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我眼中的中國科學家#常朴子分化環

常朴子分化環是差異相對論中描述的宇宙天體分化時產生的一種自然現象。

高階天體球團在運動分離下,球團外圍會產生環繞內部球團運動的環帶物質,這一環帶類似於土星外圍的環狀結構。人類已在行星、恆星、星系中心的外圍發現了環狀結構,但並未被科學家證明這種環帶就是常朴子的天體分化環,這一觀點仍然屬於一種假說。

1992年,常朴子在他出版的《存在中的存在》一書中首次描述了天體在分化天體時會產生環帶物質,隨後,他也在多部出版的書中表述了這種理論。

他認為宇宙奇點爆炸之後,平攤在空間如同塵埃的原初物質,在引力收縮下產生自旋,形成了宇宙總系的黑體星球團,他稱這個黑體為混沌系,混沌黑體在自旋中,原初物質由非量化形式,向量化質點轉變,並形成單子和微量子,在向心力和內驅力的作用下,重物質向內聚集,輕物質向外彌散,於是形成一球一環的運動系統,由於黑體內部的排氣,噴爆出的物質氣流割裂外圍的環帶,使之形成新的球團,這個新的球團就是我們宇宙的二級星系核心,稱之河母系。河母系黑體以同樣的方式,分離出了三級星系黑體,稱之為類河系。類河系黑體又分離出了恆星,恆星又分離出了行星,行星又分離出了衛星和環帶物質。

為了便於理解,我們拿太陽系的產生加以說明。

太陽系行星在2006年8月24日於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聯合會透過的第5號決議中,冥王星被劃入矮行星,並命名為小行星134340號,從太陽系九大行星中除名。所以現有的太陽系只有8顆大行星。也就是說,從2006年8月24日起,太陽系只有8大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太陽被銀河系中心的黑體分離出來以後,是一團蓬鬆的團狀星雲,其佔有的空間比現在的整個太陽系還要大。原初太陽圍繞銀河系核執行。在長期的運動分離下,中心球團向內聚集收縮,外圍輕物質形成環帶,內部排氣噴發,把這一環帶割裂開來,形成新的球團,這個球團就是太陽分離出來的最早的原初行星。

太陽早期分離出來的行星很多,都類同於冥王星,屬於小行星。推測,太陽每次可能分離出多個球團,多個球團透過碰撞併合成大的球團。在漫長的歲月中,透過漫長的分離分化,就有了我們現在已知的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星、火星、地球、金星、水星,這樣由外向裡的8大行星。

太陽系的行星也以同樣的方法分離出了他們各自的衛星和環帶。土星環有可能就是沒有被割裂開來的分離環。

最近50年,科學家已陸續觀測到了恆星和星系存在環帶的現象。

2011年2月14日,美國宇航局公開了一張來自兩架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合成照片,展現了一個由新形成的恆星構成的環,上面裝點著粉紅色的黑洞。

科學家們早就知道圍繞著這顆恆星的塵埃和環。光環的半徑是77個天文單位,幾乎是海王星離我們太陽的平均距離的兩倍。但是最近一個研究小組用哈勃太空望遠鏡進行了一次觀察,發現這個結構實際上比他們原先想象的要大的多,也比他們想象的要複雜得多。

作者在最近發表的論文中寫道:“這些圖象清楚地揭示了嵌入在一個更大、形態複雜、雙軸不對稱的外環散射結構中的碎片環。”換句話說,它又大又怪。

你看到的是碎片在一千英里外的可見光散射,用哈勃望遠鏡成像光譜儀(STIS)工具拍攝。這個系統在左上角似乎有一個衝擊波,並且在右下角被截斷,使它具有一種迴旋狀。研究人員還不太清楚這個系統是如何形成的。

哈勃觀測到的這種像HR4796A這樣的系統很少,但科學家預測這些碎片環在年輕恆星中可能比較常見。HR4796A只有800萬年的歷史,我們太陽大約有45億年曆史,瞭解這些結構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恆星是如何演化的,甚至行星如何圍繞這些年輕恆星形成的。畢竟,我們自己的太陽系可能也是由塵埃盤形成的。

天文學家透過觀測已證實“哈氏星系”和M94星系存在環狀物質帶。

2003年有訊息稱天文學家在銀河系的中心發現了環狀結構。

近日,參與“斯隆數字天空探索”計劃的美國研究小組在觀測銀河系外圍時,發現了一段由恆星組成的,以銀河系中心為圓心的圓弧。另一個小組使用英國設在大西洋拍帕爾馬島的艾薩克·牛頓望遠鏡觀測銀河的鄰居仙女座星系時,在另一片太空區域也發現了一段類似的圓弧。兩段圓弧離銀河系中央的距離相等,這意味它們可能是一個巨大的、以銀河系中央為圓心圓的一部分。

參與第二個研究小組的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說,目前還不清楚這個圓環是否完整,但很有可能是如此。科學家們推斷,該圓環大約由10億顆恆星構成。他們的下一步工作是在太空中尋找圓環的其他部分。研究其中恆星的溫度、亮度、速度等,並利用收集到的資訊對圓進行環樣的建模。另外,圓環的成因也有待於科學家進一步研究。有科學家認為,其中的恆星有可能誕生於銀河系內部,在漫長的年代裡執行到了外緣;圓環也可能是銀河系附近一個小星系的殘骸。該星系在銀河系引力作用下被吞併了。探尋這個圓環的起源,將有助於瞭解星系的演化過程。

常朴子推測,銀河系外圍這個由十億恆星組成的圓環,是由銀河系中心早期的造星環帶物質構成,它們的質量很輕,類似於太陽系外圍的小行星群。

這個套在銀河系外圍的巨大的環帶,我不能確定它就是產生於銀河系的中心。不過,下一則訊息卻在說明銀河系中心正在產生著一個環帶。

由於引力透鏡的作用,遙遠天體形成了四個像,這就是愛因斯坦十字。

目前仍有許多科學家相信廣義相對論存在瑕疵,這是因為該理論與量子力學不相容,而後者被認為是物理學上的一個支柱。兩個理論共同撐起了物理學的殿堂,量子力學支柱上已經構建起龐大的分支科學,科學家希望透過引力量子化的思維將兩者統一。

馬斯克·普朗克射電天文研究所科學家已經將相對論用於中子星周圍環境的測試,發現一個由中子星和向矮星構成的雙星系統,在發出引力波的同時也失去能量,軌道週期以每年8百分之一秒收縮,而當前的軌道週期為2046小時。同時,黑洞也是檢驗廣義相對論的場所,銀河系中央大質量的黑洞擁有數百萬倍的太陽質量,我們只知道黑洞非常緻密而不發光,沒有直接證據顯示黑洞行為遵守廣義相對論。

科學家對銀河系中央大質量黑洞的研究發現,如果廣義相對論存在瑕疵,那麼黑洞周圍應該形成一個穩定的引力場環境,被黑洞引力收集的物質可以在這裡徘徊很長一段時間,而不是直接被黑洞的引力吸入,越來越多的物質或者氣體聚集在距離黑洞非常近的軌道上,形成了一個類似土星環一樣的結構,我們可以從射電波、紅外線及X射線波段上發現黑洞的邊緣構成。

如果上述的星系、恆星、行星所存在的環帶物質就是常朴子的分化環,那麼,這種哲學的假設腰身一變,就成了一種具有真實的科學了。

常朴子的差異相對論學術體系建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他一直等待科學的更多發現,用證據充實自己的理論,所以把書稿出版的事情一推再推。這部書名為《差異相對論》的書擬定2019年下半年出版,但願這次不再推遲。

9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毅力號難以找到生命的兩個理由:紫外輻射可能破壞生命存在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