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文明的不斷髮展,人類的視野和探索範圍也隨之不斷延伸、擴張。曾經,人類對世界的理解僅限於頭頂和腳下的方寸之地。現在,在科技力量的幫助之下,世界這一詞語的含義也從方寸之間延展到了930億光年。
在對世界進行探索的過程中,無數問題如潮水般洶湧而來,試圖將人類淹沒其中,但顯然它們失敗了,人類反而因此對世界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認識,無數科學理論也因此應運而生。
平行宇宙各種解釋
在眾多科學理論中,平行宇宙理論絕對是最矚目的“出圈達人”,許多科幻作品中都對其有所提及,甚至給出過許多不同的解釋。
比如,有的說法認為,平行宇宙都是“子宇宙”,由“母宇宙”提供能量維持演變和發展,就像蘋果樹上結出的蘋果,雖然大小、顏色甚至是口味不盡相同,但總歸都是蘋果,結構都是相同的,它們都依靠樹幹輸送的養分成長。
有的說法指出,所謂的平行宇宙本質上源於最初宇宙的不斷分裂,分裂速度可能是指數級,也可能遠大於指數級,但不管怎樣平行宇宙的數量是無限的,並且所有宇宙一旦分裂就會彼此遠離,因此無法察覺到彼此的存在。
當然了,平行宇宙的解釋或說型別遠不止上面列舉出的兩個,著名物理學家、科幻作家布萊恩·格林就曾將平行宇宙模型分為了九種,一個比一個腦洞大開,這裡就不展開詳細描述了。
平行宇宙概念創造者
平行宇宙的概念最早誕生於1954年,美國物理學家休·艾弗雷特三世(Hugh Everett III)是公認的概念創造者,而他之所以會提出這個概念,主要是在學習了哥本哈根詮釋之後覺得它很“荒誕”。
“荒誕”的哥本哈根詮釋
哥本哈根詮釋究竟是什麼理論,又為什麼覺得它荒誕呢?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一個非常經典的物理實驗——光的雙縫干涉實驗。
實驗方法很簡單,就是讓一束光透過有兩條平行縫隙的硬紙板,我們能夠在紙板後面的投屏上看到明暗交替的條紋,該實驗證明了光是一種波。
其實這個實驗早在19世紀初就已經被科學家們做過,但100多年來沒有人覺得這個實驗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直到20世紀之後它才再一次引起了物理學家們的重視。
為什麼?因為愛因斯坦提出的波粒二象性被證實了,可如此一來,科學家們不得不面臨一個頭疼的問題:光是一個個粒子,當光透過其中一個縫隙時,它怎麼知道還有另一個縫隙存在的呢?換句話說,它到底透過的是哪一個縫隙呢?
以玻爾為首的哥本哈根學派是這樣解釋的:光子同時穿過了兩個縫隙,但這並不是說光子能夠分身,而是因為它處於“疊加態”中,它可以同時處於不同位置、擁有不同的速度,所以在雙縫干涉實驗才能夠自我干涉,出現干涉條紋。
大家都知道,在這個實驗中一旦雙縫處有觀察者,能夠確定粒子透過哪條縫,那麼幹涉條紋就會立即消,而對這種現象哥本哈根學派是這樣解釋的:粒子以不同機率出現在各處,數學上能夠用波函式計算這種機率。
在沒有測量之前,這種演化是平滑的,而一旦進行了測量,那麼這種平滑的演變過程就會立即被打破,坍縮成疊加態中的某一種確定的狀態。
當人們追問:為什麼測量會導致波函式坍縮,粒子又如何從疊加態變成確定態的,哥本哈根學派表示這些問題沒有任何意義,只需要知道結果就好。
對於這樣不確定的解釋,很多物理學家並不能滿意,他們孜孜不倦地尋找著問題的答案,而休·艾弗雷特就是其中的一員。
平行宇宙概念誕生
1954年的某個夜晚,艾弗雷特與幾個好友開懷暢飲之時,一個念頭瞬間在其腦海中乍現,在隨後的一個多月時間中,他將這個念頭發展成了論文的初稿,而正是這篇論文,創造了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平行宇宙概念。
艾弗雷特是這樣想的:如果測量不會打斷波函式的連續演變,如果疊加態中所有的狀態始終是真實存在的,那麼世界將會是什麼樣的呢?
根據這個思路,艾弗雷特提出了一個非常“瘋狂”的觀點:每當觀測者和疊加態中的東西發生接觸時,觀測者的波函式都會分岔,疊加態中的每一個狀態都會產生一個分支,每個分支中都會有這個觀察者的“分身”,而每個“分身”看到的疊加態確定結果都是不同的,因此每一個分支都會踏上不同的發展道路。
簡單來說,當你在雙縫實驗中觀察粒子會透過哪一條縫隙,在測量結果得到的那一瞬間,世界會分岔成兩個互不影響的平行世界,其中一個世界中的你觀察到的粒子是從左縫透過,而另一個世界中的你觀察到的粒子是從右縫隙中透過,兩個世界的“你”都是獨一無二的。
生命永遠不會終結
想象一下,如果平行宇宙概念正確,那麼就會出現一個讓人難以接受,卻不得不承認的事實:生命根本不會終結。
為什麼?因為我們的思想是動態的,幾乎每時每刻都會有新的決定、想法和選擇,宇宙也不停的跟隨我們的決定、想法和選擇進行分岔。
就好比你前一秒想拿起手機看一下通知,下一秒又決定放棄這個想法。而在另一個宇宙中,你其實已經拿起了手機。
生命也是同樣的道理,即便我們的生命在當前世界中走到了盡頭,但總有平行宇宙中的我們在好好的生活著,並沒有被死亡所威脅,所以從某種角度來看,生命根本就沒有終結。
深入思考平行宇宙概念的可能性
其實當艾弗雷特將他的論文拿給他的老闆,也就是美國著名物理學家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看時,惠勒當時的內心是極為震驚的。
想想看,全世界有幾十億人,每個人每天能夠面臨幾百種選擇,這就意味著每天會出現無數個平行宇宙。注意,是分裂出無數個包含了1400多億個已知星系的宇宙,這確實足夠瘋狂。
正如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家胡安·馬爾達西那(Juan Maldacena)說的那樣:“站在量子力學的角度思考這個理論,我相信這是最合理的解釋,但如果站在生活的角度,我絕對不相信這個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