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說個真人真事兒。
上大學那會兒,寢室是四人寢,而住過寢室的同學應該都明白,夜裡打呼嚕、說夢話是在所難免的,但我們寢室的一個室友卻很不尋常,我們姑且稱她為小A。
一天夜裡,小A先睡了,不一會就聽到一聲“我到了”,我們都以為她在說夢話也沒當回事,突然另外一個室友小D電話響起來,是她男朋友打來的,她接通後說了一聲“喂”,然後本來已經睡著的小A回了一句“欸,我在”。
這時候我們還沒意識到問題所在,小D依然和他男朋友煲著電話粥,我們也在各自玩著手機,可漸漸地我們發現,寢室裡還回響著小A斷斷續續的聲音,更離譜的是,她好像是在迴應小D所說的話。
簡單來說,小D和她男朋友通電話,小A卻在和小D在聊天,而且還是在她睡著的情況。
後來我們以為小A實際上並沒有睡著,是裝出來的,所以晚上等她睡著後又和她對話了幾次,雖然不是每次都有迴應,但還是成功了一兩次,最久的一次甚至和我們嘮了半小時。好傢伙,《盜夢空間》主演竟在我身邊。
但具體原因我們也不知道,因此一直以來,這都是我們寢室的一個未解之謎。
直到最近,我在逛貼吧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叫“清醒夢”主題的吧,裡面描述的事件和我大學室友發生得非常相似。
作為一名科普工作者(為了解開宿舍的未解之謎),我也去查閱了相關的論文資料,同時大量的研究也表明“清醒夢”是真實存在的。
這種夢也很好理解,就是在做夢的時候還能保持清醒的狀態,這裡的清醒並不是指“睜眼說瞎話”那種感覺。而是在夢中依然擁有著清醒時刻的部分記憶力和思考能力。
甚至極少數人還可以“造夢”,把自己在夢境中的感覺“造”得跟現實世界無差別,但同時知道自己處於夢境之中。
人的睡眠週期主要分為兩個時相:快速眼動睡眠期和非快速眼動睡眠期,而清醒夢主要是前者。
西北大學的心理學家Ken Paller及其團隊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在4個不同的實驗室對36個受試者進行了實驗。其中有一名受試者患有嗜睡症,經常做清醒夢。其他人都有不同的清醒夢經歷。
當處於睡眠最深的階段時,研究員透過語音、閃光燈、和身體接觸來跟做夢者進行互動,比如簡單的數學問題,回答身體接觸次數等。
回答方式是實驗開始前事先商定的,各有不同,比如動眼睛或者是皺眉頭這樣的面部肌肉運動。
根據腦電圖的監測,在57次睡眠實驗中,有47%的受試者確認自己當時經歷了清醒夢,這些人也在實驗中至少給出了一次正確答案。
在3秒的時間內,他做了兩次眼球左右運動來表示答案:2.隨後這道題又被重複了一遍,他又給出了正確的答案。
他自述有很強的做清醒夢能力。因為有嗜睡症,很快他就睡著了。在20分鐘後就進入了快速眼動期。隨後又過了5分鐘,他一邊在做夢一邊發出了清醒的訊號。
研究員隨即對他提問只需回答“是”或“否”的問題。他都用面部肌肉正確的回答了。在沒有受到實驗刺激時,研究員沒有觀察到任何一次面部其他動作。
該研究證實了可互動夢的存在,而且做夢的人還有理解能力,能夠參與工作記憶操作,並給出答案。
這對於弄清夢、記憶及睡眠之間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未來它還可能對睡眠障礙的治療有一定的幫助。甚至將來還能實現“夢境互聯”,在夢中與他人進行交流。
當科幻照進現實,我們有理由相信,透過訓練,人類逐步加強夢境處理資訊能力,最終實現白天——夢裡24小時不間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