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雜誌展望了2021年最值得關注科學事件,其中排在首位的是“氣候變化可能會使類似美國加州的野火變得更加頻繁”。
而圍繞氣候變化這一塊,最近一段時間有三個方面的訊息,其中兩個壞的一個好的,先來了解一下:
1、2021年1月18日,《自然·氣候變化》上發表了一篇標題為“Zonally contrasting shifts of the tropical rain belt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的論文,機器翻譯出來的意思是“熱帶雨帶隨氣候變化的緯向變化”,人工翻譯則是“氣候變暖或會改變熱帶雨林帶的位置”,其實兩種意思大差不差。並且這篇論文的選題方向與NCAR以及法國科學家的研究有些類似,但規模更大,包括全球氣候未來的方向。
2、2月7日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北阿坎德邦杜利恆河上,一座在建的裡希甘加(Rishiganga)水電站閘壩,因北阿坎德邦(Uttarakhand)查莫里(Chamoli)地區冰川崩塌,引發阿勒格嫩達河(Alaknanda)和杜利恆河(Dhauli Ganga)的大規模泥石流而被沖毀,洪水還順著河谷一路狂奔而下,又沖垮下游一座小型水電站和5座橋樑以及下游的村莊,造成18人死亡,200餘人失蹤。
3、2021年將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一年,一些國家和地區也紛紛拿出了“誠意”,例如中國和歐盟分別計劃在2060年和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而美國總統拜登也明確表示,他將採取行動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包括重回《巴黎協定》等計劃。
實際上,無論是印度北部泥石流沖毀水電站和橋樑,並造成人員傷亡,還是科學家曾警告過的喜馬拉雅山正在變綠等問題,其背後所反映的根本性問題都是全球氣候變暖,印度只是初嘗“苦果”罷了。而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與黃河,也或將隨著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
青藏高原湖泊面積正在擴大,這意味著什麼?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紫外線照射強烈、冰雪和凍土廣佈,包括唐古拉山、崑崙山、可可西里等在內的很多地方被稱為“人類禁區”,但這些地方由於湖泊星羅棋佈,面積大大小小的湖泊不低於1500個,是流經東亞、東南亞和南亞許多大河的發源地,也是許多“動物的天堂”,它們遷徙到這裡覓食、繁殖。
青藏高原湖區與長江中下游平原湖區,並稱為我國湖泊分佈密度最大的兩個稠密湖區,前者湖泊總面積為4.74萬平方公里,範圍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全部及新疆南部一角,約佔我國湖泊總面積的45.2%,是全球海拔最高、數量最多和麵積最大的高原內陸湖區。
不過在藏語中“措即是湖”的意思,就像滿語裡“海”是表示“水”“湖”等意思那樣,因而西藏的“湖”以“措”諧音“錯”著稱,例如西藏三大聖湖納木錯、羊卓雍錯、瑪旁雍錯就都帶有“錯”。
由於青藏高原湖區所處的地勢較高,且相對平坦廣闊,湖泊多為封閉的內流鹹水湖,含鹽度較高,不過這些湖泊受人類生產生活的直接影響較小,因而散落在高原上的湖泊就如同一面面“天空之境”,每年吸引數以百萬計的人前來打卡。
除了景色優美,西藏眾多的湖泊中還盛產一種冷水性魚類裸鯉,不過由於西藏人沒有吃魚的傳統,再加上水葬的緣故,以至於資源總量多達4億公斤的裸鯉“無人問津”。
然而這些景色優美的“天空之境”或者“無人問津”的裸鯉,很可能受全球氣候變暖,高原冰川融水加劇等而遭到破壞。
2018年9月5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在拉薩釋出了首期成果經過,專家在對比四十年前的第一次綜合考察後,得出了4個亟須科學解答的問題,一是氣候鉅變環境下,青藏高原每10年升高0.3到0.4攝氏度,明顯高於全球平均每10年升高0.17攝氏度的增速;二是青藏高原東南部的冰川加速退縮,而西北部的冰川除了大多數較為穩定,有一小部分還在擴大;三是青藏高原湖區蓄水量每年增加80到100億立方米,許多湖泊面積在擴大的同時也在逐漸變淡,例如納木錯、色林錯等都出現了這種現象,而處在中下游的一些湖泊卻出現了萎縮;四是高原泥石流、滑坡、冰湖潰決、冰崩等更為頻繁,而且增加了亞洲水塔失衡的風險。
資料顯示,在過去50年裡,青藏高原及其相鄰地區冰川面積退縮了15%,高原多年凍土面積減少了16%,凍土面積縮減了24萬平方公里(幾乎相當於一個廣西的面積)。而且青藏高原大於1平方公里的湖泊數量從1081個增加到1236個,湖泊總面積從4萬平方公里增加到現階段的4.74萬平方公里,其中增長最快的增長最快的是色林錯,由1976年為1666.96平方公里擴大到了現在的2391平方公里,也就是說色林措的面積在最近的40年裡擴大了約43%,穩坐西藏第一大湖泊及我國第二大咸水湖的“寶座”。
上文中講到,青藏高原湖區的湖泊大多數屬於鹹水湖,形成於幾百萬乃至上千萬年前的造山運動。
然而高原凍土面積的退縮和湖泊面積的擴大,正是全球變暖和高原冰川的融化所致,帶來的直接後果之一便是一些原本屬於鹹水湖的湖泊逐漸被稀釋含鹽量降低,而這一鉅變僅僅只在幾十年內發生,對湖區的生態系統來說根本就無法承受。
而且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大量冰雪融化並且不斷地向湖盆處彙集,這將會誘發一系列後果,就如同許多威力無比的“定時炸彈”,是任何國家或地區都難以承受的。
我們都知道,水庫蓄水之後會造成區域性地殼受力狀態的改變,存在誘發地震的可能,當年三峽工程在論證階段時就有專家提出了這一點,只不過三峽大壩所在地河谷開闊,且基岩為堅硬完整的花崗岩,具有修建混凝土高壩的優越地形、地質和施工條件,在經歷24年充分論證後才最終選定在宜昌市三鬥坪鎮境內修建大壩。
而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不斷碰撞的結果,直到現在青藏高原邊緣地帶仍在不斷緩慢上升,就連處在中國與尼泊爾邊境線上的珠穆朗瑪峰最新測得的“身高”也“長高”了。由於青藏地區的地殼應力極為複雜,而且還處在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和龍門斷裂帶附近,像這種有明顯地震斷裂帶存在的區域,大規模的湖水蓄積可能誘發中強震或強震。
並且隨著高原冰雪的大量消融,雅魯藏布江(下游布拉馬普特拉河)、恆河以及印度河上游的年徑流量呈增加趨勢,在南亞雨季到來時與季節性洪水疊加極易引發更大規模的洪水,下游的巴基斯坦、印度以及孟加拉國人口主要集中在平原和三角洲附近,尤其是印度和孟加拉國,每年雨季都飽受洪水的侵擾。而我國的長江、黃河均發源於青藏高原,這樣的威脅也同樣存在。
總結
全球氣候變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我們該如何應對全球變暖所引發的海平面上升、高寒灌叢—草甸的生存空間被壓縮、高海拔特有物種消失的風險增加以及兩極地區冰封的史前超級細菌和遠古病毒“復出”等問題,地球值得每一個地球人關注並身體力行投入到保護地球環境中去,為守護綠水青山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