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顏寧是誰?

顏寧,山東章丘人,1977年11月出生,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結構生物學家。現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顏寧主要從事與疾病相關的重要膜轉運蛋白、電壓門控離子通道的結構與工作機理及膜蛋白調控膽固醇代謝通路的分子機制方面的研究。曾獲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首屆國際青年科學家獎。

顏寧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然後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進修。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顏寧回報祖國,到清華任教。在清華大學,顏寧多項科研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包括國際學術界膜蛋白領域多年無人解決的難題。聲名鵲起的顏寧成為業界公認的“中國科學之星”。

遺憾的是,2017年,顏寧從清華辭職回到普林斯頓,成為了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授。

顏寧現象的反思

顏寧回到清華大學任教後,30歲就已經成為了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對顏寧的學術成就還是非常認可的。但是,對比一下顏寧在美國的地位,還是有很大差異的:

顏寧離開清華大學到普林斯頓的時候,已在清華大學任教了10年,雖然是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但是,這10年內,顏寧取得了非常大從成就,她完全有機會可以獲得更大的榮譽、更高的待遇。憑藉顏寧真實的學術成就,她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一點問題都沒有,但她一直沒有當選。網路上有人說顏寧一次次落選。但也有報道說,顏寧根本就麼有參選。

我們來對比一下:

顏寧在普林斯頓大學的職位是終身教授;到美國兩年後,顏寧被評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到美國三年後,顏寧獲得了美國女科學家組織的2020年度的最佳會員獎。

我們重點接受一下終身教授制,顧名思義,就是一經聘任後,聘期可以延續到退休,不受學校各種階段性教學、科研工作量的考核,而且沒有被解聘的壓力,同時他們還享受學校頒發的終身教授津貼。

1940年美國大學教授協會發表了《關於學術自由與終身教授制的宣告》,確定了終身教授制度的原則。

在歷史上,終身教授制度對維護學術自由,保障高等教育質量,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新的社會經濟條件下,美國學術職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終身教授制度不斷受到抨擊,很多人呼籲改革終身教授制度。

國內也有終身教授,但與美國的終身教授含義不同。中國的終身教授雖然是“終身制”的,但依然需要接受考核,也並非大學的主人。這種體制還遠遠未在國內大範圍實施。中國大學的人事管理制度,依然有嚴格的行政級別,從校長、院長,到教授,級別明顯。

任正非的人才觀

我們知道,華為在人才方面有幾個非常突出的做法:

第一,給的物質激勵比較到位,不一定是行業內最高的,但一定是行業前列的。對於優異人才則特殊處理。華為招聘的幾個天才少年,年薪都是200萬起的。

第二,選拔人才不拘一格,不問出身,只看結果。華為最年輕的副總裁李一男只有27歲。你的職位與在華為工作年限沒有關係,你的職位高低、收入的多少、榮譽等等,只與你作出的貢獻有關。這與很多企業裡論資排輩決然不同。

第三,華為對人才非常包容、非常寬容,給人才自由的空間。

任正非曾說:華為在科研上允許不成功,因為培養了人才。華為在基礎研究領域投入了大量資金,任正非在採訪中表示,基礎研究允許“浪費”,並不是能做出來賣出去,就叫“成功”,“成功”是多路徑的,要寬容失敗,科研上的不成功也培養了人才。

任正非關於華為人才的觀點很多,我這裡只是舉了幾點。但大家可以很顯然地看到,華為獨特的人才觀。

所以,任正非說,不是人才的人,到了華為就成為了人才。所以說,中國不是沒有人才,而是缺乏人才發揮作用的環境。

這個問題,100多年前就有人看到了。

華為創始人 任正非

李鴻章的疑問

一百年前甲午戰爭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見到李鴻章,問起自己在英國留學時的中國同學嚴復。

嚴復的成績比伊藤博文好,能力比伊藤博文強。但當伊藤博文問起嚴復時,嚴復不過是馬尾船廠的一個翻譯,李鴻章怎麼知曉。

後來,李鴻章對伊藤博文埋怨,中國之所以敗給日本,是因為沒有人才。伊藤博文實在無法忍受,說:貴國不是沒有人才,而是一遇貴國體制,俱成奴才。

當然,現在時代完全不同了,但在學術氛圍、學術體制上,依舊需要反思。

有人說,在一個院士都要給管科研專案的行政處長點頭哈腰的環境,一個外行官員可以管住內行大咖的體制,一個被權力籠罩的學術氛圍,是需要再來,很難留住天才。

其實,我國也很重視自由,“自由”被寫進了我們的核心價值觀。但是,如何正確地認識自由的含義、如何真正落地,還需要我們更長時間的探討。

其實,我國有關部門也認識到了這樣的問題。兩院院士的評選也在改進。單單從年齡結構看,中國科學院2015年院士增選61人,平均年齡53.9歲,最小年齡43歲,最大年齡69歲,60歲(含)以下的佔88.5%。2003年11月,年僅37歲的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張亞平當選為生物學部院士,成為當時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但是,在學術環境的營造、學術體制的改革上,我們還任重道遠。

我是程東昇,這裡是程東昇說華為,我們下期見。

《任正非管理日誌》作者 程東昇老師

22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馬斯克,是科學先驅,還是割韭菜的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