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公佈了2020年諾獎的名單,日本人近六年罕見缺席。進入本世紀,日本人頻繁的出現在每年的諾獎名單中,而且包括各個獎項。目前日本獲諾獎的人數已經排世界第二,高居亞洲第一。相比之下中國就差太多了,不算華裔,迄今為止中國只有四個人獲得過諾獎,其中兩個和平獎還是因為某種政治因素被授予的,也不為中國所承認。
中國之所以獲得諾獎的人數少,一方面是中國發展的歷史階段所決定的,另一方面則是現行環境。中國集中力量幹大事的特點,適合搞大建設,面對災情可以迅速調集各方力量,面對疫情可以讓全民令行禁止。但操作長週期工程則是弱項,比如教育,比如體育。當然有人會說中國獲得過奧運會金牌第一,是體育強國。其實除了東亞人擅長的靈巧性專案外,中國在世界上的優勢專案基本都是參與國家不多的專案。說中國女排強,但縱觀全世界有幾個國家開展女排運動,有幾個國家有專業球員。如果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開展,估計中國就沒啥優勢了,典型案例就是女足。
再比如教育,中國教育的典型問題是思辨力不足。大家習慣於背誦,習慣於記標準答案,但現實中哪有那麼多標準答案。明朝為什麼滅亡?書上總結的簡單,但當了解歷史越多的時候越會發現哪有那麼簡單的事,真實原因誰說的清楚,當然答案本身也沒有唯一。
再說前文中提到的混淆概念,混淆概念如果不是故意的,則有一個原因是認知偏差,而造成認知偏差的原因是資訊差。資訊差除了個人所處地位外,與自己的所處地位、知識面、所處圈層、經驗積累都有關係。比如很多自媒體喜歡在資訊不完備的情況下就對不瞭解的事物發表個人觀點,以自以為很懂的姿態去點評,其結論則有些誤人子弟,而往往這些人還掌握著網路的話語權。就如同以前提到的,文學系教授點評足球,還稱之為專家評球,除了搞笑外,也沒啥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