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不得不說,美國人對於全球事業和人類命運的關注,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至少,給人感覺是這樣。

尤其是美國的一些超級富豪,他們的關注點通常都是如何確保人類的生存、探索宇宙之類的。

並且,除了多方宣傳自身理念外,他們往往還會投入真金白銀來推動相關事情的進展。(有錢真好)

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但是這個家園並不絕對安全。氣候災難性變化、彗星撞地球、核戰爭,都可以給人類社會帶來重創。

如何確保人類種族的延續,目前主要分為地球派和太空派。

地球派主張重心應該放在地球這個唯一家園的保護,而太空派則主張去外星球開闢第二家園。

馬斯克和貝索斯,作為地球上最為富有的兩個男人,在如何“拯救地球”方面,選擇了兩條不同的道路。

需要指出的是,他們都同時關注地球環境的保護和第二家園的探索,只是重心不同。

如何區分他們的關注重心?很簡單,看他們把錢都用在了哪裡?

馬斯克就不多說了,推動人類大規模移民火星,是他這輩子最大的願望。貝索斯雖然也透過“藍色起源”公司發展太空探索事業,但他的關注重點,更多還是放在了地球上。

2月17日,貝索斯宣佈投入100億美元成立“地球基金”,並且該基金在2030年之前要花完,平均每年花10億美元,主要目的就是幫助應對全球氣候問題。3月10日,該基金就迎來了第一任CEO安德魯·斯蒂爾,他此前曾經擔任環保領域非營利智庫“世界資源研究所”的總裁和執行長。

貝索斯的動作可謂迅速而急切,事實上,人類面臨的氣候問題的確是非常緊急了。

2020年12月12日,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宣佈全球進入“氣候緊急狀態”。在更早的11月初,全球約11000名科學家聯合宣佈地球進入了全球性的“氣候緊急狀態”。

移民火星這件事,我們這一代人完不成,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去完成都完全沒有問題。但全球氣候變暖這件事,是必須我們這一代人馬上行動起來的。

《巴黎協定》明確提出到本世紀末,將全球平均溫升保持在相對於工業化前水平2℃以內,最好是控制在1.5℃以內。

以目前的全球氣候變化趨勢,這個目標很難實現。

1979年,人類開始利用衛星溫度測量來量度對流層的溫度,發現對流層的溫度每十年上升0.12℃至0.22℃。2019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約1.1℃。

以這個趨勢,2050年全球氣溫相比工業化前將上升1.46~1.76℃;2100年將上升2.06~2.86℃。

也就是說,到本世紀中葉,全球氣溫就很可能會突破1.5℃的第一道防線;到本世紀末,即使按最樂觀的估計,也將突破2℃的第二道防線。

別小瞧這2℃的氣溫漲幅,氣溫的上升將給全球環境帶來災難性的變化。

具體來看,全球氣候變暖對環境的影響主要包括:

海平面上升,大量沿海城市被淹沒。

依據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可能將上升3.3米,到時大多數沿海省市將被摧毀。

事實上,海平面上升的危險已經顯現出來了。早在2019年8月,印度尼西亞就已宣佈將於5年後遷都加里曼丹省。原因就是其原來位於爪哇島的首都雅加達,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嚴重威脅。

中國也有大量的沿海城市,在這場全球危機中無法獨善其身。依據“地球一小時”發起組織的報告預測,如果到2050年上海沿海的海平面上升30釐米,上海的一半面積(大約5.4萬平方公里)將被海水淹沒。

即使在有防潮設施的情況下,如果海平面上升65釐米,包括上海在內的長江三角洲和江蘇海岸13%的土地都將被海水淹沒。

全球極端天氣急劇增加,旱澇災害頻繁,嚴重威脅農業生產。

氣溫上升,極端乾旱炎熱天氣將增多。同時,海水蒸發加劇,影響全球降水分佈格局,大量地區將飽受洪水災害的困擾。全球將出現大面積的農作物減產現象,隨之而來的糧食危機將愈演愈烈。

目前人類人口接近80億,已經有上億人群面臨糧食危機。如果全球農作物大幅度減產,可能將有超過10億的人面臨生存威脅。

此外,極端天氣帶來的災難也將增多。

2019年9月開始的澳大利亞大火,持續近4個月,成為澳大利亞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火災,約有5億隻動物被燒死。

氣象學家認為,2019年這場史無前例的大火與全球氣候變暖有關。據澳氣象局統計,自1910年以來,澳大利亞平均地面氣溫已上升約1攝氏度。

近期另一個極端氣候例子,就是美國德州遭遇的寒潮。德州在美國是個南方州,天氣與我們的廣州相似,正常情況下應該是冬季溫暖夏季炎熱。然而,德州遭遇了30年來最嚴寒的天氣,並不斷受到暴風雪的襲擊。

隨著全球變暖的進一步加劇,像澳大利亞森林火災、德州寒潮這樣的極端例子很可能會越來越多。

這就是氣候變暖所付出的真實代價,而不僅僅是氣象學家口中的一兩個數字。

應對全球氣候變暖,雖然不像大規模移民火星那麼充滿浪漫主義,也沒有用核彈炸彗星那麼驚險刺激,但卻是人類實實在在面臨的緊迫危機。

並且,如果要成功應對全球氣候危機,人類需要付出的努力,絲毫不亞於將100萬人移民火星,需要人類投入數十萬億的資金。以歐盟為例,其1.8萬億歐元的經濟復甦基金中,將有30%用於氣候行動。

人類需要在幾十年以內徹底改變能源格局,將以石油、煤炭為代表的化石能源,變革為以光伏、風力發電等為主的新能源。

在這場搶救地球生態的競賽中,時間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花50年還是100年來完成這一能源變革,結果將根本不同。某種程度上,我們是在與時間競賽。

與搶救地球相比,去火星就顯得沒那麼緊急了。我們的主戰場是在地球上,而且這場“戰爭”將在幾十年內分出勝負。這一仗如果輸了,人類將可能永遠也沒有能力去火星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貝索斯花100億美元建立的“地球基金”,更有意義。

18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今日Cell:深挖自閉症,基因/菌群分別造什麼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