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陶醫生按:

Q醫生痛感目前中國疫苗安全性嚴重被黑,形成惡性迴圈,長此以往終將影響公眾接種疫苗的積極性,導致疫苗接種率下降,威脅公共健康安全。

陶醫生2005年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的培訓,成為中國疫苗安全性監測系統的國家級師資,上海的監測系統是我帶領下建立的,我也曾經負責上海市疫苗安全性監測工作若干年,在核心期刊上發表過多篇論文。我對中國疫苗的安全性非常有信心,但我也深知如果疫苗安全性一直被黑下去,終有一天會釀成大禍。全國從事疫苗安全性監測的專業人員其實都有類似感受,但卻無能為力。

Q醫生把經手過的奇葩案例展現出來,用這些典型案例把行業記憶體在的問題暴露出來,並提出解決方案。

以下Q醫生正文(我略有編輯)。

目前,全球很多國家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COVID-19疫苗接種,COVID-19疫苗是否有效、是否安全是公眾最為關注的。

在疫苗接種專業圈子裡,對於疫苗安全性有共識,但對於疫苗不良反應的判定一直很有爭議,或者可以說存在很多問題。

先要科普兩個概念:

疫苗接種不良事件:接種疫苗後發生的、被認為可能是疫苗導致的健康損害,統稱為預防接種不良事件(又稱“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簡稱不良事件,英文全稱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縮寫為AEFI。

不良事件是為了監測疫苗安全性而定義的概念,本身不判斷健康損害與疫苗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打個比方,如果我們要知道吃麵條是否安全,就定義一個吃麵條不良事件,熊大爺吃麵條後血壓突然升高併發腦中風,也算吃麵條不良事件,但大家都明白兩者之間只是巧合,並不存在因果關係。

我國的疫苗安全性監測方案明確指出,不良事件經過調查判斷後分為五種情況:與疫苗有因果關係的稱為疫苗不良反應;其他四種情況都不屬於疫苗不良反應,包括疫苗質量事故、接種事故、偶合、心因性反應。

按照原衛生部《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鑑定辦法》的要求,懷疑疫苗接種後發生嚴重疫苗不良反應的(即“異常反應”),可透過專家調查診斷或鑑定進行明確。

在判斷異常反應的過程中,調查診斷或鑑定的科學性和嚴謹性非常重要。理想的情況是,每一個案例都能準確判定為是或不是異常反應,但通常情況下很難做到,誤判無法避免。

有些疫苗的異常反應比較容易判斷,比如卡介苗引起的異常反應(卡介苗區域性反應、卡介苗淋巴結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脊髓灰質炎口服活疫苗引起的殘疾病例,疫苗接種後短時間內發生的急性過敏反應等。由於上述疾病具有特異性的臨床表現,或者可以透過實驗室手段進行檢測,所以比較容易判斷。

受限於人類的認知,這些健康損害發生的原因往往是未知的,但如果恰好在接種疫苗之後發生,又找不到其他可能原因的話,疫苗很容易成為背鍋俠。

這裡可以列舉三個真實案例:

案例一:流感疫苗導致高血糖

患者李某,2020年11月中旬接種了流感疫苗,接種後一週左右,因身體不適到醫院檢查,發現餐後血糖結果為17.6mmol/L,後住院治療。患者有多年糖尿病病史,但以往血糖水平沒有這麼高,接種前2月曾經測過空腹血糖為8.5mmol/L。

李某認為自己餐後血糖升高是由於接種疫苗所致的異常反應,故向當地疾控中心報告,要求經濟補償。

當地疾控中心接到報告後,組織開展病例調查,並組織召開專家會議,專家給出的結論是“患者血糖升高不排除與疫苗接種有關”,理由是“血糖升高發生在接種流感疫苗之後”。

案例分析:人體內的血糖水平本來就是波動的,餐後血糖升高,然後逐漸下降。該患者患有糖尿病,血糖高於正常很好解釋。然而專家認為血糖升高可能是接種疫苗導致的,僅僅是由於血糖異常升高發生在疫苗接種後,這個理由實在是不夠充分。

案例二:新冠滅活疫苗導致心肌炎

患者趙某,2021年1月接種第1劑新冠滅活疫苗,接種後有點頭暈,次日出現發熱(39℃)、胸悶、陣發性胸痛,三天後患者至醫院就診,臨床診斷為急性心肌炎。

趙某認為自己心肌炎是由於接種新冠疫苗的異常反應,報告當地疾控中心。

當地疾控中心接到報告後,按照常規組織專家調查診斷,專家的結論是“患者所患心肌炎不排除為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理由是“未發現其他誘因”。

案例分析:急性心肌炎可由細菌或病毒感染、理化因素、免疫系統疾病等等,將沒有觀察到其他誘因作為判斷疫苗是病因的理由,很難有說服力。

案例三:甲肝滅活疫苗導致死亡

患者何某,2021年1月接種第2劑甲肝滅活疫苗2周後猝死於家中,臨死前有抽搐、口吐白沫、自訴胸痛。

家屬認為死因與接種疫苗有關,將死者屍體存放在殯儀館,要求疾控中心組織調查,市疾控中心建議屍檢,但家屬拒絕。

當地市疾控中心在未收集到充分證據的情況下組織專家會議,最終結論是“患者死亡不排除與接種疫苗有關”。

疫苗企業對結論不服,要求市醫學會進一步鑑定。市醫學會與家屬溝通,說服家屬進行屍檢,屍檢發現死者心臟增大,明確了死因為“心源性猝死”,排除了疫苗異常反應。

案例分析:幸好做了屍檢,否則又是一樁冤案。

以上三個案例僅僅是冰山一角,類似的專家結論比比皆是,真是千奇百怪,一個比一個離譜。由此不禁讓人產生疑問:這些人到底是“專家”還是“磚家”?

實際上人體太過複雜,受限於目前的科學水平,對疫苗異常反應認知非常有限,即使是“專家”,其掌握的知識也僅僅是皮毛。作出離譜的結論,也不能把責任完全推卸給專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專家不專

調查診斷或鑑定的專家主要來自臨床、流行病、醫學檢驗、藥學、法醫等相關學科,這些專家只是在自己的工作領域有一定的見地,對疫苗異常反應沒有深入的研究,臨時被請過來當專家,有點“趕鴨子上架”的意思,無法做出科學的判斷,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二、準備不充分

三、和諧維穩

異常反應補償經費對於政府或疫苗企業來說並不多,但對於患者卻不一樣,專家往往會本著“同情弱者”原則,傾向於將不是異常反應的病例,判斷為異常反應,達到“和諧社會”的目的。然而這樣做的結果是疫苗不斷背鍋,可能導致人們對於疫苗的“誤會”加深,不利於疫苗接種策略的實施和傳染病的防控。

四、惡性迴圈

疫苗安全性監測指南或監測結果也是類似的情況,監測指南通常會劃定一個監測的疾病範圍,但並不是說只要在這個範圍裡的都屬於疫苗異常反應;監測結果也只是發現了接種後出現的健康損害,但沒有做深入研究,無法判定疫苗與健康損害的因果關係。

五、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但是我們可以從宏觀的角度看問題,用流行病學和統計學來解決問題。以心源性猝死為例,假設一般人群中2周內心源性猝死的發生機率是萬分之一,那麼我們為100萬人接種疫苗後,2周內可能平均會有100人發生心源性猝死,如果我們觀察到的實際死亡人數不超過100人,那就可以認為疫苗不會導致心源性猝死。

當然下這樣的結論也可能會犯錯,萬一是一個小機率事件呢?

但是當接種人群足夠大的時候,犯錯機率就非常小。流行病學和統計學避免了從個體角度研究健康損害和疫苗的關係,而是從群體角度分析因果關係,這就是所謂的“黑箱理論”。

那麼在目前背景下,有沒有更好的判斷疫苗和健康損害之間因果關係的方法呢?答案是有!至少有以下兩個方面可以嘗試。

一、利用醫療大資料

對比分析某種健康損害在已接種疫苗和未接種疫苗人群中發生情況,可以得出更加可靠的結論,在中國現有資源背景下,這可能是最可行,最便捷的方法。但關鍵困難是要對接疫苗接種資料和醫院就診資料,這方面可能需要政府部門來主導。

二、專家穩定化專業化

由專業機構、專門的人員來評估疫苗與健康損害的因果關係,而不是由疾控中心臨時召集專家來做。將案例集中到這樣的專業機構去處理,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利用統一的標準和相對科學的方法去分析評估,一定會比目前各個疾控中心臨時請專家去分析評估好得多。

三、疫苗說明書科學化

疫苗說明書是具有法律效應的檔案,其編制應該充分科學。中國疫苗說明書裡涉及安全性的內容,應該特別謹慎地措辭和展示資料。

首先要做的是區分【不良事件/不良反應】,如果沒有確認因果關係,應該全部以【不良事件】來標識。同時,還要用黑體字提示:不良事件不包含對因果關係判斷,不應理解為這些健康損害是疫苗所致。如果確定是不良反應,最好是能夠給出發生率/報告率,這對於評估疫苗與健康損害因果關係的專家會很有用。

更重要的是,只要是做過對照臨床試驗的疫苗,在展示不良事件資料時,必須同時展示疫苗組和對照組的事件報告率,標識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者,特別提示這些健康損害不作為不良反應。

以COVID-19疫苗為例,在全球矚目中開展3期臨床試驗,Ⅱ期和Ⅲ期臨床試驗一般都採用雙盲對照法,所以疫苗組與安慰劑對照組的不良事件報告率很容易比較分析,給出明確是否不良反應的結論。

上圖中,全球6種主流COVID-19疫苗的安全性比較資料,各種不良事件發生率都用顏色做了標記。凡是黃色的單元格,都是疫苗組報告率高於安慰劑組,可以認為是不良反應。中國的兩個滅活疫苗,都只有1個黃色單元格確認不良反應,mRNA疫苗的黃色單元格在10個以上,腺病毒載體疫苗的黃色單元格也都在5個以上。

再比如2010年曇花一現的甲流疫苗,其說明書是科學性的典範,其安慰劑除了不含疫苗抗原,其他成分與疫苗儘量保持一致。

上海生物的甲流疫苗說明書,把疫苗組和安慰劑組的安全性資料對比寫入說明書。任何人看到該說明書,就會明白:原來安慰劑組也有很多不良事件,如果對比著看,甲流疫苗的不良事件報告率就低多了。

先看發熱率,疫苗組10.27%,安慰劑組7.37%,差值為+2.9%,經過醫學統計經驗,疫苗組發熱率確實高於安慰劑組,不良反應成立。

再看頭痛率,疫苗組1.26%,安慰劑組1.34%,差值為-0.08%,疫苗組竟然還低於安慰劑組,這都不需要醫學統計檢驗了,直接歸於誤差即可,所以頭痛就不應該算甲流疫苗的不良反應。

讓說明書體現科學性,並不是一件難事,就看態度了。

15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如何識別自身免疫性精神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