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當地球溫度升高時,冰川開始融化,水釋入海洋,並使海平面上升。這就是我們眼下發生的事。當全球溫度驟降(冰河時期)時,海平面下降,因為本該流向海洋的水,被困在內陸冰原之中。

自遠古時代以來,這種史詩般的、持續的冰起潮落的迴圈,周流不息。

但有一個問題。

多年來,追蹤這些週期的科學家們感覺有“失蹤的冰”:大約2萬年前的極低海平面與同時儲存在冰川中的冰量之間存在神秘的差異。

從本質上講,問題是這樣的。根據古代珊瑚沉積物的證據,在地球上一個冰河時期的最高峰——大約2萬年前結束的最後冰川期(LGM)期間,海平面被認為比今天低了約130米。

但是模型顯示,此時冰川的冰量還不足以填補如此大的海平面落差。那麼,丟失的水或者說冰,哪去了?

德國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的地球物理學家埃文·高萬(Evan Gowan)領導的新研究,似乎找到了答案。

藉助名為PaleoMIST 1.0的復原專案,研究人員能夠對全球冰蓋演化模型進行建模,甚至可以追溯到比LGM還要久遠的歷史時期。

高萬說:“我們已經找到了一種新的方式來重建過去八萬年前的歷史。”

最新模型表明,bug並非來自丟失的冰,而是海平面的資料。

根據PaleoMIST 1.0的冰物理學模型,上個冰川期,海平面與現在的落差不超過11​​6米。

研究人員解釋說:“因此,我們找不到丟失的冰,因為我們的LGM模型與歷史冰川資料相互吻合。”

研究團隊認為,有兩大誤導性因素,讓地球物理學家走上“失蹤的冰”的歧途。首先,過度依賴遠場指標(來自世界其他地方的珊瑚沉積物證據),這可能無法準確代表全球平均海平面的資料。

另一個是冰川質量的估算方法,氧同位素方法是有缺陷的,當被用於估算至少LGM之前的海平面高度和冰川質量關係時,似乎會產生較大誤差。

荷蘭皇家海洋研究所的地球物理學家Paolo Stocchi說:“同位素模型已經被廣泛使用了多年,直到我們之前,一直被用於估算數百萬年的冰川冰量。我們的工作令人們開始懷疑這種方法的可靠性。”

儘管“丟失的冰”問題似乎已得到解決,但研究團隊承認,歸根結底,他們自己的解決方案與基於氧同位素比率迴圈的重建方法不相容,從而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新的失冰問題”。

在未來的研究中,可能需要某種第三方的裁決,來確定哪種方法更加準確。

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11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科學家在海底發現超臨界水,溫度達到了460攝氏度,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