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如果從更大的角度來看,地球上不同的生態環境可以為不同物種提供生存家園。但如果環境變化,物種跟不上“潮流”,那麼只能被自然所淘汰,這就是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核心。只有更好的適應生存環境,才能更好的發展。

按照目前的科學體系已知地球形成46億年之久,而地球上生命也有38億年的演化史,一路發展至今經歷數不清的物種滅絕事件,目前科學上可以發現的有5次較大規模的物種滅絕,最近的一次發生在6500萬年前。曾經統治了地球1.6億年之久的恐龍,因為一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而滅絕。

但地球生物比較頑強,有滅絕的同時也會有物種的蓬勃發展。因為地球的承載能力就那麼大,當有新物種滅絕自然就會空出相應的生態位,例如恐龍的滅絕,給哺乳動物帶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當然哺乳動物也不負眾望,迅速地佔據了相當的資源和空間。

袋狼的消失與再現

近些年來隨著地球生態環境的變化,很多物種都面臨著生存繁衍的壓力而逐漸地走向滅絕,上個月《保護科學前沿》期刊上,由17位世界著名的生態學和氣候學專家組成的團隊,發表了一篇文章,他們認為地球已經進入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時代,在本世紀末20%的現有物種都將面臨著滅絕的威脅。

因此可以說物種的消失滅絕貌似已經成了常態,例如此前的袋狼。

袋狼(Thylacine)在生物學分類上屬於袋鼬科下的成員,外觀上類似於野狗,但是卻長有類似於老虎的斑紋,因此又被稱為塔斯馬克亞虎。有袋動物是澳洲大陸的標配,而袋狼也是近現代最大的食肉有袋動物。袋狼成年後整體長度(包括尾巴)在180cm,肩部高度在60cm左右。

袋狼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嘴巴可以非常大限度的張開,甚至可以達到180度,它們常常躲在樹上,待獵物經過後迅速跳下,一口咬碎獵物的腦袋,聽起來還是挺兇殘的。

但是很可惜這種動物沒有在生存下來,據記載最後一隻袋狼在1936年死於塔斯馬尼亞州的霍巴特,那裡有一個名為鮑馬里斯的動物園,此後再也沒有它們的活體。下邊圖片中就是最後一隻袋狼的珍貴影像。

但是近些年來,袋狼的目擊記錄很多,它們難道沒有滅絕?

自從袋狼這種動物在1936年消失之後,澳大利亞珍稀動物協會已經收到超過4000多次的目擊報告,無一例外全都是假的。

但是最近五年出現的幾次目擊記錄引起了科學家的關注,根據澳大利亞的珍稀動物協會披露的檔案,從2016年-2019年三年內已經有8次疑似袋狼的目擊記錄。尤其是2016年9月的一次,南澳洲當地居民在自己家的後園子內發現了疑似袋狼的生物,看見人後迅速的逃離。

而時間到了2021年,不久前一位動物專家,在塔斯馬尼亞單位東北部發現了一隻類似於袋狼的生物,畫面中可以看到一隻類似於狼的動物跑過,相關專家認為很可能發現了一個袋狼的家族,因為影片中拍攝到的是一隻幼年動物。

當然僅僅憑藉這些模糊不清的影像資料,很難去確定一個物種的“失而復得”,科學上來講必須要擁有毛髮、糞便甚至是活體的證據,但是85年了類似的證據沒有發現過,只是模糊不清的影像資料一大堆。

消失的物種為何會出現?

就在2021年2月24日由鳥類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團隊,在《BirdingAsia》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他們對來自於印尼婆羅洲當地居民捕獲的一隻小鳥進行分析鑑定,認為它很可能是一隻黑眉雅鶥,要知道這種鳥類已經超過170年沒有被人類所發現,一度認為它們早都已經滅絕,

其實再加上此前滅絕消失超過100年的費爾南迪納巨龜,以及13.6萬年前滅絕的白喉秧雞再現,再加上我國四川發現的消失近90年的枯魯杜鵑等等,最近有很多消失幾十年的物種再次出現。

其實我們都十分清楚,這些消失再現的物種很可能當時由於數量稀少沒有被察覺,當生存環境變好之後,它們的數量又有所增加,因此最近幾年才會出現。無論怎麼說,曾經消失的物種再現都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情。

5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南科大項曉東課題組NSR:量子弛豫時間的直接測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