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46億年前,當早期太陽系形成的時候,留下了眾多不存在氣體的岩石殘留物,後來被科學家們統稱為小行星。儘管,人類目前已知的小行星數量已達到了八十多萬顆,它們也像行星一樣圍繞著太陽進行公轉,但位於主小行星帶中的所有小行星的品質之和,也不及地球的月亮這一顆星球的品質,這些小型岩石物體比我們一般的行星要小太多。
但就是在如此渺小的小行星上,科學家們也將其利用了起來,一項和小行星有關的新研究,在《自然天文學》上釋出了。當我們在穿越太空的時候,若撞擊流星體和太陽風在極低的溫度條件下匯合,便可以在這些小的岩石行星上實現水分子的再生,並且,科學家們還可以將小行星表面可補充水的研究,進一步在月球等其他天體上進行拓展。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研究團隊選取了一塊在50年前掉入地球的隕石,然後將小行星帶的天氣狀況和其表面的情況進行了專門的模擬。太陽風的模擬是通過通電的電子實現,而小型流星體撞擊小行星則是通過鐳射實現,研究人員對每個環節中地表水分子的水平進行了實時監測,該實驗的最終結果,讓每一個人都興奮了起來。
當反應過程被流星體撞擊所引發,小行星的表面被太陽風橫掃而過,那些氫原子鍵合與未鍵合的氧發生反應,並形成了水。新的研究表明了,對於小行星上水分子供應的維持而言,熱衝擊和電子這兩個空間風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尤為重要,而不只是之前大家所預想的那樣。眾所周知,對於太陽系中的任何一個空間而言,其是否具有可居住性,一定少不了水的供應。當我們在小行星上實現了地表水分子的複雜再生過程,便有可能在像月球這樣的其他無空氣的星球上實現。
事實上,那些位於太陽系之中的小行星們,大部分都集中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中,儘管大部分小行星都很渺小,但也有像“維斯塔”那樣直徑可達到530公里左右的小行星存在。或許,很多人會認為,如此小的岩石物體能產生的水量也是有限的,對於我們的太空探索無法給予太大的幫助。但是,這些小行星就像是一個試驗檯,也像是一個在其他星球實現水分子再生的跳板,畢竟,任何科學研究都不是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