球輻射帶

而且,目前人們也已清楚地知道,在地球的磁層和電離層都有各種尺度和不同密度的塵埃粒子。這些塵埃粒子與帶電粒子(離子)共同構成塵埃等離子體。塵埃等離子體是一個由電子、離子和中性原子組成的等離子體以及“浸”在其中的塵埃粒子所形成的體系。[2]

許多觀測資料也揭示了電離層中的高密度等離子體團塊的存在:

“幾位研究者曾在中緯度觀測到氣態的金屬離子。……這些離子長時期地存在於85至100千米這一層。

此外,在接近100—105千米高度上發現存在著金屬離子密度極大增加的薄層(厚度為1—3千米),它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幾百千米。這種現象叫作突發E層。”[3](這個高度與觀測到的“隕石”開始發光的高度是十分吻合或接近的。)

另外的觀測資料表明,電離層中存在著大量的自由電子、質子及各種正、負離子。E層電子密度極大值的高度通常位於110—120 km。而整個電離層電子密度的最大值位於300 km左右,峰值密度達1012m-3。[4]

由於太陽和宇宙線輻射的電離作用,不同來源的各種離子和塵埃粒子在電離層、磁層輻射帶中長期存在並不斷演化。由於其間電磁相互作用的存在而使這些帶電的離子(粒子)在某些區域中聚集起來,成為高密度塵埃等離子體團塊。當這種高密度等離子體團塊經過長時間演化而形成一個複合單元並達到了等離子體的複合條件(複合速率超過電離率)時,這些包括金屬、非金屬離子的塵埃等離子體就會發生共振複合。由於等離子體複合的最終結果是中性粒子,而大量中性粒子結合在一起就會形成或氣體或液體或固體物質。當這種高密度等離子體團塊中的離子(粒子)密度足夠高,且主要是各種金屬、非金屬礦物離子時,就可能會複合(聚合)為固態的岩石而成為“隕石”。

事實上,大氣層(包括中性層、電離層、磁層等)中的等離子體複合(和電離)過程是每時每刻都在大量發生著的。複合形成的物體並不是電離前的原物再現,而是一種“再造”“重生”。這是一個極富創造性的過程。因此,複合而成的物質將是豐富多彩的,多種多樣的,可以是任何物體。對此我們還沒有給予過認真的關注和思考。

隕石的組成成分是對隕石複合形成時大氣中離子成分的反映。大氣中的離子包含了地球上的所有元素,其成分必然包括目前已知的隕石中富含的元素如矽、碳、鈣、鐵、鋁、鎂等等以及惰性氣體,含水和惰性氣體的隕石是等離子體同時複合(聚合)為氣態、液態、固態物質的集中表現。

2.大部分“隕石”可能來自電離層或輻射帶

審慎而細緻的分析表明,現有的隕石觀測資料所記載的隕石墜落時的各種現象,顯示了“隕石”的真實發源地可能在電離層或輻射帶,是電離層或輻射帶中的塵埃等離子體聚合而成的。

由吉林隕石雨的隕落過程可以看出這可能是一次電離層或輻射帶等離子體的複合(聚合)現象:

1976年3月8日15時1分左右,中國黑龍江省巴彥縣興隆鎮,有幾十人在東北部的高空觀察到一個紅色的火球,比滿月還大,向西南方向飛行。……成千人都觀察到了這個光彩奪目的火球。……觀察到的火球有兩個視日面大,白色,微透紅色,光芒四射,極其耀眼。……

隕星的主體執行到吉林市北郊金珠公社北部上空時,產生猛烈的爆裂現象,金珠公社附近的群眾觀察到爆裂時的閃光很亮。很多人都觀察到一個黃色的大火球突然發出強烈的閃光,直徑膨脹至2m多,接著衝出一個較小的黃色火球,並有一道較粗的黃色光束尾隨其後,小火球繼續向前飛行。有些觀察者發現,大火球爆裂後,衝出三個小火球,大者似滿月,小者如足球,魚貫向西南飛行,這三個火球后來成為吉林隕石雨中的1、2、3號隕石。[5]

如果是一塊冷隕石由外層空間進入大氣層,那麼受摩擦生熱首先只能是它的外層。通常認為,“由於熱傳導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當其表面已發生熔融,而其內部仍保持冷的狀態,在鐵隕石中有效的熱效應通常可以向內部延伸幾個釐米,但在熱傳導較差的隕石中,其有效熱效應僅為幾個毫米。”[6]僅有幾釐米甚至幾毫米的熱效應至多能使隕石發紅,怎麼能使隕石發光成為“白色”(顯示溫度極高),“光芒四射、極其耀眼”呢?而且,人所共知,一塊冷的石塊無論如何受摩擦生熱,也不會發生爆裂,即使把一塊石頭放到高溫火爐中焚燒(如燒製石灰),也不會爆裂。但在吉林隕石雨中,不但發生了“猛烈的爆裂”,而且,“爆裂時的閃光很亮”,“突然發生強烈的閃光,直徑膨脹至2m多”。石頭怎樣被加熱也不會突然發出強烈閃光,更不會發生體積突然膨脹。而這些特徵正符合等離子體複合的特徵:由於等離子體是荷電粒子,本身攜帶了巨大能量,加上覆合過程是一種放能過程,這個過程有巨大能量釋放出來,所以才會發出“極其耀眼”的光芒。能量的釋放又使複合(輻射覆合)中的隕石發生爆裂和強烈閃光,體積發生膨脹。當等離子體能量釋放殆盡,複合過程結束時,便不再發光,變成尚自發熱的石頭。

隨州“隕星”的隕落現象同樣顯示是電離層或輻射帶等離子體的複合現象:

1986年4月15日18時52分,位於隨州市東郊氣象站的幾位工作人員,突然發現其南部天空猛然一閃亮,有一輝光耀眼的火球(約有滿月的一半大小)出現在傍晚的天幕上。5—6秒後,聽到一聲悶雷般的巨響後,接連響聲不斷,持續30—50秒鐘;在大堰坡鄉,還有人在聽到連續爆炸聲後緊接著的一聲如炮彈飛行時發出的呼嘯聲。此時紅色火球的體積迅速膨脹,視直徑達4—5m,且因隕星爆裂和燒蝕產生了帶狀煙霧雲。……

此後,火球及周圍的煙霧不斷往上翻騰,其情景與原子彈爆炸產生的蘑菇雲頂端相類似,後經風吹呈瀰漫狀滯留空中,20—30分鐘後才逐漸消散。[7]

“天空猛然一閃亮”,正是電離層等離子體達到一定電場條件後開始發生複合(輻射覆合)釋放能量的景象。“悶雷般的巨響”,且響聲不斷,持續時間達30—50秒,也正是等離子體發生複合釋放能量使空氣振動而形成的。如果僅僅是由於“隕石”突破音障產生的聲響,則不會持續這樣長的時間。“紅色火球體積迅速膨脹,視直徑達4—5m”,同樣是等離子體複合放能現象。岩石摩擦受熱絕不會出現這樣大的體積膨脹。而“煙霧雲”也正是等離子體的複合現象。

1985年11月18日18時11分左右,……在河南省北方的上空,突然出現了一個橙紅色的火球,光焰奪目,後面拖著一條長長的橙紅色的尾巴,向著東南方向疾馳而來。剎那間,這個火球開始碎裂,迸射出幾個小火球,隨之又變成十幾個,並且愈演愈多。……只見大流星丟下兩顆小流星,小流星拖著小尾巴跟在大流星的後面。又忽見大流星的前部射出一顆小流星,此小流星的速度比大流星快約兩倍。……就這樣,大流星越來越小,小流星越來越多,最後分裂成十五、六顆小流星……[8]

如果是一塊冰冷的“隕石”從外太空進入大氣層,僅僅靠與空氣的摩擦(事實上高層大氣是非常稀薄的,在160千米的高空,大氣密度僅有地面的十億分之一),怎麼能使大流星中噴出一顆比它自己快兩倍的小流星呢?要滿足這樣的條件,必須是大流星全部熔融才有可能,否則,冷而硬的核心是不會向外噴射物質的。而一般隕石卻只有小於1mm厚的熔殼。[9]僅靠與高層稀薄空氣的摩擦產生的熱量顯然並不能使一顆很大的隕石完全熔融。

據《重慶晚報》等媒體報道,2004年12月6日凌晨4點18分,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北部地區發生了一起隕星墜落事件,當時,正處於熟睡中的當地居民被強烈的爆炸驚醒。感覺到地面的強烈震動,發現窗戶外黑暗的天空忽然亮如白晝,地面由於爆炸後的強大沖擊波而劇烈震動,爆炸後的巨響迴盪在空中,久久不退。當地一名卡車司機說,黎明前黑暗的天空忽然亮了起來,並且持續了4秒左右。它的亮度簡直與白天時的亮度一樣。管理監聽系統的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地球科學機構的科學家大衛·布朗說:“我們發現流星爆炸後的衝擊波一直持續了5分鐘。”

如果僅僅是一塊冷的隕石進入大氣層後與空氣發生摩擦而發光,怎麼能使“黑暗的天空忽然亮如白晝”呢?又怎麼能使爆炸後的衝擊波持續5分鐘呢?如果這個巨大的“隕星”是電離層或輻射帶等離子體複合的結果,那麼就能解釋等離子體複合釋放的巨大能量使它發出了強光,較長時間的複合過程使爆炸聲持續了5分鐘。

一個特別能說明隕石是電離層或輻射帶等離子體複合產物的記載是:

1922年9月14日《大公報》載《江北二怪,如是我聞》一則:“楊湖蕩北曹家村圩內保衛團練操場上於昨日夜深由天空墜下一星光芒四射其大如鬥,熱度高不可捫,距離五步內難以立足,蓋非或腦目暈眩即是周身燒熱,有噴以水者登時便蒸汽沸騰,然後吸收將盡。……我聞該星墜落之先附近二里許空中皆紅光如燭,嗡嗡聲不止逐漸而大,居民驚慌萬狀大呼天要塌了,……計三小時該星始下降地上。沙江灘有小溪一道深莫能測,乃近數日來變化無定,時而乾涸見底魚鱉蝦蟹一一可數,業魚者見而狂喜將去攫取,詎該溪水陡然如初,死人無算,旋即又復乾涸。”[10]

這塊“光芒四射,其大如鬥,熱度高不可捫”但“入地不深”的“隕石”居然在下墜前三小時就出現附近二里許天空“皆紅光如燭”,致使居民驚呼“天要塌了”。如果是天外來客,怎麼可能在空中懸浮三小時呢?附近二里許(表明面積很大)的天空紅光如燭,嗡嗡聲不止逐漸而大,這可能正是電離層或輻射帶等離子體形成一個複合單元后即將發生輻射覆合的表現。而如果是天外來客,是不可能在墜落前三小時天空就出現紅光和響聲,以致居民驚呼天要塌了的(由此可見“女媧煉石補天”的故事可能是古人看到類似“天要塌了”的現象而演繹出來的)。

現象還表明,在這次複合事件的前數日,電離層或輻射帶中的等離子體電(磁)場已出現了顯著異常(增強),這種異常產生的電磁共振使小溪中的水(此時也會被感應帶上較多電荷)因電致伸縮效應和磁致伸縮效應出現了忽而乾涸見底,忽而又“陡然如初”的怪異現象。此則記載可以說是某些隕石是電離層或輻射帶等離子體複合形成的一個“鐵證”。

另據記載,1947年2月12日上午10時許,一塊大隕石從天而降,墜落在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威)以北的錫霍特·阿林山脈。估計有100人目睹了這一壯觀景象。以蔚藍的天空作背景,一個大如滿月的火球放射著太陽一般的光芒,自北向南飛去。它一邊散發著耀眼的火花,一邊以極快的速度橫貫天空,繼之以一陣震耳欲聾的爆炸,巨大、可怕的煙柱騰空而起,濃煙一直升到30千米左右的高空,當地村子裡許多人家的玻璃窗被震得粉碎。[11]對這次事件,有一種說法是天外“隕石”產生的爆炸造成了這場災難。

事實上,這樣的景象可能並不是天外的“隕石”所能造成的。而只不過是電離層等離子體發生爆炸性複合導致的結果。因為,如果是天外隕石降落,那麼無論是什麼型別的隕石,都不會發生爆炸,即使它與空氣摩擦達到幾千度的高溫也不會發生爆炸,也從沒有任何實驗證據表明岩石(主要是表面)被摩擦加熱後會發生爆炸。相反,人們即使把燒紅的鐵塊或石塊猛然放入冷水中(淬火),也不會發生爆炸。因為爆炸過程是一個巨大的能量釋放過程,岩石不論是被摩擦加熱還是被焚燒加熱,都不會有那麼巨大的能量釋放出來。而等離子體發生猛烈複合時,卻可能發生爆炸——因為複合過程是一種劇烈的放能過程。而石頭摩擦生熱只是被加熱,而不是猛烈釋放內能的過程。

1965年3月31日在加拿大降落的Revelstoke石隕石,僅有兩個小碎片,總重為1g,雖然觀察到的火球飛行了100 km,在130 km遠的地方可以聽到猛烈的爆炸聲,甚至在遠隔400 km的地震儀上記錄到了這次隕石降落的事件。[6]

僅有1g重的兩個隕石碎片,卻能在130 km遠的地方聽到猛烈的爆炸聲,如此強烈的爆炸,也絕不是一塊很小的石塊能達到的。火球、爆炸,顯示出的都是等離子體複合現象,而不是天外隕石的墜落現象。

歷史記載中也有大量隕石現象,其中也有許多案例足以說明某些所謂的“隕石”不過是電離層或輻射帶中的等離子體的複合(聚合)產物,諸如“軟如粉漿”和“臭不可聞”的“隕石”:

明成化十七年七月(1481年8月),星隕山東莒城馬長史家門中,初墜地其光煜煜,而星體腐軟如粉漿。馬家人以杖抵之,沒杖成穴,杖毀,久而漸堅,乃作一石。

清道光初年(1821年前後),“夜,蘇屬裡鎮有一星墮蒯惺伯少府家,大如方桌,著地有聲,火星四射。家人輩以竿觸之,軟如綿。至曉光斂,堅凝如石矣。竿觸處成一孔,可貫繩索。”

清光緒六年(1880)夏,今廣東化州縣北之莞塘,落下兩塊隕石,“有農夫得其一,初熱而軟,少傾凍硬,形如杯珓,重約十餘斤。”

“臭不可聞”的隕星的記載也有三則:

公元314年2月,在今山西臨汾市西南,“流星起於牽牛,入紫微,龍形委蛇,其光照地,落於平陽北十里,視之則肉,臭聞於平陽,長三十步,廣二十步。”

“宋淳熙十六年三月壬寅(1189年3月30日),隕石於楚州(今江蘇省)寶應縣,散如火,甚臭腥。”

“清咸豐六年四月(1856年5月),正安州(屬今貴州省)江裡蓮子壩空中鳴如雷,落物如車輪,色如卵,腥不可近。”[12]

“星體腐軟如粉漿”,“軟如綿”,足見所隕並非天外之“石”,而是大氣層等離子體複合(聚合)而成的“準固體物質”。後來才漸漸冷卻、凝固為石。落星於地,“視之則肉”,且“臭聞於平陽”(十里遠),外太空怎麼會有“肉”狀的“隕石”?即便有,穿越大氣層時也必定燒燬淨盡了。之所以初看是流星,落地卻為“肉”,則是當電離層或輻射帶塵埃等離子體含有較多的碳離子、氮離子及氫、氧離子時,就會複合(聚合)為有機物。“空中鳴如雷”,雷聲是等離子體複合的典型聲音。

2004年4月6日晚,安徽省寧國市汪溪鎮石村,雷電交加中,一道白光從天而降。剎那間,爆炸聲起,火光滿天,濃煙瀰漫。天空中突然掉下一個不明物體,落在寧國農藥廠倉庫,砸斷房梁砸飛瓦,遇水就燒,落地後竟無一人識得。次日,該物體被寧國市科委帶回,等待確認。

目擊者稱:“那傢伙掉下來的時候,一聲特別響的大爆炸,比過年放的大鞭炮厲害百倍,就炸在我後面50米開外,魂都嚇飛了。”

不明物體墜落在院子裡砸出了幾個20多釐米深的坑。倉庫門外50多米水泥路,著了一地的火,根本瞧不清是什麼在燒,火苗紅得發黃,泛黑煙,還噼噼啪啪冒著火星,火星一落地就炸開,像極了過年時放的“梨樹開花”。

有人看見“東南方向飛過來一道白光,十幾米長,閃閃亮,好像天被劃開一條口子似的。從我家到水塔少說也有300米,亮光飛過去,整個水塔都被照通透了,就連塔頂上的標語都瞅得清清楚楚。”就在村民張明浩看見這道白光飛過的剎那之後,轟隆隆一聲巨響,“不明物”落在了農藥廠的倉庫裡。

掉下來的不明物什麼樣呢?“一大塊白糊糊的,滅火器(粉末)那種模樣,很潮,以前從沒見過。”

就在房頂的窟窿底下,那個不知從何而來的“天上物”蟄伏在牆邊,表面的部分白色固體已融化,流淌下來像奶油。老李用鏟子把它剷起,掂分量大概有四五斤。“我倆看到一堆像是還沒燒完的死灰,就鏟了些黃沙倒在上面,沒想到沙是溼的,一蓋上去,轟隆一下炸開了,火星滿天飛,來不及躲,衣口上被燙出好幾個洞。”

第二天一早,寧國市科委人員趕到現場,掉在倉庫裡最大的那塊也比原來縮小近一半。科委一位姓張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當地從未見過這種東西。用鉗子取下豌豆大小的一粒,放進一個盛水的盤子,該物質在水面上飛速旋轉成為一個露珠狀,冒著火花和青煙,飛出盤子落在旁邊的瓷磚上,把瓷磚都給燒糊了,伴著一股刺鼻的氣味,最後完全消失。

發出很強的白光,伴隨強烈的爆炸聲,落地後燃燒、爆裂,灰燼卻是“一大塊白糊糊的,滅火器(粉末)那種模樣”,這些特徵充分表明它正是電離層或輻射帶中的等離子體複合形成的。

放進盛水的盤子,在水面上飛速旋轉成為露珠狀,冒著火花和青煙,表明它可能含有一些易燃的鹼金屬離子如鋰、鈉、鉀、銣等,遇水發生反應而燃燒。

由於電離層或輻射帶中的等離子體聚集的隨機性,導致複合而成的物質千差萬別。

另還有記載,隕石墜地後火光煜煜數日不斂,數月之後才成石:“乾隆甲辰(1784年)夏夜露坐,星月交輝,天無纖翳。忽聞天際巨響震耳,如霹靂,如山崩,舉目視之,火光燭天,大異。次日始知黨山海濱隕一星,圓圍數丈,入地數尺。當時附近居民往視,光芒煜煜不敢逼視。越數日,觀者甚眾,……見星石青色,當有流光。數月之後,儼然成石矣。”[12]

圓圍數丈而入地只有數尺,足見入地深度不大。若是天外隕石,如此龐然大物,必然入地甚深,不可能只有數尺。而等離子體複合由於向外釋放巨大能量(包括向地面方向釋放的能量),抵消了一部分重力,因而入地不深。

隕石數日仍有流光,說明其熱量並不是天外來石與大氣摩擦形成的。摩擦生熱,熱在外層,應很快冷卻。而等離子體複合則內外皆熱,且伴隨複雜的物理化學反應,加上隕石形體巨大,故其內部的熱量數日仍未散盡,數月後才凝固為石。

《錄異記》卷七載:天覆十年庚午,夏,洪州隕石于越王山下昭仙觀前,有聲如雷,光彩五色,闊十丈,袁、吉、江、洪四州之界皆見光聞聲。觀前五色煙霧經月而散。有石長七八尺,圍三尺餘,清碧如玉,墮於地上。節度相國劉威命舁入昭仙觀內,……七日之內,石稍小,長三尺,又數日,石長尺餘。今只及七八寸,留在觀內。

如果是宇宙來石,怎麼會剛落地有七八尺長,周長三尺多,最後縮小到七八寸呢?而等離子體複合形成的則可能一開始複合成的石頭密度較低,且其中大部分等離子體又重新複合為氣體而揮發掉了,所以最後才縮小至七八寸。

上述記載中的隕星,基本上可以判定為由電離層或輻射帶中的塵埃等離子體發生共振複合而形成的。

尤其能說明“隕石”是電離層或輻射帶中的等離子體複合而成的,是在許多雷雨中的異常雷電中也會產生“雷石”。其中的一則記述是這樣的:

我時常因為猛烈暴風雨中落下雷石以及雷石與閃電同時出現而驚恐。毫無疑問,當電流達到地面時,那一團團的東西隨著到達地面。人們看到過這種東西,並被形容為“火球”,我有一個“火球”是不久前在威斯脫摩萊爾蘭的凱斯特頓地方墜落的。

墜落的雷石是在一場猛烈的暴風雨中發現的,當落到地面時打死了一隻羊,又衝進了地裡約六英尺的深處。很快地把它挖出時,雷石還是熱的,樣子很像一個火山彈,……雷石似乎是由含鐵石英岩組成的。……經常使我感到不解的是雷石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在下墜時常以火球的形態出現?還伴有閃電?(C.Carus Wilson《知識》,1885年8卷320頁)[13]

另一則類似的記述是這樣的:

閃電有多麼變幻莫測,那真是十分奇怪的。我在最近得到的一個重量為14.38盎司,比重為6.81的圓球,成分明顯地大部分是鐵。在一次暴風雨後,一個閃電落在一堆從馬廄內清除出來的廢料中,這個鐵球就在閃電落下的地方附近發現的(J.Rand Gaprcn《西蒙斯氣象月報雜誌》1883年18卷57頁)。[13]

1912年3月在著名的英國科學雜誌《自然》上,記者布倫描述了發生在英格蘭赫特福德郡聖阿爾班斯市附近的克尼希斯小鎮的一件怪事。在3月4日午後的一場暴雨中,目擊者安德魯斯看見一塊巨大的石頭落在他旁邊,砸入地面3英尺深,當時天空雷聲大作。那塊形狀不規則的岩石重約6磅,有7英寸×6英寸那麼大,表面佈滿了深坑(典型的“隕石”特徵)。在顯微鏡下,他發現那塊石頭是一塊水晶,上面鑲嵌著含鎳的小鐵珠。[14]

明人王同軌在《耳談》中說:蘇州一個鄉民,傍晚時在田間行路,正巧遇到打雷。雷電就從他面前經過,把他戴的頭巾都擦破了。他驚倒在地,幸而未死,卻從所跌倒的地方撿到一塊“霹靂鹼石”。其紋理極細,至今珍藏著。[15]

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載:世人有得雷斧、雷楔者,……而未嘗親見。元豐(1078-1085)中,予居隨州,夏月大雷震一木折,其下乃得一楔,信如所傳。……楔乃石耳,似斧而無孔。

《封氏聞見記》載:人間往往見細石赤色,形如小斧,謂之霹靂斧。雲被霹靂處皆得此物。予曾於小朱山僧海德房中見一石與前後所見者皆相類,問將此何用?曰:房中大石往年被霹靂劈為兩段,於霹靂處得此,俗謂之霹靂楔。

《雷民傳》載:黃宋永滾,莆田人,師憲狀元之從兄也。幼時戲於廳,正晝,雲雨晦冥,雷震轟轟,繞柱穿壁而過。……得一斧長三寸,非鐵非石,鑑小孔而無柄。

人們常常把閃電解釋為雲中正負電荷發生“中和”而導致的。那麼閃電為什麼能產生鐵球、“霹靂鹼石”和“雷斧”“雷楔”呢?顯而易見的是,所謂“電荷”並非是虛空的,而總是由離子(包括電子)攜帶的。因此,把閃電描述為“正負電荷發生中和”是不確切的(這樣的描述容易引起誤解,使人誤以為似乎正負電荷“中和”之後就都不存在、消失了),正確的描述應該是:閃電是正負離子(等離子體)的複合過程。複合後的“電荷”(離子)並未消失,而是轉變成了中性粒子。所以每一次閃電都必定有新的中性物質被“製造”出來。這種物質可以是氣體(補充空氣),可以是液體(降雨),也可以是固體(形成沙塵、冰雹、隕石、鵝卵石、礫石、雷公墨(雷斧、雷楔)、雨花石、寶石等等)。當電離層或輻射帶等離子體中有較多的鐵離子存在時,就會複合為鐵球(以閃電的形式表現出來)。對此人們尚缺乏足夠的明確的認識。

另有記載,(1912年)3月4日星期一下午2點半至4點15分,在一場持續的強雷暴中,在聖·阿爾貝斯附近的科列依·赫什地方發現墜落了一顆隕石。目擊者把隕石的樣品交給我作檢驗,……隕石落下時伴有不尋常的巨大霹靂(G.S.Bullen:《自然》:1912年89卷34頁)。[13]

另外一場“雷雨中墜落的隕石”是這樣記述的:

H·加萊特從昂加爾附近的格林斯特萊克脫給7月28日出版的《時代》雜誌的信中寫到:“本月13日的大雷雨中,在離地不到幾英尺處,隨著可怕的爆炸聲,一顆隕石落在這裡的一個馬廄的院中,嵌入礫砂土層約八英寸,……我們蒐集到的隕石主體和碎塊重量為十一磅十三盎司。(Anonymous:《自然》:1909年81卷134頁)[13]

不僅在雷暴雨中有“隕石”降落,更有降下大量“隕石”的雷暴雨的記載:(1869年)五月二十五日,星期二,發生在沃爾佛·赫伯頓的一場隕石雨,……湯姆斯只記錄了事情發生後的第四天,五月二十九日星期五伯明翰的一次非常相似的隕石雨的情節:

“這天早晨雷暴雨下得非常大,雷暴雨持續時間也比較久,……在這場大雨中出現一種非常奇特的現象,從九時到十時,在城鎮各地都落下了大量隕石,這些隕石的大小長度從1/8—3/8英寸不等,厚度約為長度的一半,形狀似勞列粗砂岩碎塊。十年前在伯明翰發生過同樣的現象。1858年6月12日,在一場大雷暴雨中,落下了數量極多的隕石,它們在各個方面都和這次早晨落下的十分相似。”(Symon:《氣象月報雜誌》1869年4卷184頁)[13]

宋正海主編的《中國古代重大自然災害和異常年表總集》(廣東教育出版社,1992)中收錄了古籍中的有關“隕石雨”的記載若干條,主要的有:1430年(明宣德五年),甘肅,三月十五日,陝西慶陽府隕石如雨,大者四五斤,小者二三斤,擊死人以萬計。1490年(明弘治三年),甘肅,三月,慶陽雨石無數,大小不一,大者如雞卵,小者如芡實。1513年(明正德八年),廣東,五月德慶州日中雨石,大如拳小似卵,人取食之。1513年(明正德八年),江西,六月辛酉,豐城縣西南連隕火星,如盆如鬥。

民國《龍山鄉志》載:正德八年癸酉秋七月,雨石大如卵如拳,傷人畜房屋無數。

光緒《德慶州志》載:正德八年夏五月雨石,日方中,南方氣若青煙上騰,震動有聲,俄而雨石大如拳小如卵,厥色赤黑,人競取之。

光緒《廣州府志》亦載:正德八年七月,日中雨石。天忽黯晦,南方黑氣自下騰空,震動有聲,頃刻雨石,大者如拳,小者如卵,色赤黑。

可見這次雨石事件波及範圍極大,且五月、七月分別發生過2次。

據《史記》年表載“魯莊公七年”,魯國西北“隕星如雨,與雨偕”(現已在山東寧陽縣堽城鎮的南、北落星村發現了《史記》上記載的這次隕星事件墜落的隕石,並被有關專家和機構認定為“世界最大石鐵隕星堆”,中央電視臺為此拍攝了專題片)。

類似上述記載中一次降下如此巨量的隕石並且伴隨雷暴雨,顯然不可能是來自外太空的天外之石。那麼,為什麼“隕石”會同雷暴雨一同降落(“與雨偕”)呢?因為降雨、颶風、雨石都是電離層或輻射帶中的等離子體複合導致的結果。在這些事件中,電離層和/或輻射帶中的等離子體一部分複合為雨,一部分複合為“隕石”,才出現了“隕星如雨,與雨偕”的奇觀。所以隕石墜落時會伴有“不尋常的巨大霹靂”——霹靂正是等離子體複合放能使空氣振動導致的。這樣的“雷石”所以會以“火球”的形態出現,也正是等離子體複合所產生的現象。

乾隆《正定府志》載,嘉靖五年夏六月,靈壽雨雹化為石。

天上本來是下了冰雹,卻變成了石頭。也只有大氣層中的等離子體複合才會發生這樣的事件。

天空不僅會雨石,還會“雨鐵”——下鐵雨,同樣是由於電離層或輻射帶集聚了大量鐵離子後複合形成的。

明人楊慎在《滇載記》中說:英宗至治元年,……時雨鐵,民舍山石皆穿,人、物值之多斃。

道光《雲南通志稿》引《續文獻通考》:至正二十一年,昆明縣天雨鐵,傷禾稼,民居半圮。

康熙《雲南府志》載:至正二年,晉寧雨鐵,傷禾苗,人物觸之多斃。

康熙《南安州志》載:元至正元年,咢嘉地方天雨鐵,民舍皆穿,人物遇之多斃。

史料中還有一些明確記載是“雲”化為石的記載:同治《海豐縣志》載:康熙廿年南方有云墮化石(正月廿日午刻,陰雲密佈,空中忽震三聲,又恍如鐘鼓之音,有片雲南方飛至陳塘村墜下,入地尺餘,鄉人掘之,其形三角,色如鐵,有硫磺味,重九斤,繳縣報聞解各憲。)

一片雲彩落到地下化成了石塊,充分證明這個石塊正是這塊雲(帶電的即含有等離子體的雲)複合而成的。

《續夷堅志》中還記載了一件奇事:近天興癸巳麥秋,恆山公治軍鄧之五朵山,置倉聖朵寨以受軍租。臨大屋已置二萬餘斛矣。有日寅卯間,人見西北有黑雲低空而過。聲勢甚惡,迤漸墜澗上,倉屋隨亦崩潰。雲起而雨,雨後人奔視之,元是大石片方廣數畝自天而下,橫二澗之間……[16]很明顯,正是這片“聲勢甚惡”的黑雲中的等離子體共振複合(聚合)成了一個方廣數畝的大石片。

民國《肥鄉縣誌》載:石勒八年星隕於肥鄉一。初,赤色黃雲如幕,長數十丈,交錯如雷震聲。墜地,氣熱如火,塵起連天,時有耕者往視之,土猶然沸,見一石方丈餘,青色,而輕擊之,聲如磬。

一開始只是一片“赤色黃雲如幕”,且長數十丈,“交錯如雷震聲”,說明雲中的等離子體正在發生複合,墜地後,等離子體複合仍未結束,以致氣熱如火,塵起連天,土地都在沸騰。毫無疑問,這塊一丈多長的大青石,正是先前那塊“赤色黃雲”複合而成的。

國外也有類似記載。《未解之謎全記錄·自然世界未解之謎》(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一書記載:一個被許多報刊轉載的有趣案例於1814年9月5日上午發生在法國西北部的阿讓地區。這一案例的主角出現在晴朗天空中的一小片緩緩移動、渾圓的雲。它出現在空中幾分鐘後,突然靜止不動;然後加速向南方飄去,一邊旋轉一邊發出刺耳的隆隆聲。這時雲朵突然炸開了,落下不少石塊,有的還很大!接著雲停止了移動,慢慢消逝。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據記載類似的事件還分別於1794年發生在義大利西那地區,1815年發生在法國的查斯尼和1823年發生在印第安納州的諾貝爾斯威爾地區,還有的發生在其他地方。

很明顯,這塊緩緩移動的雲,一邊旋轉一邊發出刺耳的隆隆聲,正是發生帶電粒子迴旋共振和等離子體複合的表徵,所以雲朵炸開後落下不少石塊。

上述幾則“雲成石”的記載十分清晰明確地證明了“等離子體共振複合成石”是真實存在的。

另外,所謂的“宇宙塵”(微隕石),主要成分與隕石類似,含鐵質、鎳、玻璃質、矽酸鹽以及矽、錳、鈷等元素。一般具有磁性。顯然,它們也都可能是電離層、磁層中的塵埃等離子體共振複合(聚合)的結果。除了來自太陽風的帶電粒子外,可能並不存在其他來自宇宙太空的“宇宙塵”。

(未完待續,接下篇)

9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光碟機動——“反重力飛行器”:新研究只用光,就能讓物體懸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