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只見冰天雪地中,整個山峰披上了紅色外衣,紅若丹霞,與白雪參合在一起,顯得格外絢麗多彩,令科考隊員驚歎不已。

喜馬拉雅山脈

眾所周知,喜馬拉雅山區雪峰延綿,冰川四溢,是地球上一個重要的冰川發育中心,素有“冰川博物館”之稱,共孕育了17000多條現代冰川。

適合冰川出生的地方,常年為嚴寒籠罩,對人類或者動植物來說,生存環境極其惡劣。

那麼,出現在喜馬拉雅山峰上的“紅色外衣”,又會是什麼呢?喜馬拉雅山紅雪曾經也如同“雪人”一樣,引發廣泛關注,成為西藏十大神秘事件之一,並出現了各種版本的解釋和猜測。

喜馬拉雅主峰——珠穆朗瑪峰

紅雪事件的主角

不過,後來經科學家深入研究,發現喜馬拉雅山上的紅雪,實際上是生長在雪地的多種藻類的混合物,包括雪衣藻、雪生纖維藻以及溪水綠球藻等。

大洋底綠色和黃色的藻類

藻類植物隨處可見,自然界中已知的藻類植物有3萬多種,生長在雪地上的藻類被稱為雪藻。

當雪面被雪藻覆蓋時,就被“染”上了雪藻的顏色。而因為不同種類的雪藻的顏色不同,雪山也並非只有紅雪景觀。

除了紅雪外,還有綠雪、棕雪等,只不過紅雪格外惹眼。

據中科院專家表示,喜馬拉雅山上的紅雪,主要構成物是雪衣藻。雪衣藻含有一種特殊的色素——血色色素,現在也稱為紅色類胡蘿蔔素。

正是這些紅色素,把白茫茫的雪山染成血紅色。

雪衣藻耐寒性極強,即便氣溫低至零下40度也不會死亡,相反如果氣溫高於4度,反而難以生存。

為什麼雪衣藻能具有如此的耐寒能力呢?

冰川紅雪景觀

專家表示,雪衣藻依靠血色色素吸收短波長的藍色光和紫外光,促進光合作用,製造出大量可溶性糖,同時降低細胞內含物的冰點,提高了抗寒能力。

喜歡陽光的雪衣藻

在微觀世界中,每一個雪衣藻就是一個小球體,外殼半透明,內部充滿了紅色素。

研究表明,當每毫升冰雪中的雪衣藻細胞資料超過10萬個以上時,冰雪便會被染成紅色,形成雪山的紅雪奇觀。

而且雪衣藻喜歡陽光,光線越強,產生的血紅色素也越多。這也是為什麼喜馬拉雅山區發現的紅雪多數出現在頂峰。

因為頂峰距離太陽最近,光照充足,適合雪衣藻的繁衍生長。

雪衣藻繁衍背後的隱患

雪衣藻並非喜馬拉雅山區的特產。在南北兩極的雪原冰蓋以及一些高山冰川雪線以上,都有發現雪衣藻的蹤跡。

早在2002年,我國冰川學家就在斯瓦爾巴德群島的冰川上發現了北極雪衣藻,這也是中國北極科學探險考察隊首次實地發現冰川雪藻。

就在去年,烏克蘭的南極站周邊也出現了大量雪衣藻,把雪地染成血紅色。當時正值南極的夏天,是雪衣藻開始生長的時間。

烏克蘭南極站周圍的紅雪

今年,南極再次出現紅雪,引發了不少熱議。對於極地出現雪衣藻,科學家主要擔心的是兩個問題。

1、加速冰川融化。

上文已經說過,雪衣藻喜歡陽光,也會大量吸收太陽輻射。

當雪衣藻大量覆蓋在冰川表面時,就會降低冰雪的反射率,間接導致冰川吸收更多的熱能,加速冰川的消融。

2、紅雪背後的“異常”

喜馬拉雅山區出現的紅雪,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為什麼在南極出現紅雪,卻引來擔憂?

雪衣藻類雖然能耐高寒,但適合其生長的環境溫度在0度以上。0度的氣溫,在其他地方算不了什麼,但在南極,說明氣候已經開始變暖了。

現在南極半島西海岸的一些地區,雪衣藻的生長範圍正在不斷擴大。

南極冰川雪衣藻

研究人員表示,近些年隨著全球溫室效應加劇,南極的氣溫也在升高,為藻類的生長提供了條件。

此外,除了南極發現紅雪之外,去年在阿爾卑斯山脈也出現一些異常的粉紅色冰川。

雪衣藻的頻繁現身,反映出地球生態系統的變化,在科學家眼裡,這就是大自然給人類的警示。

可能有朋友會說,現在的南極可能沒有那麼糟糕吧?

的確,任何變化都有個過程,變化並不可怕,關鍵是能否找到阻止變化的辦法。

位於南極半島的阿根廷科考站

去年2月,阿根廷國家氣象局釋出訊息稱,阿根廷位於南極半島的科考站,監測到自1961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氣溫,18.3度!

資料一公佈,立刻引起了世界氣象組織的高度關注,儘管南極半島是南極大陸氣溫最高的區域,但測到這種高溫,也不同尋常。

以上是一張南極各區域的溫度變化圖,統計資料顯示,南極大陸已成為地球上變暖最快的區域之一,變化幅度雖然不高,但趨勢令科學家擔憂。

作為地球上最大的冰雪覆蓋區,南極冰蓋一旦開始加速融化,不僅僅會導致海平面上升,還會產生一連串的影響。比如增加全球極端天氣的發生機率、縮短全球的寒冷時間等等,如此地球可能會變得更暖,進而引發惡性迴圈,人類的生存環境將發生很大的變化。

融化中的南極冰川

總之,保護南極洲,是人類共同的責任。南極紅雪並不浪漫,反而是大自然最真實的警示。

13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人造子宮問世,或能解決男女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