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人類所有的傳說與文字記載的歷史,都始於最後一次冰川期以後,而冰川期留給我們唯一的印象就是在西伯利亞凍土帶上倒下的一隻只猛獁象,而地質史史上的大部分時候都是冰川期,每隔數萬年甚至十幾萬呢才會有一次1-2萬年的間冰期!

人類文明就在這間冰期這個短暫的縫隙間誕生了,而全球變暖可能可能讓間冰期無限擴大並且可能會導致未來冰川期消失,但各位的擔心都被一篇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子刊《自然地球科學》的論文擊破了,從多方取得的資料表明,地球上最大的洋流系統正趨向停止,而導致的結果將會讓地球快速進入冰川期!

《自然地球科學》論文:地球洋流系統趨向停止

全球變暖會導致冰川期的到來,這絕對是一個匪夷所思的結果,但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科學家研究表明,這樣的反常識的事實可能即將發生!

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是一個地球洋流輸送系統,將表層溫熱的海水輸送到北大西洋,然後由於熱量散失,表層溫暖的海水變冷沉入大洋深處再經過向南的迴流回到赤道區域,它會引起海水上下層水體營養物質交換,浮游生物會大量繁殖,它所經之處都是傳統的漁場,特別是北歐挪威海域和法羅群島的三文魚養殖,就是AMOC洋流系統賜予的禮物。

而它的另一項作用就是給北半球輸送熱量,這也是北半球比較溫暖溼潤的主要原因,AMOC貢獻了北半球全球大氣海洋熱傳輸的25%,北歐相對比較溫暖氣候的主要原因,同時它也是北半球極地渦旋的主要影響者,因此也使得渦旋不穩定,是北半球氣候的主要影響者。

極地渦旋受到低緯度暖溼氣流影響出現變化

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科學家稱,他們收集了1600年來各種能體現洋流強度的資料,並從中推測出,洋流強度減緩了大約15%,但一直到1800年以前,AMOC都是比較穩定的。

AMOC強度變化曲線

但令人震驚的是,此後這個曲線急劇下降,而最大的減弱幾乎是在二十世紀中葉後發生的!而1800年以後正是人類工業革命後大發展時代,到了二十幾中葉,全球經濟空前發展,全球變暖趨勢加劇,北極冰蓋和格陵蘭冰川融化加劇,大量淡水進入海洋,降低了海水的鹽度,使得運動到北部的洋流冷水減緩下降,中斷了迴圈的洋流,最終削弱了AMOC的流量。

科學家警告稱,到2100年,AMOC洋流系統整體強度將會減少45%,這個北半球最大的穩定熱量輸送系統將會停擺,未來面臨的結果是美國東部沿海海平面上升,而西歐則要面臨更加嚴酷的嚴寒,當然這只是開始而已!

AMOC系統停止後的後果會如何?

地球末次冰川期,也就是當前經歷的第四紀冰川期(當前只是第四紀冰川期的間冰期),最早形成的起源,300多萬年前,南北美大陸的匯合形成了巴拿馬地峽,切斷了原本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的洋流系統,導致了第四季冰川期的發生。

從258萬年前開始,地球就進入斷斷續續的冰川期,第四季冰川期的規模相當可怕,末次冰盛期時的北半球冰川在大陸上的厚度達到了3~4千米,大量水體變成冰覆蓋在大陸上,海平面為此下降120米!

海平面下降100米,全球大陸增加的面積

向兩極輸送熱量的洋流一旦發生改變,後果是比較嚴重的,但AMOC系統改變是否會導致如此嚴重後果,科學家也難以預估,但有一點必須要注意,不久之後可能就會迎來小冰期!

最後一次小冰期的印象

從1550~1770年間,北半球經歷了一次寒冷期,而氣溫回升則要到19世紀初期左右,關於這次氣溫下降的原因眾說紛紜,有稱是太陽活動下降,光輻射輸出減少,也有說是地球火山噴發,大量的塵埃進入大氣層影響了日照。

但到底是哪個原因也難以說清,不過1816年的無夏之年倒是讓大家有了個直觀的認識,這是印尼坦博拉超級火山噴發的後遺症,1815年4月5日–12日,坦博拉火山發生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火山爆發,釋放了超過1000億立方米的物質,火山灰進入了平流層,隨著大氣環流瀰漫在北半球,使得地面接收輻射的熱量大幅減少。

小冰期的泰晤士河

這直接導致了第二年的無夏之年,烏雲散開就是太陽暴曬,氣溫接近40度,烏雲籠罩就可能暴風雪,而這種天氣可能會在2-3天之內交替發生,農作物根本無法存活,北半球很多國家都發生了嚴重饑荒。

隨著火山灰沉降,這個無夏之年沒有持續,要是來個2-3年,估計北半球人口得減少一半以上。

如果進入冰川期,人類有辦法應對嗎?

農業是立國之本,現代社會仍然需要農作物產出的糧食養活大量人口,在沒有太陽參與也能大規模農業種植的技術推廣之前,人類無法應對冰川期,即使是小冰期帶來的嚴重後果。

小冰期一旦發生,高緯度國家會首先遭殃,人口遷居中低緯度,傳統糧食產區的產能將無法滿足全球需要,而據日前一項研究表面,洋流改變還會導致熱帶雨帶遷移,兩者結合將會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饑荒是必定會發生的,只是規模有多大,會減少多少人口,這需要一個模型,種花家只能簡單設想下。

末次盛冰期的冰川覆蓋面積

如果進入真正的冰川期,北美一半大陸會被厚厚的冰川覆蓋,還包括1/3個俄羅斯,還有北歐,中國的青藏高原和東北地區等等,人類聚集在低緯度苟延殘喘,無所顧忌使用產生溫室效應的燃料,希望早日解除冰川封鎖,但以人類一己之力與整個地球氣候對抗,談何容易?

9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楊利偉回到地球后,為何沒有再上太空?太空比想象中還要兇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