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天問1號探測器順利進入了環繞火星的軌道,在此之前,天問1號還給火星拍了一張照片傳回了地球。但是大家非常奇怪,這張照片上黑白的。巧了,美國的毅力號火星車著陸成功以後傳回來的第一張照片也是黑白的。
其實,這些探測器當然是能夠拍攝彩色影象的,這幾天,毅力號已經傳回4千多張照片了,毅力號的主管單位噴氣推進實驗室還公佈了好幾段精美的影片。我剛好要講這檔子事兒,人家放出來一段,我一看,完了,稿子要改,一來二去稿子改了有好幾次了。這樣下去沒完沒了,我還是先把問題丟擲來吧。為什麼這些探測器發回來的第一張照片都是黑白的?
首先說天問1號,這是一個環繞火星飛行的衛星,火星車目前還沒扔下去呢。探測器上的相機根據用途不同分兩大類,一類叫“科學相機”,主要負責採集資料。另外一類叫工程相機,主要是為了保障任務的順利完成。比如監視太陽能電池板是不是展開的那個攝像頭就屬於工程相機。
這個環繞器上帶著兩臺科學相機,一臺是中解析度的寬視野相機,另外一臺視野比較窄小的高解析度相機。不管是科學相機還是工程相機,都是可以拍照片的。工程相機一般是黑白的,科學相機都有彩色攝影的能力,不過它們拍攝彩色照片可跟一般的家用相機不是一碼事。
那麼這張地月合影的照片是誰拍的呢?這很可能是星敏相機順便拍的。
地月合影照
天問1號探測器安裝了幾個攝像頭來觀察星空,透過識別星星的角度來判斷自己的位置,實現精確導航。畢竟探測器不能全依賴地面測控站的測量。這個攝像頭只要能在星空裡分辨出一個個亮點就OK,完全沒必要採用彩色攝像頭。
要知道,彩色攝像頭的每個畫素前面都有個小小的濾鏡,通常是4個一組,兩個綠畫素,一個紅畫素一個藍畫素。學名叫“拜耳濾鏡”。感測器的原始資料就是所謂的RAW影象,搞攝影的小夥伴們都聽過這個詞吧。原始資料距離我們看到的照片還差著好遠呢,中間還需要一個處理過程。
沒接觸過這方面知識的小夥伴們可能覺得納悶,每個畫素不都應該包含三個顏色的訊號嘛,偏巧這個畫素是紅色的,只有R,沒有G也沒有B。那好辦啊,隔壁鄰居不是藍色畫素和綠色畫素嘛,從它們身上借嘛。我說起來簡單,其實這個運算叫“解拜耳演算法”,這裡面技術還是蠻高深的,為了最好的效果,各家相機廠商都有自己的秘訣,一般人不告訴。
當然啦,大家也能想象出來,這麼幹的話,影象解析度可就大了折扣了,因為有好多資訊是複製出來的,真實資訊佔比不高。這東西騙騙眼睛還行,作為科學研究就不夠了。況且紅綠藍三色濾鏡減弱了光線,感測器的靈敏度也打了折扣。所以,如果黑白感測器能勝任工作,那就堅決不用彩色的。
這張照片是在距離火星200萬公里的地方拍攝的,看樣子是動用了高解析度的科學照相機,不再是工程相機。這臺相機是長春光機所研製的,我們沒有太具體的資料,反正這傢伙可以拍攝RGB三原色的照片,最後合成彩色照片,也可以拍攝紅外波段的照片。
所以,說是彩照,其實是切換不同的濾鏡分別拍攝的黑白照,然後再合成的。如果像民用相機那樣把每個畫素的RGB濾鏡做死了,那麼想拍不同波段的紅外照片怎麼辦呢?所以,不能這麼幹。
當然,設計相機的工程師們也有很多我們想不到的“陰招”,比如這樣一塊成像器件的濾鏡是分好幾條拼接的,每一條對應不同的光學波段。一邊走一邊拍,最後一條一條拼接成多波段的大照片。拍攝火星地形地貌,其實可以當做是靜物攝影,總能拼上的。那張火星的黑白照,很可能是高解析度掃描相機某一通道的影象。
聽到這裡,你可能明白了,這種科學用的探測器相機不同於家用照相機,要滿足多波段拍照的需求,只能用單色感測器搭配不同的濾鏡來拍攝彩色照片。拍這張照片的時候,天問一號還沒正式進入環繞火星的軌道,拍照片只是測試,等到正式工作了,就可以源源不斷的輸出彩色高畫質大圖了。畢竟它的主要工作是為火星車尋找合適的著陸地點,地圖越精細越好嘛。
那麼美國的毅力號拍攝的第一張照片也是黑白的,也應該是一樣的道理對吧。
不對!告訴你吧,毅力號渾身上下十幾個相機,整個探測器加上被扔掉的部分一共是23個相機,有22個是彩色攝像頭。我查了一下感測器的尺寸,32x24mm,大概是5120x3840畫素,差不多就是一臺全畫幅相機。而且感測器上帶著RGB濾鏡,和家用照相機差別不大。
感測器
為啥呢?因為毅力號是直接降落到火星表面,它不是個環繞器。它並不需要一圈圈給火星畫地圖。它需要落到火星表面上,在火星上溜達,那是步移景換,不能當靜物慢慢地拍照。
毅力號從太空降落到火星的過程是很複雜的。因此渾身上下都裝了攝像頭,用來監視是不是有異常,如果有問題,毅力號需要自主採取行動。比如說,毅力號的外殼上就有一個攝像頭對著上面的降落傘進行監視,萬一傘沒開啟,地球上的操控人員也好知道個訊息,想補救是來不及的,但是可以接受教訓,下不為例。
降落傘打開了,就該扔掉防熱大底了,毅力號肚子上的攝像機露出來了,開始拍攝畫面。很快,降落傘也完成了使命,連頂蓋一起脫離,毅力號的反推火箭開機。在靠近地面的時候,整個著陸器要完成懸停動作,吊車緩緩放下火星車。火星車上有個攝像頭朝上監視,吊車上有個攝像頭朝下看。反正就是互相監視,確保不出問題。
肚子底下那個攝像頭只看到鐵鏽色的火星表面越來越近,等火星車4輪著地,噴氣推進實驗室響起了歡呼聲。至此,毅力號火星車成功落地了。
全部所有高畫質大圖都是事後慢慢傳回地球的,經過處理以後才放出來。別忘了噴氣推進實驗室是有專業的藝術家團隊的,處理好的畫面都很精緻,但這不是最早的原始影象。毅力號落地以後,身上的避障相機就開機了。馬上傳回了一張畫面,這是地面人員看到的第一張毅力號傳回的照片。這張照片是黑白的,但是攝像頭是彩色的。為什麼傳黑白照呢?那是因為高增益的大天線還沒開啟,小天線傳輸太慢了,只能先傳一張小尺寸的縮圖。
前一代火星車好奇號上的避障攝像頭是黑白的,但是新一代的毅力號換成了彩色的。前面有4個避障攝像頭,後邊有兩個避障攝像頭,都是成雙成對的,可以形成立體視覺,能分辨出顏色對避障更有利。
這個攝像頭電路是特殊設計的,可以隔幾個畫素取一個畫素的顏色,這樣獲取的影象不就小了嘛,還可以實現2x2合併,也就是4個畫素當做一個來用,取平均值,最高可以實現8x8的合併。也就是說可以很快取出一份小的預覽圖發回地面,這種預覽圖當然是黑白的。
也就在這幾天,後續的高畫質大圖就逐漸傳回了地球。避障相機主要盯著附近的地面,還要藉助雙攝像頭的立體視覺來進行三維建模,看看有沒有石頭和坑,所以視野不大。
桅杆頂上有兩部相機,一個是導航相機,這東西也分左右眼,是一對,可以到處轉到處看。作用就相當於人的兩隻眼,周圍有什麼東西,你要去哪兒?路線怎麼走?就靠這兩隻相機了。
另外一部相機是主相機,這東西口徑大,放大倍數高,拍照也不錯。但是它最主要的工作是分析光譜,相機中心發射一束鐳射射向幾米外的岩石,把岩石燒冒煙了,然後靠攝像頭拍攝光譜來分析成分。遠處山崖上不便取樣的地方都可以這麼幹。近處機械臂上夠得到的地方就靠機械臂了,機械臂上有顯微鏡,也帶著攝像頭呢,是可以做多波段光譜分析的。
所以啊,別看天問一號和毅力號傳回地球的第一張照片都是黑白的,其實背後的原因並不一樣。說到底,這些攝像頭都是為了更好地採集資料,只是一個是環繞器,一個是火星車,所以側重點有所不同,處理方式上也就不一樣了。沒關係,我們的天問一號也帶著火星車呢,只是現在還沒扔下去。等我們自己的火星車降落下去的時候,我再給大家詳細講解。就說這麼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