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化學家鮑林是我最欽佩的科學家。
回顧諾貝爾獎的100多年的歷史,能兩次獲獎的只有4人,鮑林是其中之一;而兩次獨享諾貝爾獎,就只有鮑林。人們讚譽鮑林是個"手執金鑰匙的化學家"。今年2月28日,是鮑林誕生120週年,我撰寫了他的小傳以為紀念。
萊納斯·卡爾·鮑林,1901年出生於美國俄勒岡州的波特蘭市。他的父親是一名藥劑師,他指導自己這個好奇愛問的兒子的閱讀。父親在他8歲就去世了,鮑林在貧困中度過童年與少年時代。之後,他考入波特蘭華盛頓高中學習數學與化學,決心要成為化學家。
鮑林在俄勒岡農學院的教育曾因經濟困難有所中斷,但透過堅持與艱苦的工作,他終於在1922年以最優等成績畢業。在加州理工學院攻讀研究生學位期間,他與艾娃·海倫·米勒結婚。他們生育了3男1女。鮑林於1925年獲博士學位。
在開始做博士後研究工作後,鮑林於1926年接受了古根海姆研究獎學金,研究把新的量子力學原理運用到化學問題。他在歐洲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德國慕尼黑阿諾德·索末菲理論物理研究院度過的。1927年他回到加利福尼亞,並開始了他在加州理工學院作為教師與研究者的長期生涯。在這期間,他獲得了驚人的成功,1931年被聘為教授,1937年任化學與化學工程系主任。結構化學成為鮑林科研工作的主要課題。在他早期的研究中,他使用X射線衍射技術來確定晶體的結構,如輝鉬礦(他的第一篇科學論文)和各種各樣的矽酸鹽與硫化物。1930年他開始運用電子衍射技術探索苯與鈽己烷這樣一類的分子結構。
正如X射線衍射與電子衍射給鮑林提供了發現分子結構的工具,量子力學則給他提供了理論工具。1931年他運用量子力學引進了雜化軌道概念來解釋圍繞碳原子的4個鍵的等價性。1939年他在《化學鍵的本質》中把對化學結構的各種發現做了綜述。
20世紀30年代,鮑林的興趣開始轉向生物的分子。他對血紅蛋白的研究自然導致了他對蛋白結構的總體研究。在牛津大學擔任伊斯門級教授時,他在一張紙上畫了連線的氨基酸鏈,從而發現了柱形螺旋狀構形,後來被稱為a螺旋。鮑林結構的最有意義的要素是螺旋每一轉的氨基酸不是整數。隨著1950年他初次宣佈其發現,鮑林同他的合作者連續發表了8篇論文論述a螺旋、褶狀葉和肌肉、膠原、血紅蛋白及其他蛋白質的結構。
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鮑林的工作集中於醫學方面的分子問題。1940年他發表第一篇關於抗體結構的論文。二戰期間,他著力研究各種免疫學問題。大戰結束時,他參與研究鐮形細胞性貧血症。1949年他證明這種病是一種分子疾病,是由異常血紅蛋白分子引起的。
1954年鮑林榮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在50年代,他藉助於自己作為大科學家的聲望,開始把注意力貫注於同科學有關的人道主義問題。例如,他參與有關核彈試驗產生的放射性塵埃的大辯論。1958年他與妻子一起向聯合國秘書長哈馬舍爾德遞交了由世界11 000多名科學家簽名反對核試驗的請願書。同年,他寫了一本書《不能再有戰爭!》,努力使人們意識到核武器所帶來的極可怕的危險。他於1963年榮獲了諾貝爾和平獎,這時,禁止部分核試驗條約生效。他曾3次申請去瑞典領取諾貝爾化學獎,被美國當局拒絕簽發護照。在全球科學家的聲援下,鮑林終於成行。
鮑林後期的事業集中於一個特定的分子:抗壞血酸(即維生素C)。據當時已經發表的證據,他認為,只要服用足夠大劑量的維生素C,對身體驅除感冒與其他疾病是會產生有益作用的。後來,他將這一研究成果寫成兩本書:《維生素C和感冒》與《癌症和維生素C》。
鮑林做出的重大的發現有許多是交叉學科的:化學同物理學交叉,化學同生物學交叉,以及化學同醫學交叉。
1994年8月19日,鮑林因前列腺癌擴散到肝部在加利福尼亞州逝世,享年9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