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科學已經逐漸削弱了上帝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許多曾經看起來很神秘的東西——人類的存在、近乎完美地孕育生命的地球、宇宙的運轉等等——現在已經完全可以用生物學、天文學、物理學和其他科學領域來解釋。

儘管宇宙之謎依然存在,但加州理工學院的理論宇宙學家肖恩·卡羅爾(Sean Carroll)說,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科學最終會對宇宙有一個完全的解釋,而不會給上帝留下任何餘地。

卡羅爾認為,隨著物理學和宇宙學解釋宇宙起源和演化的能力不斷增強,上帝的勢力範圍在急劇地縮小。”隨著我們對宇宙的瞭解越來越多,人們越來越不需要向外尋求幫助。”

他認為超自然的影響範圍最終會縮小到零。但科學真的能最終解釋一切嗎?

起源

大量的證據都支援宇宙大爆炸模型,或者說宇宙在137億年的時間裡從一個灼熱、無限稠密的狀態轉變為現在愈發冷卻、膨脹的狀態。宇宙學家可以模擬從大爆炸後10^-43秒到現在所發生的事情,但是在那之前的那一瞬間仍然模糊不清。一些神學家試圖將大爆炸的瞬間與聖經和其他宗教文字中對世界創造的描述聯絡起來;他們認為,一定是什麼東西——即上帝——引發了爆炸事件。

然而,在卡羅爾看來,宇宙學的進步最終會消除人們對大爆炸扳機的任何感知需求。

正如他在《布萊克威爾科學與基督教之友》的一篇文章中所解釋的那樣,現代物理學的首要目標是在一個單一的框架內建立一個可以描述從亞原子到天文尺度(即整個宇宙)的理論。而“量子引力”理論,必然會解釋大爆炸那一刻發生的一切。量子引力理論中的一些版本認為,大爆炸不是時間的起點,而是“永恆宇宙中的過渡階段”。例如,其中一個模型認為宇宙就像一個氣球,在自己的蒸汽作用下不斷膨脹和放氣。(新理論稱,大爆炸實際上是一種相變)。

然而其他仍在探索中的量子引力理論版本認為,時間確實始於大爆炸。但是這些版本中依然沒有為上帝塑造一個角色。它們不僅描述了宇宙大爆炸以來的演化過程,而且還說明了時間是如何在一開始就得以進行的。因此,這些量子引力理論被看作是對宇宙歷史的完整、自成體系的描述。”卡羅爾寫道:“然而在事實上並不能表明存在時間的第一個瞬間,換句話說,並不意味著需要一個外在的東西才能在那一刻使宇宙產生”。

另一種說法是,儘管當代物理學理論仍在發展之中且需等待未來實驗的檢驗,但它已經能夠解釋為什麼會發生大爆炸。正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天體物理學家亞歷克斯·菲利彭科(Alex Filippenko)在一次會議上所說,“大爆炸的發生可能僅僅是物理定律存在的結果。有了物理定律,你就能得到宇宙。”

平行宇宙

但是上帝的存在還是有跡可循的。物理學家們已經觀察到,許多定義我們宇宙的物理常數,從電子的質量到暗能量的密度,都非常適合維持生命。稍稍改變其中一個常數的數值,宇宙就會變得大不相同。”例如,如果中子的質量(與質子的質量相比)比它的實際值大一點,氫就不會熔合成氘,這樣傳統意義上的恆星將不復存在,我們已知的一切都會改變”卡羅爾說。

神學家經常抓住以上的這種“微調論”作為證據,證明上帝一定參與其中,似乎他特意為我們篩選了這些常數。但當代物理學試圖用另一種方式解釋我們看似“超自然”的好運。

量子引力理論中的某些版本,包括弦論,認為給予我們生命的宇宙只是構成多元宇宙的無限多個宇宙中的一個。在這些無限的宇宙中,包含所有物理常數的所有取值,但這其中可能僅有幾個宇宙與其對應的常數值能夠形成我們所知的恆星、行星和生命。最終,我們發現自己只是身處一個幸運的宇宙中。

一些神學家反駁說,為了解釋我們宇宙的完美,祈求上帝遠比假定無限多個宇宙的存在要簡單得多。對於他們,卡羅爾反駁說,多元宇宙並不是一個複雜的解釋微調的方法。相反,這是我們最好、最優雅的理論結果。

再者,如果或者當這些理論被證明是正確的,“多重宇宙確實存在,不管你喜歡與否。”他寫道。”上帝的手也在其中。"

緣由

卡羅爾寫道:“大多數科學家……懷疑,對宇宙的探索最終會終止於某種世界的終極真理,並伴隨著‘事實就是這樣’的種種言論”。而如果人們對這種結論感到失望的話,很可能是因為他們並沒有將整個宇宙視為獨特的東西——“一種適用於完全不同標準的物體”。一個完整解釋宇宙萬物的科學理論可能根本不需要像解釋現有宇宙中特定事物那樣的方式去進行描述。事實上,將另一層解釋(即上帝)包裹在一個自成體系的萬物理論周圍,只是徒增其複雜性。(這個理論在沒有上帝的情況下已經奏效了。)

卡羅爾認為,如果以科學理論的標準來評判“上帝假說”的話,這種假說的效果其實並不理想。但他也承認“上帝假說的觀念本身具有科學無法比擬的功能。”

心理學研究表明,對超自然現象的信仰起著社會黏合劑的作用,促使人們遵循規則。此外,對來世的信仰有助於人們消除對死亡的恐懼。

密歇根大學的進化心理學家丹尼爾·克魯格(Daniel Kruger)說:“我們的人生遠遠超過理論物理的層面。對大多數人來說,重要的是我們周遭的事務、與他人的關係以及我們一生中經歷的事情。”

13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青年教授專注物聯網,看看他怎麼看待後量子密碼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