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諾貝爾學獎在全世界範圍內聲名遠揚,很多學者專家更是以獲獎為終身奮鬥目標。但在諾獎漫長的歷史中,卻也有“頒錯獎”的時候,比如咱們今天要說的1949年醫學獎得主——安東尼奧·埃加斯·莫尼茲

莫尼茲是1874年出生於葡萄牙的一位醫學家,他的人生履歷相當豪華,先是畢業於葡萄牙最古老的科英布拉大學,又在全球聞名的里斯本大學中任教授職位。不光如此,1917年他還曾擔任祖國的外交部長一職,率領外交團出席巴黎和會。

不過作為一名神經學專家,他更大的興趣還是研究人體最神秘的組織——大腦。

1935年,莫尼茲無意間看見了一份實驗報告,報告中聲稱,對黑猩猩實施前額葉切除手術後,黑猩猩會失去攻擊性,變得異常溫順。

這給了莫尼茲啟迪的靈感,他覺得如果能將這一手術套用在人身上,就能解決那些因精神疾病而狂躁、生活不能自理的問題。

說幹就幹,當年11月,莫尼茲就在病人身上實驗了自己的設想。不過起初他是透過注射酒精來破壞神經組織,但因為酒精會對大腦其他部位產生損傷,他就自己設計了一套特製工具。

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高科技,這種細長的針狀工具,會從病人的眼眶中伸入,隨後展開狠狠攪拌,將需要切除的大腦組織打碎取出。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種手術簡直稱得上離譜,因為當時可沒有核磁共振之類的裝置,醫生切除了哪部分,完全靠經驗和手感。

結果還真有“奇蹟”,接受手術的20位實驗病人無一死亡,還變得相當溫順,在床上一躺就是一天,再也沒了攻擊人的傾向。

彼時的莫尼茲已經是醫學界的大佬,再加上病人家屬的好評如潮,推動了前額葉切除手術在世界範圍內的流行。

等到40年代,一個名叫沃爾特·弗里曼的美國醫生進一步改良了這種手術,發明了“冰錐療法”。

當然不是真的用冰來做手術,而是換成了細長的鋼針。弗里曼在手術之前,會讓病人家屬到附近的咖啡店坐一會,喝杯咖啡的功夫就能還他們一個溫順的病人。

更要命的是,這個弗里曼還是個非常有生意頭腦的人,他四處演講遊說,讓各大醫院瞭解接受自己獨創的“冰錐療法”。

一時之間,前額葉切除術風靡全美。很多有戰爭後遺症計程車兵慕名前來接受手術,更有甚者,只是因為家裡的孩子太調皮,就被強制送去接受手術。

就連美國總統肯尼迪的姐姐羅斯·瑪麗,也曾被強制手術,此後便終生不能自理。

雖然接受治療的病人變得麻木,眼光遲滯,但當時的人們都沉浸在醫學突破的狂喜之中,這些副作用被下意識地淡化、掩飾。

1949年,憑藉這一“傑出貢獻”,莫尼茲榮獲了諾貝爾醫學獎,一時之間風頭無兩。

但人們逐漸發現了這種手術嚴重的後遺症,伴隨前額葉一起被切除的,還有人的“靈魂”。受術者只保留了吃喝拉撒等基本本能,而語言能力、思考和創造能力通通消失。

換句話說,動完手術的病人們,已經成了一具具“行屍走肉”,試問這樣怎麼會不溫順呢?

1950年,蘇聯率先宣佈禁止實施前額葉切除術,到1970年,全球主要國家基本上都對此術持反對態度。

但卻為時已晚,據不完全統計,從1965年到1970年間,在資本的推動下,全球範圍內接受切除術的病人達到了驚人的30萬。

他們將永遠徘徊在思想的禁錮之中,餘生都將在噩夢裡苦苦掙扎。

正因如此,莫尼茲後來被大眾視為“諾獎之恥”,是他一手放大了這個錯誤的研究成果。

這無疑也成為了後代學者的警示案例,大腦作為人體組織最神秘,最敏感的地帶,研究者更應對其抱有崇高的敬畏之心,以絕對的謹慎去小心探尋。

12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美國《尤里卡警報》:抑鬱、焦慮的人可能更早患上老年痴呆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