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有多向往“返老還童”呢?
電影《本傑明巴頓奇事》就講述了一個“倒著活”的故事。男主角一出生就是一個8旬老頭,然而他的衰老程度,不但沒有隨時間老去,反而越活越年輕,最後死於變成受精卵。
電影寄託人類的嚮往,可現實的人為了追求返老還童,絲毫不亞於拍電影。比如國外最大支付公司Paypal創始人Peter Thiel,為了變年輕——或者說活過120歲,不光預定人體冷凍,還被曝光每季度花4萬美元替換18歲小鮮肉的血液。
雖然返老還童只存在電影中,但不乏一些視死如歸的“勇士”,為了把電影轉化為現實,做出一些視死如歸的事情,比如猶太人科學家丹阿利多(Dan Aridor)。
1、迷信返老還童,注射燈塔水母為了啟動身體的逆生長,以色列一位叫丹阿利多的科學家,提取了燈塔水母的基因,注射進血液裡。據他反應,之後的兩年時間,他從未感冒過一次,但在第三年破防了,患上了去年開始流行的“大病毒”。最終他順利地活了下去。
為什麼對燈塔水母如此著迷?原來,燈塔水母,是唯一明確具有返老還童,乃至永生能力的生物。
它的基因中,存在一種“應激機制”的開關,一但遇到危險,比如遭遇天敵,炎熱,攻擊等,就會啟動這種無限重生的開關。就算身體被撕裂,只要還遺漏一個健康的細胞,這個細胞就會重新生長成一個完整的個體。就像植物嫁接一樣。
在重新發育過程中,燈塔水母的部分組織,在臨死的瞬間,會先從完整的性成熟組織,一下子返老還童為原始功能幹細胞,即受精卵狀態,從0發育。每當即將老死時,就會重啟一次,再活一回,原地投胎,連地府都不用去。順便一提的是,作為低等生物,它並不存在記憶,也記不住前世今生。
科學家還為此做了一個實驗,“劈開”4000個燈塔水母,結果72小時後,出現了4000對幼年雙胞胎。這種被攔腰截斷,還能“吹一撮猴毛,變出一群徒子徒孫”的不講道理的機制,正是吸引科學家的魅力所在。
2、注射基因之後,如今怎麼樣了那麼丹阿利多除了不感冒外,還有什麼變化呢?就像生活一樣,丹阿利多沒有出現驚喜,也沒有驚嚇,因為他注射之前,做了動物實驗,保證了基礎的生命安全。
他在老年雌鼠注射了提取物,結果出現了意外的情況。老年雌鼠的生育功能竟意外得到恢復,生下了幾隻小胖白鼠,而且後代也沒有出現畸形等基因突變的情況。這說明,該提取物可能具有提升動物生育能力的功能。
丹阿利多觀察不到返老還童的跡象,無論是從外觀上,還是端粒測試上。但他有沒有“基因汙染”呢?答案不知道,但不管有沒有,他早已完成傳宗接代,不會汙染人類基因庫。
我想,燈塔水母的基因,大機率是被當成外來物,被人類免疫系統清除掉了。
3、人類具有疑似“再生”基因其實從物種起源來看,人類和水母來自同一個祖先,具有類似的基因。越高等的動物,“再生基因”越弱,到了人類級別,直接處於休眠狀態。而研究燈塔水母的基因,則有望為人類開啟休眠開關,提供一些線索。
但無論如何,啟動返老還童乃至永生,現在來看還很遙遠。但多活幾十年,踏出永生第一步,近年來已有些許突破。
第一個突破來自哈佛F.poul老年研究所。研究所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宣稱他找到了一種抑衰分子,透過對老年小鼠補充該分子,小鼠的健康週期增加了30%,甚至還有生動的細節描述,比如老年的活動量增加了50%以上,骨骼,肌肉狀況全面恢復年輕,以及小鼠的毛都變黑了。
原本以為這又是科學家荒誕不經地吹牛,用來新增履歷亮點,從而騙一騙科研經驗。但沒想到卻登上了2013年的《cell》上,論文有雙盲隨機實驗的圖表和小鼠的“體檢報告”。報告顯示,1歲半的小鼠代謝速度加快,;反應在老鼠長指甲了;神經反應更加靈敏,反應在透過特製迷宮的速度也變快;肌肉的力量也增強了18%以上。該報告讓學界對辛克萊爾肅然起敬,原來他並不是浪得虛名,他還因此獲得“澳大利亞騎士勳章”“影響全球100人名單”。
此後,便有眾多研究機構,對該物質展開上千例研究實驗,其中不乏華盛頓大學、京都大學和MIT等權威高校。並在2018年在日本完成安全性試驗,結果符合預期。公開資料顯示,該抑衰分子也存在於人體,是固有的成分,隨著年齡下降而遞減。生物體透過分子干預,資料顯示,骨骼、肌肉、面板和神經老化程序,存在一定的扭轉。其靶點位於細胞線粒體上,是一種為細胞供給能量的結構。2019年5月,在《nature》創刊150週年之際,和二甲雙胍,雷帕黴素等物質一起列入7大靠譜抗老技術。
相關資料顯示,隨著日本生物企Bioagen將該分子轉化落地,便在高淨值人群掀起一股搶購潮。旗下成品派絡維上線一年半以來,已觸達3萬城市人群,並被日本百貨巨頭伊丹引入。伊丹在東京的負責人唐澤一雄表示,當地不斷增長的老齡化人群,是其潛力不斷萌發的動力。
其實,無論是研究水母,還是研究小鼠,都是人類寄託美好生活的寄託物。只是水母代表著未來的方向,即利用可能被髮明的某種方法,在不傷害身體的情況,開啟染色體中疑似的休眠“再生”基因。
而研究小鼠則代表當下,極有可能多活幾年。不過,有學者指出,當下的技術發展是一種不公平,因為資料顯示,目前類似技術90%觸達的人群均是城市富豪,並不惠及普通人。
如果一項技術的發明,最終不能普惠平民,那麼發明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