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人類生活在一顆藍色星球上,這顆星球已經有46億年的歷史,目前已知早在38億年前地球上就出現了簡單的生命,一路走來遭遇過挫折同樣也迎來過蓬勃發展,目前地球上擁有數百萬個物種,它們分佈在不同的生態系統中,海洋、森林、平原、沙漠、綠洲等等都有生命存在。

人類算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恐龍滅絕之後的1000萬年內哺乳動物迎來了發展的時機,迅速地佔據了恐龍滅絕後的空出的生態位,而人類也藉機發展出現,並且形成了智慧文明。

400年前伽利略把望遠鏡指向星空,那是人類第一次真正能意義的把目光望向了星空,地球不再是束縛人類發展的存在,而是一個新的起點,人類文明的未來就在星辰大海。

不同等級的天體結構

宇宙中的天體並不是隨意運動,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它們都有自己所在的天體系統。以太陽系為例子,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它在以地球為中心公轉。同樣地球帶著月球在以太陽為中心進行公轉,太陽系內類似的大行星一共有八顆。同樣還有數不清的小行星、矮行星、彗星以及天體碎片等繞著太陽公轉。

而整個太陽系位於銀河系之內,這是一個由2000多億顆恆星構成的集合,太陽系位於銀河系的一條旋臂之上,距離銀心大約2.6萬光年。太陽帶著整個系統內的成員在繞銀河系中心的超級黑洞旋轉,大約每秒鐘240公里,需要花費2.2億年才能繞銀心一圈。

包括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在內的50多個星系以及星團聚集在一起構成了更大的結構本星系群,佔據了一塊直徑1000萬光年的區域。實際再往上還會有天體系統劃分,例如本超星系團以及更大的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我們只需要知道在930億光年直徑的可觀測宇宙中,充滿著不同級別的天體結構。

當然也有意外發生,例如地球上就會經常遭受地外天體的撞擊,這些天體碎片原本也繞太陽運動,但受到引力干擾,它們的飛行軌跡會發生改變,最終就發生天體碰撞。而更大級別的天體系統也會如此,例如仙女座星系和銀河系,科學家認為在未來這兩個星系會碰撞融合,但是最近的研究發現這個融合過程可能已經開始。

仙女座星系和銀河系碰撞融合

夜晚仰望星空肉眼可見的點點繁星大部分都是銀河系內的恆星,少數幾顆是太陽系內的衛星,同時還有幾個河外星系,例如在南半球可以看到的大小麥哲倫星系,它們兩個是銀河系的衛星系,更遠處就是距離我們300萬光年的M33三角星系、以及距離我們254萬光年的M31仙女座星系。

仙女座星系距離地球254萬光年,直徑是銀河系的1.6倍,質量是銀河系的2倍左右,屬於典型的螺旋星系。科學家觀天的時候發現仙女座星系呈現藍移現象,意味著它正在向銀河系移動,科學家計算模擬出仙女座星系的速度大約是300公里每秒,按照目前兩個星系間的距離,大約在30-40億年後開始和銀河系接觸,兩個星系的碰撞將正式開始。

2020年8月27日《天體物理學》雜誌上一項研究表明仙女座星系和銀河系已經開始碰撞融合,主要發生在星系的外圍暈上。科學家透過哈勃望遠鏡觀測資料以及建立的相關模型,顯示仙女座星系的外圍暈規模要比以往想的更大,至少括延至130萬光年遠處,直徑大約是300萬光年,這個資料是特別誇張的,要知道仙女座星系和銀河系的距離才是254萬光年左右。

如果再加上銀河系自己的暈,那麼意味著兩個星系已經開始碰撞融合,尤其是最外圍的暈已經接觸上了。當然星系暈的組成主要是是溫度極高的等離子體,沒有具體的天體。

按照以往的推測,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的碰撞融合大約發生在30-40億年以後,整個過程會經歷大約70億年的時間,最終兩個星系結合成一個更大的橢圓星系。

對地球有何影響

星系的碰撞融合不會是大家想象中那種劇烈的爆炸,其實本質上就是星系中恆星的重新佈局和調整,從動亂中再一次找到平衡的狀態。當然整個碰撞融合過程,可能會發生恆星系之間的碰撞,但是機率比較小。

要知道不同恆星系之間的距離很遠,例如和太陽距離最近的恆星比鄰星在4.22光年之外,這幾乎是大部分恆星之間的平均距離。因此說恆星之間的碰撞不太可能會發生。

但是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的碰撞融合對於我們仍然有一定危險性,前文提到了每個恆星系內都擁有大量的天體,例如大行星、小行星以及不同的天體碎片等,尤其是太陽系的外圍有奧爾特雲,直徑在2-3光年左右,在那個冰凍的世界聚集著大量的長週期彗星。

如果仙女座星系和銀河系的融合過程,在太陽系周圍出現了質量更大的恆星,它們會干擾銀河系內正常的天體執行,很可能會有大量天體碎片直奔內太陽系,最終撞擊到地球表面,這意味著地球上可能迎來一波“流星雨”,只不過有點大而已,地球生物的結局可能比6500萬年前的恐龍還要慘。

說在最後

人類在地球上發展壯大,我們從上個世紀開始上天入地無所不能,我們有足夠的自信可以解決很多難題,但是面對類似的大事件,人類的力量太弱小了,只有仰望星空飛出地球我們才知道人內的渺小,以及這個世界真正的廣闊。

15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為什麼說眼見不一定為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