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近年來,作者開發了肽嵌入的磷酸蘇氨酸(pThr)作為新型的CPA催化劑。為了評估這些CPAs影響不對稱磷酸化的能力,作者從鳥苷亞磷醯胺1 [~3:1dr]和腺苷衍生物2(圖2A)的2'到5'偶聯開始探索。事實上,簡單的磷酸都能催化12的偶聯,提供P(III)二核苷酸中間體,然後用t-BuOOH對其進行立體保持氧化,便可得到所需的立體異構磷酸酯3。於是作者考察了兩類CPAs,並將結果與二苯基磷酸(DPP)進行了比較,後者是一種非手性催化劑,用於標定手性底物固有的選擇性。結果顯示pThr衍生的催化劑傾向於β-轉向結構且對i+1和i+2位置分別具有DPro和Aib的催化劑表現出了選擇性(圖2A)。值得一提的是,催化劑P3(20 mol%)能以77%的收率和85:15 dr值得到產物,擴增了SP非對映異構體(相對於DPP獲得的77:23 dr)。對催化劑結構的進一步修飾並未導致選擇性(P4-P8)的大幅增加。但是,將反應濃度降低到0.04 M時,選擇效能提高到91:9 dr;將反應溫度降低至4 ℃時,能以79%的分離收率和94∶6的dr值得到目標產物。此外,將反應放大至0.05 mmol規模時,仍能以67%的收率和88:12 dr值得到產物。

鑑於P-立體異構性對基於寡核苷酸治療劑的功效有重大影響,作者尋求了一種互補的、立體發散的磷酸催化劑——基於C2對稱BINOL骨架的CPA。最初,作者在標準反應條件下對(R)-TRIP(B1)進行了評估,以26%的收率和45:55 dr值獲得了二核苷酸3(圖2B),且略微偏向於RP非對映異構體。當使用(S)-B1作為催化劑時,收率和選擇性均顯著提高(收率:74%;dr 值:8:92)。經過一系列篩選,發現(S)-B7效果最好(收率:63%;dr 值:1:99),而(R)-B7的選擇性則較差(43:57 dr),但仍能提供RP非對映異構體。這些結果表明兩種不同的催化劑骨架(pThr和BINOL衍生的CPA結構)使得不對稱亞磷醯胺偶聯表現出顯著的立體發散性。

類似於1H-四唑機理,作者認為磷酸催化劑在質子向二異丙胺轉移的過程中既充當酸,又充當親核試劑(圖1D)。為了驗證這一假設並探討機理,作者透過反相色譜法分離了亞磷醯胺非對映異構體(1,圖2C),並將所得的純亞磷醯胺(1Fast 和1Slow)置於各種催化劑(P3、(S)-B7DPP)的最佳反應條件下。結果顯示二核苷酸3的立體化學與1的起始dr值無關,這是因為催化劑能以相同的非對映選擇性將1的非對映異構體轉化為(RP)-3或(SP)-3

接下來,作者探索了該反應的底物範圍(圖3)。例如用t-BuOOH處理中間體亞磷酸酯便可得到磷酸酯3,而使用苯乙醯基二硫化物(PADS)進行硫化時便可得到PS 4。值得一提的是,將反應濃度提高到0.40 M時,(S)-B7的負載量可低至5 mol%,並以57%的收率和98:2 dr值得到(SP)-4。除了異亞丙基腺苷(3),脫氧腺苷(5)和C2'-氟-脫氧腺苷(6)也能很好地耐受該反應,並觀察到類似的非對映發散性。當將2',3'-未保護的腺苷用作親核偶聯配偶體時,在(S)-B7的作用下實現了高位點選擇性和非對映選擇性的磷酸化,並在單偶聯產物的五種可能異構體中選擇了一種單一的產物(7)。相比之下,當用DPP作為催化劑時,得到的是複雜的產物混合物(圖3B)。其它的核糖核苷(8-10)也可以高產率和選擇性與鳥苷1進行偶聯,而其它的亞磷醯胺(1112)與鳥苷1進行偶聯時,選擇性卻降低了。這些結果表明非對映發散性催化可以應用於其它核鹼基對。

為了解決先前方法存在的問題(如化學計量的活化劑、合成效率低),作者以催化劑控制的方式製備了立體純CDNs。為此,他們使用這種新開發的方法在113之間進行立體選擇性的亞磷醯胺偶聯,然後進行H-膦酸酯大環化以獲得具有所需磷立體化學的PS16(圖4)。最初,在最佳化的條件下,113•Et3N偶聯的選擇性並不好(圖4A)。在沒有手性催化劑的情況下顯示出快速的非選擇性背景反應,這很可能是由於三乙銨陽離子(pKa(DMSO)= 9.0)促進的自催化作用勝過了催化過程。為了規避這種自催化作用,作者透過離子交換製備了一系列鹼金屬膦酸鹽並評估了它們的效果。當在無催化劑的情況下用13•Na進行反應時,24h後的產率為23%,而13•Et3N為46%,這表明背景反應被抑制。使用先前最佳化的催化劑,作者發現選擇性取決於抗衡離子和催化劑的結構。當使用pThr催化劑P3時,發現Cs+膦酸酯鹽對RP非對映異構體14的選擇性最高(10:90 dr)。此外,當使用13的Li+鹽進行反應時,發現催化劑(S)-B8對SP非對映異構體的選擇性最高(74:26 dr)。由於Li+鹽在反應條件下的溶解度增加,因此在4 °C下使用MeCN/DMF進一步提高了選擇性(77:23 dr)。

為了完成立體純CDNs的合成,作者在簡單的結晶後將113•Cs以3.0 mmol規模在P3下進行偶聯,分離出>2g的粗製(RP)-14。然後用三氟乙酸水溶液在C5'處對乙矽烷進行位點選擇性水解,在快速色譜分離後以兩步30%的收率和1:99 dr值得到大環化前體(RP)-15。後者在2,6-二甲基吡啶為鹼、20 mol% N-甲基咪唑(NMI)為親核催化劑、二氯甲烷為溶劑的條件下與二苯基磷醯氯反應,可以21%的分離收率和優異的非對映選擇性(> 90:10 dr)得到(RP,RP)-16。經整體脫保護後,CDN 2',3'-cGSASMP [(RP,RP)-17]透過丙酮結晶,最終以75%的收率分離出單一的非對映異構體。當使用(S)-B8作為催化劑和13•Li反應時,也可以透過相似的順序以高選擇性獲得(2'-5')SP,(3'-5')RP非對映異構體(圖4C)。此外,作者透過測量HPLC洗脫順序確定了(RP,RP)-17和(SP,RP)-17中磷的相對立體化學構型。也就是說,肽衍生的催化劑P3選擇(RP)構型的PS,而BINOL衍生的催化劑(S)-B7和(S)-B8選擇(SP)構型的PS。因此,類推地確認了2',5'-連線的二核苷酸底物(3-1012)的相對構型(圖3)。

總結

本文報道了基於肽骨架和C2對稱BINOL衍生骨架的CPAs催化的磷醯胺偶聯反應,並充分控制了P(III)的立體化學。這些催化劑還能用於CDNs的立體控制合成,從而實現了這些化合物的簡潔合成。總體而言,每一類催化劑以及CPA框架本身都明確提供了一種新的催化方法,用於合成P-立體異構核苷酸衍生物,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Catalytic asymmetric and stereodivergent oligonucleotide synthesis

Aaron L. Featherston, Yongseok Kwon, Matthew M. Pompeo, Oliver D. Engl, David K. Leahy, Scott J. Miller

Science, 2021, 371, 702-707, DOI: 10.1126/science.abf4359

導師介紹

Scott J. Miller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1299

16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科學家深度解析大腦靈活記憶形成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