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我們生活的地球,由於活躍的板塊運動,時不時就會發生地震。據觀測,地球平均每天都要發生上萬次地震,只不過絕大部分距離太遠(空間距離長或者震源深度大),震級太小,我們感覺不到。

我們能感覺到的是3級以上的地震。震級達到4級,大部分人才能有較明顯的感覺,但是對於建築物沒有明顯影響。只有5級以上的地震才可能會造成一些破壞。在地震勘探工作中,一般認為六級以上的地震才會造成破壞。

地震可能造成火山爆發,泥石流,滑坡,洪水,海嘯等次生災害,影響還是很大的。

1,板塊運動與地震波

那麼地震是怎樣發生的?首先明確的是,地殼是分為六大塊和很多小塊,被稱為“板塊”。板塊互相擠壓或分離都會釋放能量,產生震動。以波的形式傳到地表,就形成了地震。地震波也有橫波,縱波之分,縱波會讓地面上下震動,橫波讓地面左右震動。

俯瞰地球表面

值得注意的是,縱波會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因此海洋和空氣並不會阻擋它。它對地面建築物的破壞較小,在地殼中傳播速度更快,所以地震發生時,地面會先上下震動後左右震動。橫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會導致地面左右震動,對於地面的建築破壞較大,但破壞力最大的是當縱波和橫波都到達地面之後形成的面波。

圖:橫波不能在液體中傳播,所以海洋可以減緩地震波

在地質學方面,科學家利用地震波在地殼中的傳播情況,來判斷地球內部圈層的結構。依據古登堡面附近縱波顯著減緩,橫波消失的情況,推斷出外地核可能處於熔融狀態。

2,地震可以預測嗎?

因為地殼能量的釋放是隨機的,因此,我們目前並不具有預報地震的能力。只能是在地震已經發生後,地震波到達之前,向大眾發出預警訊號。所以,如果是本地地震,且震源深度很淺,預警也基本沒用。

地震造成巨大災害,但是目前不可預測

有說法,說大震到來前,動物會有反應,甚至天邊有地震雲出現。動物不安是有科學依據的,因為它們能夠感知次聲波。地震是會產生次聲波的,它們感知到次聲波就會出現反應。次聲波會在地震波到達之前來到地表並擴散,出現“先兆”。但是不一定準確,因為大自然的許多活動都會產生次聲波,如果看到動物異常就跑,也不至於。地震雲目前尚未有明確的科學依據來解釋,但是也不排除地球內部活動影響大氣情況。

3,應該怎樣應對地震?

地震來勢洶洶,不可預測,我們只能學習相關知識,提高防範意識,在危險到來時保護好自己。現在的樓房都有一定的抗震等級,五六級的地震基本都不會造成損失的。如果地震劇烈,住樓房要快速躲在“狹小空間”,因為被埋壓的機率相對較小;住平房,建議直接跑到戶外空地就地蹲下或趴下,遠離山脈,河湖等危險的地方。

準備應急包也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如果處於地震很頻繁的地區。

9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論物體的重力究竟因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