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解開光的奧秘,揭開能量波操控下的

宇宙 真相

第一節:初探光的本質

第二節:一個新的發現,能否徹底解開‘雙縫干涉’的百年謎題

第三節:光的波粒四像性

第四節:分形結構的形成原理中隱藏的‘宇宙、生命’奧秘

第五節:解開‘球狀閃電’的形成機制,揭開‘宇宙星系’的產生與演化之謎

第六節:一個全新的星系演化模型,開啟對現代‘宇宙觀’的全面挑戰

第七節:‘引力’真的存在?還是我們一直在‘指鹿為馬’

第八節:為什麼星系大多會呈現出‘盤狀’結構?

第九節:解開行星及衛星的形成演化之謎,揪出‘史前大洪水’的背後真兇

第十節:‘空間彎曲’一個多麼偉大的發現,可惜愛因斯坦搞錯了方向

第十一節:解開地球的傾斜自轉之謎,找出古往今來氣候變化的幕後推手

1.0為什麼太陽系所有行星都在斜著自轉?

我們都知道:太陽系八大行星的自轉軸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傾斜現象,也就是說都在斜著身子公轉與自轉。比如:水星的自轉軸傾斜度約為:0.01度,金星:177.36度,地球:23.43度,火星:25.19度,木星:3.13度,土星:26.73度,天王星:97.77度,海王星:28.32度。這是為什麼呢?目前科學界給出的答案基本一致:都是在生成與演化的前期階段,被其它星球撞出來的。對於這樣的結論,未免太過於牽強。原因如下:

2、以八大行星中的地球、火星、土星、海王星為例,再減去他們與地球的軌道傾角(地球0度,火星1.85度,土星2.48度,海王星1.77度)後,它們的自轉軸傾角分別為:地球23.43度,火星23.34度,土星24.25度,海王星26.55度。從上面這組資料我們不難發現以下規律:當太陽系的這四大行星處於同一個軌道面時,它們的‘傾角差’非常小(也就是說他們的自轉軸幾乎是‘平行’的)。而且它們的自轉軸傾角隨著與太陽之間距離的增加而有所增大。

要造成這樣的結果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與這四大行星發生碰撞的星球是一夥的,所以它們在與這四大行星發生碰撞之前進行了周密的策劃和計算。

第二種情況:正如某些自媒體宣揚的那樣——‘太陽系是神造的’。光承認太陽系是神造的還不行,你還得承認‘在偌大的宇宙空間中只有太陽系存在生命’。承認了地球生命在宇宙中的唯一性仍然不夠!你還得承認‘上帝是個瘋子!’。為什麼?試想有人建造了一個比太平洋還大的多的水池,而建造這個水池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在其中一個小水滴上培養細菌。如果生活中真的存在這樣的人,你一定會認為‘這人瘋了!’所以,每當我看到‘太陽系行星的自轉軸傾斜都是撞出來的,太陽系是神造的,宇宙中只有地球存在生命’這種文章時,我不知道大傢什麼反應,而我卻彷彿聽到上帝在說:‘Oh, my God!’

如果大家接受不了以上這兩種情況,那就得接受第三種情況:

太陽系所有行星的自轉軸傾斜與碰撞沒有任何關係。造成太陽系所有行星自轉軸傾斜的主因都與‘太陽’這顆太陽系的主星有關。

那麼太陽是如何導致所有行星自轉軸傾斜的呢?接下來看張圖

圖(11-1)

上面這張圖(11-1)是磁鐵偏轉小磁針的示意圖。從這張圖中我們能找出以下規律:

(1)當小磁針位於同一條磁力線時,小磁針與磁鐵中心的夾角越大小磁針的偏轉角越大。

(2)當小磁針位於N極與S極的中心線(即磁中線)時,無論小磁針位於哪一條磁力線,小磁針的偏轉都完全一致,角度都為0;當中心線向兩側開始偏移後,位於不同磁力線上的小磁針,其偏轉角度不同,且中心線越靠近兩極(即偏移角越大),位於不同磁力線上的小磁針的偏轉角越大,但總體來看這些角度的差值比較小。

接下來我們把磁鐵換成‘太陽’,把小磁針換成‘地球、火星、土星、海王星’四顆行星,然後再來看一下結果。

圖(11-2)

上面這張圖(11-2)中,黃色線條代表‘地球軌道(即黃道)’,青色線條代表‘磁中線(即太陽南北磁極分界線)’,灰色線條代表‘與黃道垂直的參考線’,藍色線條代表‘各行星的自轉軸’。圖中的角度代表‘將四大行星調整到同一條軌道上以後的自轉軸偏角’。透過對這張圖的分析我們能得一個結論:‘當行星軌道與太陽的磁中線之間存在夾角時,位於不同軌道上的行星的自轉軸偏角也不盡相同,且距離太陽越遠,自轉軸的偏角越大,但總體來看這些角度之間的差值不是很大’。這一結論是不是與小磁針在磁場中的表現基本一致!這難道只是一種巧合嗎? 當然不是!在前面的章節我曾談到:球狀星體在對外進行能量釋放的過程中,在自旋角動量的影響下,‘能量波’呈現出了‘渦旋’的形態。這個呈‘渦旋’形態的能量波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磁場’。所以每個球狀星體實際上就是一個‘磁鐵’。因此,太陽這個‘大磁鐵’透過磁場對其周圍的行星這些‘小磁針’造成磁極偏轉就再正常不過了。

為什麼金星與天王星的自轉軸偏轉與小磁針在磁場中的偏轉並不一致?

這又要從行星的生成之初開始說起。

圖(11-3)

上面這張圖(11-3),在第八章節太陽的形成中我曾做過詳細的解析。圖中右側的橢圓型球體,是將左側的‘a2與a2反’兩條能量波‘逆時針15度’旋轉後得到的結果。在這裡我先補充一點內容:關於行星中常見的‘赤道隆起’現象,目前的科學界普遍認為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自轉產生的‘離心力’所導致的。這種結論同樣是錯誤的。造成‘赤道隆起’的真正原因是:形成這顆行星時輻射波的‘偏轉(即不對稱)’所造成的,是所有行星存在‘非圓’特徵的根本原因,而‘赤道隆起’正是這一特徵的具體表現。並且這一特徵具有‘先天性’。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一看這顆行星。在這顆行星上出現了四個線條:自轉軸、赤道線、磁中線、磁中軸。這四個線條中,自轉軸與赤道線都是虛擬線,對一顆星球的自轉與偏轉等特徵的形成沒有任何作用。而磁中線則是一個星系中行星的‘生成區域’,也就是說,在一顆主星(如太陽)自旋動力的影響下,這顆主星的‘塵埃盤’最終都聚集在了這條‘磁中線’的兩側,因此,由這個塵埃盤所形成的行星也只能出現在這條‘磁中線’的周圍。那麼‘磁中軸’又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呢?接下來再看一張圖:

圖(11-4)

上面這張圖(11-4)與(11-2)的區別是:綠色線條代表‘行星的磁中軸’,紅色線條代表‘太陽的磁中軸’,角度代表‘四大行星的磁中軸與自轉軸之間的夾角(即磁偏角)’。所以從嚴格角度來講,決定各大行星自轉軸偏角的因素並非是自轉軸本身,而是行星與其主星的磁場,從表面現象來看,就是主星與行星之間的磁中軸。 因為,一顆星球形成後,其磁中軸與自轉軸之間的夾角是相對穩定的。

2.0氣候變化與自轉軸傾角的關係分析。

2.1是誰在控制著地球上的四季變化

圖(11-5)

我們都知道,在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過程中會產生四季變化。四季的變化中,給我們的直覺感受是‘太陽在天空中的高度發生了變化,也就是說,是太陽高度的變化導致了四季的變化’。然而,有一定天文學知識的朋友都知道,(如上圖11-5所示)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的過程中,地軸的指向是恆定的,一直在指向北極星的位置。我們之所以感覺到太陽的高度發生了變化,主要原因有兩點:(1)地球的自轉軸相對於太陽是傾斜的;(2)地球的公轉軌道(即黃道)與太磁線(即太陽的磁中線)存在一定的夾角(由於太陽的赤道線與磁中線之間的夾角很小,加上沒有意識到太陽磁場與行星磁場之間的關係才是地球等八大行星自轉軸傾斜的真正幕後操手,所以科學界一直把太陽的赤道線當成了行星‘升交與降交’的參考線)。 這樣一來,就會如上圖(11-5)所示,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的過程中,地球接受到的太陽照射角度一直在變,這就是地球上呈現四季變化的原因。所以 ,是誰在控制著地球的四季變化?是太陽與地球透過相互之間的‘磁場’。

2.2冰河期與地軸傾角的關係

地軸‘章動’的成因分析:

科普:地軸章動:地球的自轉軸相對於公轉軸會產生一種點頭式的週期運動,叫做章動。地球的章動週期約為半年,振幅約為50.3″。

對於地球自轉軸發生‘章動’的原因。很多科普材料中將其歸因於‘太陽、月球引力以及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對地軸的影響。這樣的結論同樣存在很大的瑕疵!如果將太陽視為‘磁鐵’,將地球視為‘小磁針’這個問題就變得非常簡單了。因為,地球圍繞太陽的公轉軌道是一個‘橢圓’,所以,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是不斷變化的,而且這種變化正是以‘約半年’為一個週期。前面在磁場與小磁針的分析中我們已經得出一個結論:‘當小磁針與磁鐵的磁中線之間存在夾角時,位於同一條直線上不同位置的小磁針偏轉角不同,小磁針距離磁鐵的距離越遠,偏轉角越大,反之偏轉角越小,但總體來看角度差不大’。所以,導致地軸發生‘章動’現象的原因,同樣是:地球(小磁針)與太陽(磁鐵)之間距離的規律性變化(因為地球的公轉軌道為‘橢圓軌道’所以變化週期約為‘半年’)所導致的,控制這種變化的背後力量仍然是太陽與地球的磁場。而且這種‘章動’行為會有一個明顯的特點:上半年與下半年,地球相對於太陽的章動方向是完全相反的。

地軸‘進動’的成因分析:

科普:地軸進動,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時,其自轉軸並不總是保持在空間的同一方向上,而是繞著地球的公轉軸(黃軸)旋轉,亦稱進動。這種進動以大約25700年的週期在空間描繪出一個圓錐面,該錐面的頂角等於黃赤交角23.5°,也使春分點沿黃道反向每 25700年旋轉一週,即每年西移約50.3″(日月歲差);同時地球的公轉軌道面也在不斷地改變位置,從而使得黃赤交角發生改變,還使春分點沿赤道每年東移約0.13″(即行星歲差);

對於地軸進動的原因,‘科學界普遍的結論仍是‘與太陽、月球及各大行星間的引力有關’ !Oh, my God! 難道地球人的智慧真的被‘智子’鎖死了嗎?!……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造成地軸進動的原因究竟來自哪裡?

圖(11-6)

上面這張圖(11-6),是我從網上找到的太陽在銀河系中的運動軌跡示意圖。從這張圖我們能明顯看到:太陽在圍繞銀河系運動的過程中,其運動軌跡並不是一個平面,而是呈現出明顯的‘S’形。這種非平面的運動軌跡必然會導致太陽與銀心之間的‘相位’變化(即磁中線偏轉)。而這一變化也必然會導致太陽的‘磁軸’發生偏轉。那麼太陽的磁軸發生偏轉後會產生怎樣的後果呢?

圖(11-7)

從上面這張圖我們能明顯看到:

當太陽的磁軸向右發生偏轉後,不但會導致地球的軌道傾角隨之變大,還會導致地軸隨地磁軸一起向右偏轉。這樣一來,相對於太陽在地球上的北迴歸線可能就會移動到目前的赤道位置,屆時在冬季可能整個俄羅斯都會處於半年的暗夜之中,北半球接受到的太陽熱量開始減少,江河開始凍結,北半球進入冰河期。反之,南半球溫度升高,南極冰雪徹底融化,南極大陸變得溫暖溼潤,大量水汽進入北半球,導致北半球降雪增多,北半球進一步降溫並進入極寒期。

相反,當太陽的磁軸向左發生偏轉後,會導致地球的軌道傾角隨之變小,以及地軸隨地磁軸一起向右偏轉。這樣一來,相對於太陽在地球上的南迴歸線就會移動到目前的赤道位置,屆時,北半球接受的太陽熱量增加,地面水汽蒸發量增大,導致湖泊乾涸,糧食減產。反之,南半球溫度降低,大量由北半球輸送過來的水汽在南極凍結,海洋的水汽蒸發量減少,又進一步加劇了北半球的乾旱,土地大範圍沙化,絕大部分地區糧食開始絕收,人口銳減,人類又一次掙扎在了滅亡的邊緣!

這一切,僅僅只是太陽在銀河系的公轉過程中,不停地穿越銀盤導致自轉軸微弱偏轉後給地球帶來的後果!也只有這種規律而又穩定的變化才會擁有一個長達25700年的週期。所以,地軸的進動只能來自太陽系之外,與太陽、月亮及其他行星的引力毫無關係!更何況,所謂的引力並不存在!

南極的古老地圖、曾經數次被沙塵埋沒的獅身人面像、遠古文明遺蹟、中國古文化遺存等等現象,無處不在訴說著那曾經發生過的一切,無時不在警示著人類:在宇宙中,生命是脆弱的,適宜生命發展的‘平和期’是短暫的,只有充分利用好這短暫的‘平和期’發展科技,走出地球,尋找到第二個家園才是人類延續的唯一途徑!然而地球人卻又一次在‘民族自豪感’的驅使下一步步墜入‘種族隔離’的深淵!迷失在你死我活的‘種族鬥爭’之中。醉心於科技中取得的那一點‘微不足道’的成就,孤芳自賞、閉目塞聽,歪理學說登堂入室,一步步將人類科技引入連神仙都看不懂的絕境!固執地將‘眼見為實’這種愚昧的‘唯視主義’思想當成教條。殊不知,對於一個尚未跨出自家恆星系統的生命族群來講,目前的這點科技成果,猶如一個嬰兒剛剛在搖籃中學會站立!殊不知,承載宇宙能量遷移的介質(暗物質粒子)在我們的‘顯性宇宙’中不僅僅目前不可探測,可能未來也永遠無法探測。因為,它比組成我們所有探測裝置的原子還要小上數億甚至是數萬億倍。用這樣的裝置去探測暗物質的存在,與用藍球組成的網去撈取水中的浮塵沒有區別。

3.0太陽系各大行星自轉軸傾斜的成因分析

圖(11-8)

上圖(11-8)是將太陽產生的輻射波a1與反射波a1反‘順時針’旋轉2度以後形成的球狀體。這時生成的球狀體有以下兩個明顯特徵:(1)星球的扁率非常小,也就是說球體非常接近於‘正圓’(水星扁率近似於0,金星扁率近似於0);(2)星球的磁偏角非常小(水星磁偏角1度,金星磁偏角近似於0)。同時藉此機會做一個更正:以前的文章由於當時沒有考慮‘波源’的方向性,所以在標註:自轉軸、赤道線和磁中軸、磁中線時全都標註‘反’了,而且以前發表的文章均已過了修改期,所以無法修改。

圖(11-9)

上圖(11-9)是將太陽產生的輻射波a1與反射波a1反‘順時針’旋轉15度以後形成的球狀體。這時生成的球狀體有以下兩個明顯特徵:

(1)隨著輻射波與反射波傾角的增大,磁偏角開始增大;(2)隨著磁偏角的增大,扁率開始增大。比如:地球磁偏角變成了11.5度,扁率變成了0.0034;火星磁偏角變成了10.0度,扁率變成了0.0056;木星磁偏角變成了10.0度,扁率變成了0.0637;但是大家可能同時又會發現一個問題:輻射波與反射波的傾角變化與扁率以及磁偏角的變化並不完全一致。這主要由兩方面的原因:第一個原因:這個扁率指的是行星的‘初生扁率’,由於一顆星球生成後,在進行軌道清除的過程中存在一個俘獲軌道塵埃繼續增大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俘獲的軌道塵埃越多,扁率的變化就會越大。這就像把一個不規則的物體放入泥漿中滾動的過程一樣,滾動的次數越多,這個物體就越接近‘球型’。第二個原因,我們僅考慮了‘太陽’產生的輻射波與反射波對行星形成的影響,沒有考慮銀河系的輻射波與反射波對行星形成的影響。在第六章節,太陽系的形成與演化中我曾談到:形成太陽這顆恆星的輻射波與反射波來自銀河系中心的能量爆發,與太陽的能量爆發形成行星的原理完全相同。而且這股來自銀河系中心的輻射波與反射波在太陽形成後並沒有消失,而是繼續維持著太陽系的穩定和平衡,如果這兩股能量波突然消失,太陽系也將會因為內外壓力的失衡而瞬間爆炸和消失。這種情況就像把一個吹起的氣球放入真空中的結果一樣。所以,對於內太陽系行星如: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來講,越靠近太陽,受到銀河系能量波的影響越小,所以可以忽略這種來自銀河系能量波的影響。反之,對於外太陽系行星如: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來講,越遠離太陽,受到銀河系能量波的影響就會越大。所以如果要詳細討論外太陽系四大行星的形成過程,還必須要考慮銀河系產生的輻射波與反射波對這些行星生成帶來的影響。正是由於受外部因素的影響比較大,所以這些外太陽系的形成因素中,輻射波與反射波就不再是4條,而是8條。也正是這個因素的存在,所以,內太陽系行星的主磁場基本上只有1個偶極磁場,而外太陽系的磁場基本為2個或2個以上的偶極磁場。同時,目前有一個問題一直在困擾著科學界:為什麼外太陽系行星釋放出來的能量要遠大於從太陽吸收的能量(能量差值約為2倍),正是沒有認識到這股來自銀河系的能量波的存在以及它對太陽系的影響。也就是說,外太陽系行星吸收的能量有一部分來自太陽,另一部分來銀河系。

4.0為什麼天王星躺著自轉,金星倒著自轉?難道真的是被撞歪的嗎?

圖(11-10)

上圖(11-10)的上半部分,是將輻射波a1與反射波a1反‘順時針’旋轉15度後形成的球狀星體。此時,四條能量波相遇形成的兩個交匯點(圖中分別用洋紅色與青色表示)分別位於赤道線的左右兩側,現在我們將洋紅色所在的一側定為N極,那麼青色所在的一側就是S極,把這個狀態下星球自轉的方向定為‘順時針’。

接下來,我們將輻射波a1與反射波a1反‘逆時針’旋轉15度。此時,會發現:N極和S極的方向發生了顛倒,星球自轉的方向也自然就會發生顛倒,變成‘逆時針’。

為什麼N/S極發生顛倒後,星球的自轉方向也會隨之顛倒。這又牽扯到對磁場的深度解讀,說起來又是一個長篇大論,所以只能後期再做詳解。目前為了讓大家清楚這一原理,在這個我先做一個簡單的說明。首先人類對磁場的認識同樣存在嚴重誤區,人類目前認為的‘磁場(或磁場強度)’,僅僅是能量波的一種‘表象’,其本質是輻射波與反射波之間存在的一個‘能量差’,這個差值是一個‘向量值’,也就是說,這個數值具有‘方向性’。為了讓大家明白這種作用關係,我舉一個例子來作進一步的說明:用一個吹風機去吹一個靜止的球體,當風口向右偏轉時,這個球體就會‘逆時針橫向’旋轉,當風口向左偏轉時,這個球體就會‘順時針橫向’旋轉;那麼按照這個原理當風口向上偏轉時,這個球體不是就‘順時針縱向’旋轉,當風口向下偏轉時,這個球體就‘逆時針縱向’旋轉了嗎?沒錯!這正是天王得躺著自轉的原因。請看下面這張圖。

圖(11-11)

上面這張圖(11-11)是將輻射波a2與a2反‘順時針’旋轉15度以後生成的球狀體(前面的分析均旋轉的是a1與a1反)。這時我們會發現,四條能量波形成的聚焦點連線(磁中軸)發生了90度的偏轉,自轉軸與赤道線也發生了互換,因此,星球的自轉就指向了‘波源(太陽)’的方向,從直觀上看就出現了躺著自轉的現象。再仔細觀察圖(11-11)還會發現一個特點:前面發生偏轉的是輻射波a1與a1反時,四條能量波的交匯點總是‘同色疊加’,當發生偏轉的是輻射波a2與a2反時,四條能量波的交匯點卻變成了‘異色疊加’,從而導致生成天王星磁場的‘輻射源’出現混亂,這也正是天王星‘磁場’出現混亂的根本原因。

11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透過窺視鏡:人造分子為超快極化裝置打開了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