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院士”提名事件持續發酵中,有的官媒甚至發出將有限的院士名額向“卡脖子”技術方向傾斜的聲音。
舉例來說,過去幾年,我國每年積體電路進口額高達2萬多億元,高階晶片進口依賴嚴重。很多專業人士認為,晶片是高投入長週期產業,我國半導體產業落後主要是由過去投入不足引起。於是,國家積體電路產業基金,又稱大基金,獲批執行。資本市場對半導體企業上市融資也格外支援,科創板首批上市企業中,半導體概念股就佔據1/3以上。此外,一些地方政府過去幾年也大上晶片專案。然而,從目前看,大把的錢是投出去了,但實際成效甚微,爛尾“晶片樓”倒是不少。
“掐脖子”技術需要全力解決,但絕不是透過格外關照,如增加半導體、發動機院士,就能解決的。關鍵核心技術被掐脖子根源在於基礎教育、基礎研究對技術創新的“輸血供血”不足、產業發展缺乏動力。深層次原因在於體制機制對人才發展的束縛。如果這些人才仍然熱衷於跑專案、申基金、發論文,從而獲得更多體制編制的利益,那麼,依靠這類人是不可能解決“掐脖子”難題的。
因此,晶片不行就增加晶片院士、發動機不行就增加發動機院士。。。這樣的建議不具有建設性。因為,可能會產生新的“學閥”,佔據很多的資源,非但解決不了技術問題,反而會成為一種阻礙。這些人比“茅臺院士”對科技發展科技攻關的影響更負面。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