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你在餐廳見到一位忙碌的服務員。他必須在0點前的幾分鐘,把滿滿一托盤香檳酒杯端給餐廳裡的每一桌客人。他以最快的速度從一桌客人跑向另一桌客人,由於技術“高超”,竟然沒有灑出一滴酒。
事實上,這位經驗豐富的服務員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使用了一些小技巧,比如他不是勻速跑動的,而是進行了一系列加速和減速來達到整體的最大速度。
或許你沒想到的是,原子在某些方面其實和香檳是類似的。原子可以被描述為物質波,它的行為其實不像檯球,反而更類似液體。因此,如果想盡快把原子從一個地方運送到另一個地方,而不丟失必要的資訊,必須像那位忙碌的服務員一樣嫻熟地掌握技巧。即便如此,這種傳送也有一個無法超過的速度極限。
近日,一組國際科研團隊嘗試變成了“端香檳的服務員”,不同的是,他們是在保證不干擾原子的量子態的情況下,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移動了一個原子。研究透過實驗精確地探索了複雜量子操作的速度極限。
60多年前,蘇聯物理學家Leonid Mandelstam和Igor Tamm從理論上證明,微觀世界中存在速度的極限。他們發現,量子過程的最大速度取決於能量不確定性,也就是受操縱的粒子相對於其可能的能量狀態的“自由度”。粒子所擁有的能量自由度越高 ,量子過程的速度就可以越快。從服務員的例子中也可以看到類似的情況:如果服務生只把香檳裝得半滿,(雖然會惹怒顧客,)在他加速和減速的時候,香檳灑出的風險其實更小。
Mandelstam和Tamm的速度極限是一個基本限制。然而,人們只能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才能達到,就是在兩級量子系統,比如可以自旋向上或自旋向下的電子。
但是,一些量子技術則需要多級系統,也就是說,一個系統跨越多個量子態,粒子必須經過幾箇中間態,才能到達它最終的目的地。這些系統同樣應該具有速度極限,但在此之前尚未被預測或測量過。這也正是新研究期望探索的速度極限。
變身“服務員”的科學家在調整鐳射“托盤”。| 圖片來源:Volker Lannert/University of Bonn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透過用一個銫原子替代香檳而變身成為“服務員”。他們用兩束方向相反且互相疊加的鐳射束製造了一種光晶格阱,作為“托盤”。這種疊加被物理學家稱為干涉,它產生了一種光的駐波,也就是一系列最初不會移動的波峰和波谷。
團隊將原子“裝”入其中一個波谷中,然後使波開始運動,這就改變了波谷本身的位置,它就像放在傳送帶上的托盤一樣開始移動。實驗可以改變這個“傳送托盤”的速度,並使用測量技術對運動進行亞奈米級的跟蹤,目標是讓原子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到達目標位置。
團隊採用了恆定速度和變速兩種方案,將原子傳輸到0.5微米的距離。他們發現,當移動的平均速度低於約每秒17毫米時,保真度非常好,換句話說,此時的初始狀態和最終狀態的相似度很高,資訊的丟失很少。但平均速度越高,保真度會隨之顯著降低。
這項研究表明,與兩位蘇聯物理學家的預測相比,這類複雜過程的速度極限更低。這一極限不僅取決於能量不確定性,還取決於中間態的數量。這一結果極大地提高了對複雜量子過程及其約束的理解。
物理學家Nora Tischler在接受《物理》雜誌採訪時表示,這項新發現令人信服地證明,當超越兩級系統的情況時,量子動力學的基本性質是如何發生變化的。
物理學家相信,這一發現對量子計算十分重要。量子計算機進行的計算大多是基於對多級系統的操作。不過,量子態非常脆弱,它們只會持續很短一小段時間,物理學家稱之為相干時間。因此,在這段時間內儘可能多地進行計算操作至關重要。研究揭示了在相干時間內可以執行的最大運算元,這就使得最佳化利用成為可能。
#創作團隊:
文字:方狄
圖片:Takeko、雯雯子
https://www.uni-bonn.de/news/04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