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位科學界的女性
她們的名字可能對你來說很陌生
但是她們對科學的貢獻
不應因為性別被歷史所埋沒
“世界上第一個程式設計師” 艾達·奧古斯塔她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詩人拜倫,但拜倫在她剛滿一個月時就拋棄了她和母親。
艾達17歲那年,母親請到了著名數學家摩根做她的老師,在摩根的影響下,艾達的數學天賦開始充分的展現。
此時,巴貝奇正在研究需呼叫不同發動機的計算機器,他剛剛使用了一種新的引擎,名為分析機。
艾達敏銳地意識到巴貝奇的這一引擎不僅僅在於解決任何簡單甚至複雜的數學運算,還有更大的潛力。
她開天闢地第一回為分析機編出了程式,其中包括計算三角函式的程式、級數相乘程式、伯努利數計算程式等等,現在被視為是“第一套計算機軟體”。
(阿達編制的這些程式,即使到了今天,計算機學院的後輩小子們仍然不敢輕易改動一條)
“黑暗X女士”羅莎琳德·埃爾西·富蘭克林在她的年代,人們已經知道了脫氧核糖核酸(DNA)可能是遺傳物質,但是對於DNA的結構,以及它如何在生命活動中發揮作用的機制還是一無所獲。
富蘭克林加入了研究DNA結構的行列———儘管當時的環境相當不友善,在那時的劍橋,對女科學家的歧視處處存在,女性甚至不被准許在高階休息室裡用午餐。
富蘭克林利用在法國學習的X射線衍射技術,成功地拍攝了DNA晶體的X射線衍射照片。
此時,沃森和克里克也在劍橋大學進行DNA結構的研究,在富蘭克林不知情的情況下,他們看了那張照片。根據照片,他們很快就領悟到了DNA的結構———兩條以磷酸為骨架的鏈相互纏繞形成了雙螺旋結構,氫鍵把它們連結在一起。
他們在1953年5月25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報告了這一發現。這是生物學的一座里程碑,分子生物學時代的開端。
富蘭克林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她分辨出了DNA的兩種構型,併成功地拍攝了它的X射線衍射照片。
沃森和克里克未經她的許可使用了這張照片,但她並不在意,反而為他們的發現感到高興,還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證實DNA雙螺旋結構的文章。後來沃森在演說也承認:“羅莎琳德的貢獻是我們能夠有這項重大發現的關鍵。”
“原子彈之母”麗斯·梅特納一個被愛因斯坦讚譽為“德國的居里夫人”的女性,但麗斯·梅特納的故事卻是一個悲劇。
梅特納所出生的年代,女性被明令禁止接受高等教育。
梅特納是史上第二名獲得維也納大學學位的女性,於1905年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梅特納的父親鼓勵並資助她在柏林工作,在那裡她遇到了物理學鉅子馬克斯·普朗克。
隨後,她又做了化學家奧托·漢恩的助手,漢恩-梅特納組合就是20世紀早期原子核物理學家中的列儂-麥卡特尼組合,他們聯合發表了幾篇關於輻射和俄歇效應((Auger Effect))的文章,都由梅特納個人推理出來。
20世紀30年代,當納粹控制德國之後,梅特納的猶太血統在其職業及生活中成為了不利因素,她被迫逃往荷蘭。
儘管是由於她的獨特見解,才使世人知道核能並非原子聚變,而是她所命名的“裂變”,但她卻被禁止在漢恩的文章中被授予名譽。
“化學天才”多蘿西·霍奇金多蘿西·霍奇金出生於埃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霍奇金回到英國,開始讀書。
霍奇金在她幼年時就表現出化學方面奇高的天賦,儘管她對拉丁語知之甚少,仍然被薩默維爾學院錄取了。在那兒,她瞭解了X-射線晶體照像術,它引領她走向了她那些偉大的發現。
她在1945年成功構建了類固醇後,發表了青黴素的相關發現。
9年後,霍奇金及其團隊發表了關於維生素B12 結構的相關發現,並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後來,她又繪製了幾個關鍵有機分子結構圖,以判定他們在生物體及實驗室人造產物中的功能。
“Wi-Fi”女神海蒂·拉瑪她曾是豔絕一時的好萊塢巨星,出演《神魂顛倒》成為電影史上首位全裸出鏡的人,被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
她又憑藉著深厚的數學和通訊功底,成為了一位女發明家,是現代無線通訊的核心專利跳頻技術的第一發明者,CDMA、Wi-Fi等技術都以此為基礎。
傳記《高通方程式》中,以這樣的文字來描述這個矛盾的天才人物:“只要你使用過行動電話,你就有必要了解並感謝她。要知道,這位性感女明星為全球無線通訊技術所做出的貢獻至今無人能及。”
科研女神屠呦呦少女時期的屠呦呦
50年前,屠呦呦發現並提取到了青蒿素,這是一種可以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尤其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憑藉這項發明,屠呦呦先生在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如今隨著“青蒿素抗藥性”的出現,屠呦呦團隊透過夜以繼日的研究,再次有了新突破,解決危機。
時至今日,許多人動輒便被戴以“女神”稱號,但是我覺得,自身沒有令人心悅誠服的素質與素養,“女神”之名便是徒有其名。屠呦呦先生以八十高齡,仍奮鬥在科研一線,是真正的“科研女神”,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