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 東邪
達爾文在19世紀提出進化論後,人類才逐漸意識到,不僅人類自身不是上帝創造的,而且自然界任何生物的發展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進化論將許多現代生物與古老生物聯絡在一起,填補了人類對古生物研究的空白。但也存在質疑進化論的人,他們認為進化論只是一個幌子,不然為什麼人體從古至今未發生巨大的變化呢?
實際上並非人體未發生進化,只是進化所需的時間十分漫長。如果以一萬年前的智人與現在的智人相比,我們一定能在兩者身上找到許多差異。但如果要在一百年前的人身上找與現代人差異較大的地方,確實比較困難。不僅僅是人類,絕大多數生物的進化過程都是十分緩慢的,因為生存環境中有許多因素會影響到進化過程。
可能這樣說還是有不少朋友不太相信“人類正在進化”的觀點,下面將列舉一些近現代人類進化的證據,並且在分析人類進化的基礎上大膽猜想一百年後人類將會長成什麼樣。
有什麼證據證明人類正在進化?
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讓全世界共同關注人體溫度,因為如果新冠肺炎患者不是無症狀患者,那麼他(她)的體溫通常會比正常體溫高。許多城市的公共場所都展開以檢測體溫為主的方式對遊客、乘客進行篩查,這樣能在一定程度上確保公共場所的衛生安全。那麼人體正常體溫是多少呢?不同部位的衡量標準不同,口腔的正常體溫為36.3℃~37.2℃。
胳肢窩的正常體溫範圍是36.1℃~37℃,由於這兩個地方是常用的測溫部位,因為人們普遍認為人體正常體溫在37攝氏度左右。當然不同體質的人的正常體溫可能不同,但是有研究人員分析了過去兩百多年的醫療記錄,發現人體正常體溫發生過波動。從1868年德國一位醫生提出了37℃是人體正常溫度後,這一數值就被當作人體最佳平均溫度。
前幾年國外有醫學研究機構收集了過去兩百年裡的醫療記錄,透過統計分析發現男性正常體溫下降了0.59℃,而女性的正常體溫下降了0.32℃。對此有醫學專家分析,認為有兩方面原因使得人類正常體溫標準下降,一方面是醫療水平的提高使得人類整體發生炎症的機率下降了,另一方面是人類整體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從事的體力勞動程度降低了。
人體正常體溫的變化說明人類在過去兩百年裡發生了變化,而這種變化是整體性的,因此可以看作是人類進化的依據。還有另一個人類進化的依據,那就是乳糖耐受程度提高了。所謂的乳糖耐受指的是乳糖由人體內生成的乳糖酶分解後被消化吸收的狀態。同樣有研究表明,幾千年前的人類接受不了牛奶,因為體內缺乏相關的消化機制。
如今大多數人的消化系統能夠接受牛奶,這說明人類在乳糖耐受方面發生了變化,讓人類能更好地吸收和消化牛奶,這也是人類進化的表現。雖然在過去幾千年的時間裡,人類在身體結構和運動方式上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但是我們體內一些細微的變化在不斷地發生,它們也是人體進化的證據。
未來的人類會變成什麼樣?
很早就有學者對這個問題提出了猜想,認為未來人類的骨頭密度將會降低,換而言之人體的骨骼會變得越來越輕,這是為什麼呢?2015年有一項研究指出,人類生產方式從1.2萬年前開始發生整體性變化,我們的祖先從從事狩獵逐漸轉換到從事農業生產。這樣的轉變使得人體接受的體力勞動程度減弱,進而減少了對骨骼的壓力。
不僅是在中國,在東南亞、南亞、歐洲和美洲,大多數文明都經歷了由狩獵文明到農耕文明的轉變,也就是說全體人類都發生過體力勞動強度減弱的變化,這使得人體內的骨骼組織承受的壓力和衝擊力減小,導致它們的密度也減少了。從農耕文明再到工業文明,如今大多數人所從事的勞動的強度遠不如古人的強度大,因此在骨骼密度上會進一步降低。
由此可以推測,再過幾百年,人類整體的骨骼密度還會繼續下降,伴隨著肥胖等健康問題的困擾,未來人類的身體將出現問題。前段時間國外科學家利用計算機設計出了2100年的人類模型,圖片如下。相信看完這幅圖後很多朋友都難以相信這就是自己後代的樣子,但這種形象確實是有章可循的。
現代人更多從事腦力活動,再加上人工智慧的普及和智慧手機的廣泛應用,未來人類從事的體力活動會進一步減少,但手掌活動的頻率會提高,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未來人的手部是彎曲的,背是佝僂的,頭部變大了,這些都是人類從事更多腦力活動、減少體力活動的表現。
2100年的模擬人帶給我們什麼思考?
雖然這個未來人形象看起來有些誇張,但能讓大多數人直觀地意識到現在的活動方式是存在問題的。未來人類更多地從事腦力活動的這個事實是無法改變的,可以改變的只有我們的生活觀念和態度。為了生存,適應環境和時代的變化固然重要,但我們在工作之餘也要保持一定的體力活動,可以是健身鍛鍊,也可以是散步和做家務。
同時,這些體力活動讓我們有機會從一天繁忙的工作中停下腳步,在這個空隙中我們可以放空大腦什麼也不想,讓大腦得到片刻的休息,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思考工作和生活上的事情。先輩們總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句話不僅是對個人而言,對於全人類來說也是如此,因此對於未來人類的形象,其實我們可以保持樂觀的態度,因為越來越多人參與身體鍛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