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吉姆·布里登斯廷(Jim Bridenstine)再次聲稱冥王星屬於太陽系行星。我猜他的話玩笑成分居多,因為背景聲中可以聽到某些人在笑,似乎也能看見他臉上浮現諷刺的笑容。不過藉此機會,我們可以探討這個複雜的問題:關於冥王星的行星身份。

冥王星是行星,又不是行星。“行星”兩個字因為難以概括宇宙天體的複雜程度,實際上已成為過時的概念。

行星這一名詞起初是指一切在天空中執行的天體,包括彗星,太陽和月亮。當科學家對天空中的天體有了更近的觀察後,他們意識到地球是圍繞著太陽旋轉的,而太陽系中的其他天體也可以據此進一步地分類。水星、火星、地球、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很顯然成為了行星,而月亮則不是,因為它圍繞著地球旋轉。行星自此獲得一種象形的定義,我們開始將注意力放在這些被命名的行星上,並對它們產生強烈的認同感。

所以當克萊德·湯博(Clyde Tombaugh)於1930年發現在天空中執行的冥王星時,根據當時對天體的定義,他觀察的正是一個行星。

但通常來說,你對一種分類探究的愈深,它的定義就會變得愈發模糊。1992年,科學家大衛·傑維特(David Jewitt)和簡·劉(Jane Luu)在海王星軌道之外找到了一個柯伊伯帶天體,他們將其命名為元神星(Albion);之後鬩神星(Eris)、鳥神星(Makemake)和妊神星(Haumea)也相繼被發現。這令研究者們意識到,目前的太陽系外存在著一群類冥星體。然而,鬩神星有著比冥王星更大的體積。這就產生了一個尤為棘手的問題:我們應該將柯伊伯帶內的類冥星體都歸類為太陽系的行星,還是該將冥王星降級,從行星中除名?

2006年,國際天文學會通過賦予行星新的定義做出了選擇。一個星體能夠成為行星,一是必須有足夠大的品質使其表面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近於球形),二是必須圍繞太陽執行,三是必須能夠“清除附近區域”。後面那一聽起來不太專業的短語有著更深的含義:在其軌道內,行星應是起主導作用的一個引力體。冥王星和鬩神星正是因為無法“清除其附近區域”而被定義為“矮行星”。這聽起來十分合理。當把冥王星和卡戎(冥衛一)看成同一類星體時,你會發現冥衛一併不圍繞著冥王星執行,他們實際都圍繞著彼此間的同一點旋轉著。

自那之後,人們很難接受冥王星從行星中除名了的事實,畢竟我們對太陽系的行星已充滿感情。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 2006年剛剛啟動了耗資巨大的 “新視野號”(New Horizons)計劃去探測冥王星。你以為自己在探測一顆行星,實際它卻是一顆矮行星;這就好比在你攀登珠穆朗瑪峰時,科學家突然宣佈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另外一座。

兩年前,一些科學家包括新視野號的專案負責人艾倫·斯特恩(Alan Stern)——一位冥王星的忠實粉絲,提出應讓每個體積小於恆星的近球形星體成為行星。然而這一定義沒能成功推行,畢竟有大量星體我們仍無法界定,它們究竟是恆星還是行星。

現在行星的定義對占星學家、懷舊者、大學和像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這樣的機構來說尤為重要,後者的研究資金正基於此。因此關於冥王星是否是行星的這一爭論並不完全客觀。至少冥王星、太陽系中的其餘天體和物理學定律應該從未聽說過吉姆·布里登斯廷、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艾倫·斯特恩或是其他人的名字。

在過去的定義下,冥王星毫無懸念地成為一顆行星,當我們深入了解行星這一概念後,我們會發現冥王星根本無法加入其他八顆“行星”之列。問題不在於冥王星本身,而在於我們賦予了過時的術語太多權力,而單薄的語言已無法跟上我們對浩瀚宇宙的理解。

你將會看到科學家、思想怪人和各種新文章繼續爭論冥王星的行星身份,但實際上,它只不過是眾多海王星之外的、巨大的、球形的、有趣的冰質星體的其中一員,僅此而已。真實的世界往往無法與我們語言上的分類對號入座。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gizmodo-Ryan F. Mandelbaum-鈺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科學家發現最早兩側對稱蟲!如果不是對稱,可能你連頭都進化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