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地球資源不斷被消耗,我們的生存空間終會走向星辰大海。從遠古走來,我們對宇宙的幻想也我曾停止過,更是沒有放棄對太空、宇宙探尋的腳步。
數千年間,為了實現登天夢想,我們面臨的困難與挫折不計其數,但都不曾放棄。他們不斷地嘗試,不斷地失敗,又在不斷地總結,繼而再次出發。
如此週而復始,生生不息。
李白曾在《蜀道難》中寫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時至今日,我們仍會用“難於登天”來描述事情的異常困難。面對浩瀚的太空和無盡的宇宙,我們知之甚少。而已有的知識,不過是透過一系列的推敲和理解,進而逐步形成的理論架構罷了。
在已有的理論基礎上,我們對未知世界探尋的好奇心,有增無減。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後繼,驅動著我們“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將一條看似不可能走下去的路,踏成了通天大道。
以我們現有的財力及本事來看,我們抵達高空的辦法就是乘坐飛機。如果要飛出地球,抵達遙遠的太空,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而火箭科學家們,更是一個難以觸及的職業圈子。
我們無法成為火箭科學家,但我們還是可以學習有關火箭科學家的思維,用來解決問題。哪怕我們不一定能像火箭一樣高速地抵達終點,但尋找到正確的思維模式,有助於我們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簡單來說,看這本書的目的,是找到正確的思維模式。
奧贊·瓦羅爾(Ozan Varol),是前火箭科學家,於2003年加入“火星探測漫遊者”計劃的運營小組,並參與了人類迄今為止發射規模最大、複雜程度最高的行星探測器任務——“卡西尼-惠更斯”計劃。
在奧贊·瓦羅爾《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將不可能變為可能》一書中,以火箭科學家的視角出發,當我們遇到複雜和陌生問題時,在沒有明確的指導方針且時間緊迫的狀況下,深入探討如何藉助火箭科學家的思維去解決問題。
我們將火箭科學家已有的專業知識進行剝離,隱藏在這一高深的學科背後,其實是火箭科學家的創造力與批判性思維。
讀者不妨對以下問題進行思考:
我們在面臨困難時,如何突破固有的思維侷限,另闢蹊徑,激發創意。當我們有了創意,如何對這來之不易的創意進行提煉和重構,是否有辦法對其進行可行性測試,以降低失敗風險。當我們將創意落地執行時,如何看待最後的失敗與成功,從中總結出經驗,且獲得更大的潛能。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進入浩瀚的宇宙,探尋未知的世界。
在我們所熟知的學科分類中,並沒有一門叫作“火箭科學”的專業,世界上也不存在一份以“火箭科學家”作為正式頭銜的工作。
書裡,“火箭科學”是用來指與太空旅行相關的科學和工程學。
人類想要進入太空,登上月球,甚至是火星,乃至遨遊太空,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與能力作為支撐點,這一切都會被當成天方夜譚。
直至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在月球邁開的那一步開始,夢想照亮了現實。
在探尋太空的程序中,火箭科學家們擁有的思維模式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我們不僅實現了在月球登陸的夢想,在宇宙中可探尋的邊界也越來越遠,不斷擴大著我們對宇宙的認知。
甚至,在不遠的未來,商業太空旅遊會成為一種新的潮流。
要像火箭科學家那樣思考,就得從不同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火箭科學家們要想象那些無法想象的事情,解決那些無法解決的問題。他們將失敗轉化為勝利,把束縛轉化為優勢;他們認為小事故只是可以解決的難題,而非不可逾越的障礙;他們前進的動力不是盲目的信念,而是自我懷疑;他們的目標不是短期結果,而是長期突破;他們知道規則不是一成不變的,已設定的東西可以更改,他們能開闢出一條新的路徑。
有關作者如何產生“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的思維模式,還要從作者的經歷說起。
作者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林出生併成長。因為家裡經常停電,作者的爸爸會點燃一支蠟燭,拿起足球,模擬地球(即足球)是如何圍繞太陽(即蠟燭)旋轉。
這成為了作者進入天文領域的一顆種子,並慢慢生根發芽。
作者上學的時候,循規蹈矩及死記硬背的教育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及創造力。他只能透過讀書來打破思想的束縛,不僅自學了程式設計,還建立了一個名為“太空實驗室”的網站。
經過多年的沉澱,作者在17歲達到了“逃逸速度”,被美國康奈爾大學錄取。在大學裡,他首要目標就是學會如何像火箭科學家那樣思考,也就是加快思考的速度。
在該時期,作者參與的一系列太空計劃,成為後期思維模式形成的基礎。
相比於理論構想,他對實際應用更感興趣,繼續攻讀了法學,進入了學術界,並將從火箭科學中獲得關於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的見解帶到教育領域。
誠如卡爾·薩根(Carl Sagan)所言,科學“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思維方式”。書裡的內容正像火箭分級一樣,分階段展開論述,探討了火箭科學的九大原則。
第一階段是“發射”,在不確定的環境中,點燃思維,在現實生活中把自己從被動的觀察者變成主動的介入者;第二階段是“加速”,探討如何重新構建和完善創意,以及為何正確的答案源自正確的提問;第三階段“成功著陸”,這也是最後一個階段,將重點論述對成功和失敗一視同仁的好處。我們往往將自己視為萬物的中心。但是從外太空的角度來看,地球只是“包容一切的黑暗宇宙中的一個孤獨斑點”。
火箭科學讓我們知道自己在宇宙中的作用有限,並提醒我們要更加善待彼此。我們的一生猶如轉瞬即逝的閃光,人生苦短。
如果能學會像火箭科學家那般思考,或許我們能改變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甚至能擁有改變世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