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3月4日,國家航天局釋出3幅由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拍攝的高畫質火星影像圖,包括2幅全色影象和1幅彩色影象。

全色影象由高解析度相機在距離火星表面約330千米至350千米高度拍攝,解析度約0.7米,成像區域內的火星表面小型環形坑、山脊、沙丘等地貌清晰可見。

但是本來應該最高興,也最迫切“近距離一睹火星表面尊容”的天問一號首席科學家卻永遠也沒有機會看到這幾張照片了。

2020年5月20日晚,一場暴雨毫無徵兆地傾盆而下,21點38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火星探測計劃首席科學家、空間科學與行星物理學家萬衛星因病搶救無效,與世長辭,年僅62歲。

此時距離天問發射的時間只剩下不到兩個月,可老萬的的生命也偏偏就在探測器上天的2個月之前,戛然而止。

這似乎是宿命,27年前,萬衛星和他的導師李鈞院士一起出差,李鈞院士因為有心臟病史且身體不適,選擇了軟臥車廂,而萬衛星和一同出行的寧百奇則為了節約經費坐在了軟座。

就是這樣的一個選擇,成了他們心中永遠的痛。火車廣播突然響起:軟臥車廂有乘客心臟病突發,兩人心道不好,趕緊衝向導師車間,而李鈞卻已經陷入昏迷,雖盡力搶救,但最後無力迴天,享年64歲。

導師去世時,正是課題組發展的關鍵時刻,悲痛之下,萬衛星扛起了老師未完成的事業,立志要為中國的空間科學打下一片新天地!

在開始舉世矚目的中國火星探測計劃之前,萬衛星還主持過其他重大專案,比如:改造岌岌可危的地磁子午觀測臺鏈,建設了三亞大型相控陣非相干散射雷達專案,立志為中國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空間探測裝置,重組了中科院地球與行星物理重點實驗室

雷達夢的起點 80年代與李均院士參觀millstone非相干散射雷達

很少有人知道最初飛往火星的並不是“天問”而是“螢火”,早在2011年,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由俄羅斯“天頂號”運載火箭在哈薩克拜科努爾發射場點火發射,但是很不幸,由於技術失誤,它並未成功抵達火星。

所以探火就這樣被擱置了下來,直到2016年,技術逐步成熟,火星探測任務計劃才開始重啟,揹負這項國家重大使命和任務的“主帥”就是萬衛星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要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於是在2017年春天,萬衛星交給自己的學生一份特殊的名單,這份名單上的人將會受邀參加火星探測研討會:這些人的單位五花八門,既有國家航天局,又有各個高校和科研單位。

萬衛星是這麼說的:

長期以來,深空探測領域始終存在著這樣的遺憾:工程師研製裝置和載荷,卻不知道這些裝置將要執行什麼任務;科學家有想要探索的目標,卻又不知道怎樣透過裝置實現。

此舉讓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師張榮橋帶領的工程師團隊和萬衛星所帶領的科學家團隊終於首次“會師”!

這一次的會議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奠定了探火的成功,也大概是這個時候萬衛星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生活中的萬衛星

短短半年時間,他暴瘦幾十斤,沒人意識到有什麼異常,直到9月份的院士集中體檢時,腫瘤晚期的結果,震驚了所有人。

在此之後,每隔一段時間萬衛星都要去做一次化療,為了不影響工作,他甚至統計了每個化療週期的身體變化,以此編制出一個新的工作“日程表”。

就像認真工作那樣,他認真地配合治療、謹遵醫囑,然而2020年3月31日,他的病情依舊不可挽回地出現了惡化。2020年5月20日晚,這位火星探測計劃主帥與世長辭。

三十年前我們也曾是尋夢的一代。我的人生之路就像一片帆船,一直追逐著那盞雖然模糊,卻一直存在的燈塔……

這是他在《天問-空間物理學家萬衛星院士人生探訪》一文中的一句話,“放心,一切都在正軌。”他的學生說,“請放心,自有後來人。”他的同事說。

先生倘若在天有靈,今日的照片也足以慰問其在天之靈,“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我眼中的萬衛星,也是我眼中的中國科學家們!他們才是大國真正之脊樑!

21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量子研究者:每個人看到的世界並不相同,可能大相徑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