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科研人員正在水下開展珊瑚礁調查。自然資源部南海局供圖

  前不久,科技部公佈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擇優建設名單,自然資源部南沙珊瑚礁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簡稱“南沙野外站”)榜上有名。

  我國南沙島礁的珊瑚礁調查工作起步於上世紀30年代,相關科研院所和海洋管理部門先後在不同時期對南沙島礁珊瑚礁開展了調查。但總體上,這些調查大部分為階段性專項調查,且珊瑚礁生態要素較少,缺乏長期系統性觀測和監測資料。

  珊瑚礁生態系統作為一道天然的屏障,可有效保護海岸地形地貌和島礁穩定性,同時對於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加劇,全球珊瑚礁生態系統的健康正面臨著嚴重威脅,近年來珊瑚白化、海洋酸化、長棘海星暴發等災害時有發生。

  目前,我國珊瑚礁退化和生態演替機制的研究雖有特色,但仍有待深化,珊瑚礁預警防控技術支撐不足,珊瑚礁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機制研究與國際研究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急需加強長時間序列觀測監測和研究,以期更科學有效地“保護好、看護好”珊瑚礁資源。

  婁全勝說:“建設南沙野外站將填補我國以珊瑚礁生態系統為研究主體的野外觀測站的空白,有利於積累長時間序列的基礎科學資料,為珊瑚礁生態系統科學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資料,為開展珊瑚礁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生物群落結構研究提供支撐,對保護南沙珊瑚礁生態資源意義重大。”

基礎條件已經具備

  為加強南海資源生態保護,有效提供海上公共服務,2018年10月,永暑、美濟、渚碧3個海洋觀測中心正式啟動執行,主要開展海洋預報和災害警報、海嘯監測預警和海島及周邊海域生態系統監測。

  3個海洋觀測中心的執行,進一步健全了我國海洋觀測監測網路體系,豐富了南海地區自然資源管理與生態保護修復的基礎手段。

  其中,永暑礁海洋觀測站於1988年啟用執行,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海洋觀測站之一,也是我國在南沙群島建立的第一個海洋觀測站,觀測歷史至今已超過32年。

  “目前,永暑、美濟、渚碧3個海洋觀測中心均已完成了基礎業務樓等設施的建設,各種配套設施、調查和科研儀器裝置齊全,且有多年海洋日常和應急觀測監測基礎。”南海局科技處處長黎廣媚說,南沙野外站將依託3個海洋觀測中心建設,以獲取長期、系統的珊瑚群落、礁棲生物、生境、水文、氣象、地質地貌等珊瑚礁生態系統基礎科學資料。

  不僅如此,2015年以來,南海局和海洋三所透過國家財政支援的業務化監測任務,初步構建起南海典型區域珊瑚礁線上監視監測體系和監控平臺。

  這些都為南沙野外站建設和深入開展珊瑚礁生態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南沙野外站怎麼建?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南沙野外站建設將圍繞國家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與海洋強國戰略科技需求,針對珊瑚礁生態系統重大科學問題,利用多學科技術手段,建立並完善天空、陸地、海面、海底等觀測平臺,構建“一核多點”、功能齊全、體系完備的島礁珊瑚礁生態長期定位觀測體系,聚焦珊瑚礁生態系統演變過程及其對氣候變化響應機制,逐步形成“一點多元”的科學研究體系,建立開放共享機制,加大合作力度,努力建設成為集長期觀測研究、開放共享、人才培養、示範服務於一體的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珊瑚礁生態科學觀測研究綜合平臺。

  南沙野外站觀測研究領域將涵蓋珊瑚礁海洋生物多樣性以及生物演替機理、珊瑚礁生態系統生態預警與防災減災、離岸島礁珊瑚礁生態系統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機制、珊瑚礁生態關鍵指標智慧化觀測技術研發及應用等方面。

  婁全勝向記者介紹了南沙野外站“三步走”建設計劃:到2022年,完善基礎能力建設,觀測和研究硬體配置達到國家野外站科學研究同期水平。到2025年,建立並完善離岸島礁珊瑚礁生態長期定位觀測研究體系,獲取長期系統穩定的珊瑚礁生態資料資源,觀測研究能力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到中遠期,珊瑚礁生態系統長期觀測試驗條件、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全球變化、生態系統過程和功能等國際前沿科學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

  黎廣媚表示,南沙野外站是南海局重要的科技創新平臺,南海局將全力做好保障和協調工作,深入調研國內外珊瑚礁生態觀測科研需求,聯合有關單位認真做好建設執行實施方案編制等工作,共同開展南沙珊瑚礁生態系統研究,力爭早日入列和建成高水平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為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和海洋強國戰略提供支撐。

11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研究發現,攜帶 SARS-CoV-2抗體的人再感染的風險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