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慕明,1948年出生於中國南京,籍貫廣東大埔縣三河鎮 ,神經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港科院創院院士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Paul Licht傑出生物學講座教授 ,現任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慧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主任。
以下為蒲慕明所長在中科院神經所年會上的講話整理:
談到讀書,我想講下面與創新性直接有關的,就是挑選性的閱讀。你所在領域的文章不要出一篇讀一篇,一下從電腦裡下載一百篇,把你的領域所有文獻全部下載,整天坐在那裡讀。對初學者來說,這種大量的閱讀對你的健康是有害的(眾笑),對你的創造性思維是有害的。為什麼?這些文獻把你的腦筋框住了,腦子裡一大堆資訊,你不知道怎麼分析這些資訊,不知道它們的重要性,哪些資訊可靠?哪些不可靠?你都沒有判斷力。你全盤接受,把整個思路搞亂了。
大家都在說創新(creativity or innovation),整個科技界都在說創新。今天就談談我對創新的認識,根據我自己的經驗來分析一下怎樣的工作是創新性工作。
如何做創新工作
科研工作怎樣能有創新性?創造力是從何而來的?創造力能否學習? 這些都是難題,我不能聲稱說我有答案。在三十五年科研生涯中,我不斷努力去做創新的工作,我只能談談我自己的經驗和感想。
廣鋪觸角(broad scientific exposure):
首先要學習把你的觸角鋪得廣。我剛才說許多創新工作是把表面上不相關的現象聯絡在一起,別人沒有想到這樣的聯絡,你想到了,這就是令人驚訝、引人矚目的創新。很多創新工作的源泉是“聯絡”。所以要有廣泛接觸、你的觸角鋪得廣是做出創新工作的一個有益的條件。
就拿聽學術報告來說,如果你認為不是與你有關的工作,就沒有興趣去聽,那你就錯了。事實上你需要常常聽那些與你的工作好像無關的報告。聽完這些報告你可能會突然有些想法、有些靈感,可以把別的領域的東西引用到你自己的領域來,做出創新工作。去聽與你無關的報告可能比聽與你工作直接相關的報告更重要。參加會議也是這樣,有時參加與你工作無關的會議比參加與你工作直接有關的會議更有收穫。
今天香港科技大學葉玉如教授也在這裡,大概15年前,我在巴黎參加了一個與我沒有直接關係的會,我以前不認識的葉教授也在那個會議上,我們談到她做的神經營養因子受體的工作,談的過程中我們想到既然神經營養因子對神經生長與神經元存活有這麼大影響,也許對神經突觸功能也有影響,所以決定合作試試研究神經營養因子對神經突觸功能的影響。我們回去後就馬上動手做,完成後,1993年出了一篇文章,開創了突觸可塑性研究裡的一個小領域。所以把觸角放遠對做出創新性工作是非常有益的。
探索歷史(Learn the history):
學習與你研究工作相關的歷史對做出創新性工作也是非常有益的。我剛剛說創新性工作都是有連續性的,都是建立在前人工作之上的。我在上課時常常要求同學們,讀文獻不要只看文獻描述的工作(What was done?)。還有四個“W” - 你也應知道,是誰做的(Who did it?) 、什麼時候做的(When?)、在哪裡做的 (Where?)、為什麼會做這工作(Why?)。知道創新工作的來龍去脈,將幫助你在你這個特定時間、特定情況下做出與以前那些工作一樣具有創新性的工作。
所有的科學論文從表面上看都是非常合乎邏輯的。陳述的通用順序(“科學八股文”)都是像這樣的:前人發現這個、發現那個,因而我們提出這個假說,做這樣工作,得到這樣結果。其實很多工作不是這樣來的,而且常常是倒置的。人們偶然碰到一個現象,然後想到底怎麼會是這樣的?最後決定可以這麼解釋,可以和前人發現的這個、那個現象有關,才提出這個假說。
科學八股文現在已成為科研寫作的標準模式,沒有真實反映科研工作的整個過程,需要你花很多力氣才能找出來龍去脈。一些二十世紀初期的科學論文不是這樣的。作者會誠實地告訴你他為什麼做這個工作,原先可能希望得到其他結果,但是沒有發現他想要的結果,可是在偶然之中得到了現在的發現,整個來龍去脈都跟你講清楚了。為了簡化或修飾,現在的論文都把真實的來龍去脈修改了。
想了解重要的創新工作的來龍去脈,你就要讀科學史、讀科學家傳記、要讀科學家寫的東西。二十世紀生物界最重要的就是分子生物學革命,這是怎樣發生的?是誰做的?他們為什麼能做出革命性工作?我一直建議每位同學、老師都要讀“The Eighth Day of Creation”這本書,是Horace Judson花了十多年功夫、訪問了上百個科學家、從訪問錄音帶整理出來的歷史。從四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中期這二十年期間所有重要的分子生物學工作的歷史都記錄下來。它告訴我們分子生物學革命是怎樣產生的。
瞭解這些歷史遠遠比上一門分子生物學課重要、比讀一百篇最新的分子生物學論文重要。我在閱覽室放了三本“The Eighth Day of Creation”,我想問問有幾位同學看過?看幾頁都算,請舉手…… 好像還是少數人讀了這本書。 三本書在閱覽室,有空就可以去讀,讀多少是多少。在我們的閱覽室還有許多類似這樣的書,我希望大學都能抽出間隙時間,暫時拋開實驗工作,花點時間到閱覽室去讀那些書。
挑選性閱讀(Selective Reading):
談到讀書,我想講下面與創新性直接有關的,就是挑選性的閱讀。你所在領域的文章不要出一篇讀一篇,一下從電腦裡下載一百篇,把你的領域所有文獻全部下載,整天坐在那裡讀。對初學者來說,這種大量的閱讀對你的健康是有害的(眾笑),對你的創造性思維是有害的。為什麼?這些文獻把你的腦筋框住了,腦子裡一大堆資訊,你不知道怎麼分析這些資訊,不知道它們的重要性,哪些資訊可靠?哪些不可靠?你都沒有判斷力。你全盤接受,把整個思路搞亂了。即使你已進入這個領域已經有段時間了,也不需要讀你所在領域發表的每一篇文章。
那你需要讀什麼?你所在的研究領域的重要綜述你都要讀,很多重要綜述文章是由你所在領域的領袖人物寫的,他們知道領域的研究現狀、什麼是重要的研究工作、什麼問題已有定論、已經解決了、什麼是現在尚未解決的問題,這些綜述一個個跟你講清楚。從那些綜述中你可以發現一些重要的原始文獻(包括以前的和現在最新的文獻)需要你去鑽研。
認真讀完這些,你就可以做你的研究工作了。只要是你所在領域的公認的尚未定論的問題,你就去做。現有的文獻中有太多不完整、不準確、甚至是錯誤的工作。你實在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去鑽研那些文獻中的每個細節。沒有定論的問題,你就去做,去發現新的現象,去提出你的假說,設計實驗去驗證。等你的工作有結果時,你再去讀那些與你的研究工作有關的文獻,這時你已有經驗,你的閱讀也有了針對性。
你去找那些與你的工作有關的文獻,看人家是怎麼做出來的?為什麼你的工作與人家不一樣?不要擔心你現在做的工作可能與已完成的工作有重疊,任何一個實驗存在著許多變數,與以前別人做的實驗完全重疊的機率是非常小的。在你已得到了實驗結果後,這時你可以通讀與你工作相關的文獻。因為現在你能有目的、而且有經驗去與別人比較你的工作結果。如果你的結果與別人不同,那你現在就可以去發現為什麼不同。這就是有挑選性的閱讀,特別是剛開始入門的研究人員,我認為這樣的閱讀方法更適當。
剛才我說只要是你所在領域公認沒有定論的問題,你就去做,你的工作就可能有創新性的貢獻。但是,已有定論的問題有時也可以去做。這就牽涉到閱讀的另一面,就是與我先前講到的探索歷史有關。我建議你有挑選性地去探索已有定論的,大家公認的概念(或假說)的歷史,閱讀一些得到這些概念的 經典文獻。你很可能會發現這些概念的實驗基礎不都是牢不可破的,有些實驗所依賴的技術現在看來可能是有問題的。我認為這種情況是你做出重要貢獻的一個好機會。
你現在可以設計一個新的實驗,用以前沒有的新技術重新驗證大家已接受的概念,你可能會做出重要的貢獻。以下兩種情況可能會發生:
第一,你的新實驗對那些已有概念提供了新的證據,你用新的技術進一步鞏固了目前已有的科學概念,這也是創新性的貢獻。
第二,如果你的運氣好,你可能會發現反駁那些已有概念的證據。
遇到這種情況,你可是中大獎了!你將透過否定或修正目前已有定論的概念或假說對科學做出重要貢獻。總而言之,重新研究以前“已有定論” 的問題與探索新的尚未解決的問題,一樣是推動科學進展的創新工作,因為科學的進展就是對我們理解自然現象的已有概念或假說的修正。所以,選擇性地閱讀你所在領域的重要概念或假說的經典文獻,你可能會發現做出重要的創新工作的機遇。
敢於冒險(taking risk):
創新工作常常需要冒險。很多新的工作可能引導重要結果,但也很可能會失敗,人家不敢去做,你敢做嗎?就像其他任何領域的人一樣,科學家們有各種各樣不同的性格。一些人不願去冒險嘗試新的工作,他們寧願延伸以前的工作做出他們的貢獻。然而,許多真正重要的創新工作是需要大步向前邁進,冒險走人家沒有走過的路,用人家沒有用過的方法。對於初學者來說,在尚未學會怎樣一步一步踏實地進行科研之前,冒險顯然是不合適的。但對於已經成長了的科學家,在自己所在的研究領域已有多年的經驗,敢於冒險是做出重要創新性工作的必要步驟。我常喜歡用胡適的一句話,就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大膽假設需要冒險,而小心求證就是確保你的冒險能得到真實的結果。在去年的年會上,我已經講了許多關於怎樣形成好的假說,怎樣嚴謹求證你的假說的個人體會。
初入門的學生怎樣學習敢於冒險創新的精神呢?讓我們從每天收集到的實驗資料做起。我有這樣一個建議:對於你獲得的所有實驗資料,不管它們是否新穎,你應該大膽嘗試去用以前沒有用過的新方法去分析、去作圖。用新的方法,你可能會得到新的資訊,甚至會引匯出創新性的發現。我常常聽我們的同學說:以前文章就是這麼分析和作圖的,人家也發在很好的雜誌上,我這樣做不是就可以了嗎?我說你要大膽,不要人家怎樣做就照著做,那就不是進步。如果你能想出一個好的辦法分析你的資料或作圖,這已經是創新了。甚至你會遇到更好的境況-你從以前的文獻中找不到可以教會你處理資料的方法。你不知道怎麼分析,怎麼作圖,沒有範例可以參照。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我更要恭喜你,因為這是原創性工作的明顯跡象,你可能已經做出了具有原創性的工作。當你所創造的分析作圖方法發表後,可能成為別人以後參照的範例。
正面對待批評(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critiques):
學習具有創造力,你必須學會用積極的態度正面對待學術批評。我不是說你永遠全盤接受別人的批評,不假思索、不辯駁就“寫檢討”。我是說你應該嚴肅地思考別人的批評,把它當作對你工作的挑戰,經過理性思考後把它反應到你的工作中去,而不是立即採取感性的反彈反應。這點我覺到神經所很多同學非常欠缺,對我們的論文指導小組老師給的意見,同學常常有反駁的說法,許多反駁不是基於認真分析老師的意見的基礎之上做出的反應。很大程度上是保自己的面子。有些同學總是認為自己很聰明,所有問題都想到了,不願認真考慮別人的意見。
除非你真的是像愛因斯坦或莫扎特那樣的天才(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創造力從何而來),你需要透過其他的科學家對你的工作的批評來幫助自己、提高自己的創造力。創造力常常是在一群賦有創造性思維的科學家的批評中產生,當你不斷地面對各種科學性挑戰,並願意接受和解決這些挑戰,你的思維就會變得越來越賦有創造性、越加尖銳、老練。正面地對待批評的態度對一個科學家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越能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認真思考批評意見的積極面,你越能提高自己。神經所的組長們的科研水平在過去的幾年中為什麼不斷地提高?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於為了把我們的論文發表在高水平的雜誌上,我們必須不斷地認真思考並積極反應許多高水平雜誌審稿者(包括許多具有創造性思維的科學家)對我們工作的批評。我們就是透過高水平的審稿者對我們工作的嚴厲的(有時是非常痛苦的)批評來提升我們的科研創造力。
向有創造性思維的科學家學習(Learn from creative minds):
就像我上面所說,創造力往往起源於與具有創造性思維的科學家們的交流。這就引出我今天要講的最後一點,那就是要向有創造性思維的科學家們學習。20世紀前五十年,Cavendish實驗室可能是全世界創新科學工作最集中的地方,那個地方到底有什麼特別?就是有一群具有創造性思維科學家。進去的人接受薰陶後,一個個變成具有創造力的科學家。我們不知道創造力怎麼來的,但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一個聚集了許多賦有創造力的科學家的地方是培養創造力最好的地方。我們神經所沒有十幾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整天繞著你轉。所以退而求其次,你自己去找機會,你要積極地與到神經所訪問的許多科學家交流,積極地參加神經所所有的講座和研討會。甚至更有效的,你可以上網或到我們的閱覽室去查詢這些具有創造性思維的人寫得東西。每個大科學家都有傳記或自己寫的自傳,你認真看看他是怎樣做出好的工作來的,你看多了,慢慢就會改變你的思路,使你變得更賦有創造力。簡單地說,我確信認真研讀賦有創造力的科學家的作品是培養創造力的一個有效的途徑。
如果沒有創新性思維,就沒有辦法談科研問題。經過幾年的科研工作,自己在這方面有了積累一些切身體會和感想。
一、創新性思維的源泉
(1)交叉學科的學習過程
我身邊有個點子特多、特好的人,連續中了5個NFSC面上專案和一個重點專案。他的學習經歷是:師範學院本科,農業大學碩士,醫學博士,後來還在生物物理方面與某綜合大學做了些合作研究。這個交叉學科的背景知識,正是他思維開闊的重要基礎吧。
他的思維是發散型的多向思維。他在考慮醫學問題時,可以將物理或化學中很基礎的問題與之巧妙聯絡起來。剛開始接觸時你會覺得這思維很怪異、很不可理解,但聽他分析講解之後你就有恍然大悟的感覺,最後就是拿到NSFC資助了。在他身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也成了我們學習的榜樣。
其實說怪也不怪,國外很多人可能都有類似經歷吧。其他專業的我不太清楚,僅知道搞醫學生物學的那些科學家,他們的基礎學科的知識非常紮實,以至於同樣得出了一個結果,在他們的討論裡面,總會科學的預見這個結果的可能意義,而我們就不一定做得到!這也是他們高明之處,也是學科交叉的力量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個名符其實的雙學士學位,有時可能要比一個直線發展、並在同一個學校獲得的碩士學位要更容易產生創新思維。
因此,交叉學科學習對拓展思維非常有益。
(2)不同專業的人員交流過程
我們都有同感,在不同專業不同層次人員交流中,會突然開啟你多年的謎團。因此,科研工作者加強交流是很重要的。有時候參加一次學術會議,什麼都沒有聽進去,但卻使你有了一個“想法”(idea),那就已經很有收穫了!說白了,這個idea的產生,其實就是在別人報告的刺激下,自己所謂靈感的爆發。對於大多數人來講,要重新學習一個專業可能很難,因此,跟不同專業人員的交流可能是獲得創新思維更有效的一種方式方法。
這個問題還可以說大點。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海扶超聲聚焦刀的產生過程就是這樣的。王教授的專業是婦產科,他在與工科學者的交流過程中提出如果將超聲聚焦,是否可以用於腫瘤治療?這樣,一個原始的創新就出來了。我們可以想象:產生超聲、以及超聲聚焦的裝置,都是工科學者的拿手好戲;生物醫學專業工作者看來很複雜甚至不能解決的問題,在他們看來,有可能就是小菜一碟!這就是現在很多研究小組的人員構成發生變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小組中既有醫學生物學的、也有工科的、計算機、數學、物理、化學、化工的,這樣的團隊是很有戰鬥力的團隊。
(3)剛剛接觸新的領域時
跟日常生活中剛剛進入一個新環境時對周圍一切都特別警惕和關注一樣,搞科研也是如此。你多年的知識結構和專業背景,都可能在這一刻與新領域內的任何東西的任何細節發生碰撞,產生火化。過了這段時間,火化可能就越來越少了,而且思維定勢也逐漸形成。因此,要十分珍惜這段時間和這種機會!
記得我從臨床醫學專業(臨床醫生)考碩士研究生,結果被調配到了一個基礎研究所。接觸的是一個相當陌生的領域,是一個搞研究的領域,這和臨床醫生有很大差別。就是在剛剛進入研究室的那段時間,我的新思維新點子很多,雖然有很多都是被後來的工作證實為可笑的想法,但就是從中產生了一些有用的想法,老闆對此也很高興。再往後,新點子就很少了;到最後,我的思維幾乎就跟他們一樣,沒有什麼創新的地方了。
就是這個過程,讓我真正認識到,我的博士學位一定不能在獲得碩士學位的同一個單位攻讀!應該吸取其他新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模式。
(4)特別要注意你身邊點子花樣本身多的人
搞科研要分人的,不是任何人都適合的。就醫學來講,有人特擅長搞臨床,有人特別能搞創新發明。還有人就是創新思維很發達,想法多、奇、怪、新,這種人可能會有較好的創新思維。跟這種人交流,你也會受益匪淺!
(5)注意實驗過程中出現的“意外”
國內的科研課題,許多都是在開題論證的時候就已經“知道”結果了,這其實是一種很不好的傾向。在這種情況下,實驗結果有時候剛剛和我們預想的結果相反,或出現我們根本就沒有預料到的新情況,然而,這很可能才是問題的真實結果。因此,此時千萬不要簡單的以為這是實驗“出了錯”,或者是“意外”,而應該想到這有可能就是新發現的開始!是創新性發現的苗頭!!在這種指導思想下,應該重複實驗,確認所謂的“意外”究竟是事物的本來面目還是一些干擾和假相,一旦經實驗確信正確,那就可能是很好的一個出發點。
二、創新性思維的天敵
(1)從眾心理和思維定勢
科研思維也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就是同一個單位的人容易搞相同或相似的解決方案,並形成一種定勢,限制你的創新性思維。比如在申請NSFC過程中就可看出,有一個人搞凋亡中標了,大家都來搞凋亡;有一個人搞RNAi中標了,大家都來RNAi。結果是盲目跟蹤,毫無創新可言。在此,姑且將這種怪現象說成是“從眾心理和思維定勢”。
在從眾心理影響下,定勢一旦形成,就不容易跳出來。我原來所在的研究所,就有一個類似的情況,見什麼熱就搞什麼,沒有從一而終的精神,打一槍換個地方。
要真正潛心搞科研,一開始就應該努力避免跟跳入了身邊同事的一個模子裡面去了!!避免一葉障目。當然,看文獻不全面、不權威,也是限制思維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看文獻應該看一定檔次的,具有不同傾向的觀點,不能選擇文獻來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拓展思維、發現真諦!!
(2)先入為主
在社會交往中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以貌取人。 我們在科研中往往也會犯這種錯誤。在對現象瞭解還不全面的情況下,就認為已經瞭解了本質的東西,結果鬧笑話。我們有些專家,正因為他是專家,他對自己的觀點就深信不疑,於是對別人的研究結果先入為主的進行了一次並不真正客觀的評估;非常可惜的是,有些專家在過高估計自己的觀點的正確性的同時,忽視了對立的意見或觀點。結果必然限制創新性思維的發展,併產生錯誤導向。
比如,生物醫學專業的人可能都知道,膿毒症的發病機制至今還沒有搞清楚。但在我們的媒體上居然會看到“我國在膿毒症治療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之類的報道。相關專家在這些報道中還能泰然處之,顯然他們的觀點是有侷限性的,並沒有反應這個領域的真實現狀,並不是真正取得突破進展了!!而是變了個花樣再一次重複了國外相關研究的結果而已。相反,剛入門的學生看文獻就沒有個人嗜好和觀點選擇傾向,所以更客觀些。或許,這些學生也許才真正知道那個領域內真正發生了什麼、還有什麼不同意見、那些是已經發生過的、那些是還沒有發生的,等等。然而學生的那種並非先入為主的相對客觀些的觀點即使提出來,有人相信嗎?
創新的成功始於選題的成功
創新的成功始於選題的成功,但選題平庸、創新不足和重複性選題是當前科研選題中的突出問題。醫學由於其學科的特殊性,科研選題不同於一般的科研選題。我們在實際科研管理工作中,發現許多科技人員選題問題依然比較突出,特別是在創新的把握上,如何引導顯得尤其重要。
一、 關於科學研究的本質特徵
科學研究是人類探索未知、創造、發展和應用知識的認識活動過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用“R&D”(即“研究與發展”)來表示科學研究的概念。
馬克思認為:科學研究是精神的生產。美國科學家羅斯坦認為:科學研究是擴大或修改知識為目的的批判性的透徹的探索工作。
日本內野晃認為:科學研究就是追求真理探索學問的行為。美國資源委員會則定義為:科學研究是科學領域中的探索和應用,包括對已經產生知識的整理統計圖表及其資料的收集編輯和分析研究工作。
我國國家教育部定義是:“科學研究是指為了增進知識包括關於人類文化和社會的知識以及利用這些知識去發明新的技術而進行的系統的創造性工作。”這些概念或定義的內涵和外延都非常豐富,都有合理性,但概括起來不外乎是創造知識和整理知識。
如果要給醫學科研下一個定義的話,可以概括為,醫學科學研究是探索人體生命本質和疾病相互轉化的規律,尋求防病治病和恢復健康的方法的認識活動過程。因此,科學研究的本質特徵是創造性與非重複性,並同時具有探索性、繼承性和複雜性的特徵,其表現形式為“資訊”——知識產品。但創造性與非重複性是科學研究的最本質特徵,這也是科研選題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
二、科研選題重要性的再認識
科學研究的程式主要包括科研選題、課題設計、實驗觀察或調查、實驗結果及資料的加工整理、總結分析並提出研究結論,撰寫研究報告或申請專利與推廣應用等。簡而言之,就是提出問題,驗證假說,得出結論,或者說就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幾個環節中,選題是科研過程的戰略性步驟和起點,是科學研究的首要環節。
科研選題是根據選題的原則並遵循選題的程式,確定研究的具體科學技術問題的過程。愛因斯坦與他的學生費爾得合著的《物理學的進化》一書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以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科學學家貝爾納也曾指出:“課題的形成和選擇,無論是作為外部的經濟技術要求,抑或作為科學本身的要求,都是科研工作最複雜的一個階段。一般說來,提出課題比解決課題更困難。”
這裡他們都特別強調,“提出問題”和“選擇問題”的重要性,可見“正確地提出問題等於解決了問題的一半”的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科研選題是科學研究過程中具有戰略意義的首要問題和關鍵環節,是貫穿於全部科研工作的主題思想,是指導科學研究各項工作設計安排的主線。選題恰當與否,其意義在於科研選題關係到整個科研工作的成敗與成果水平的高低,關係到國家目標能否得到體現,關係到科技人員的成長與成才,關係到科研管理活動的效能,包括人力、物力、財務的節約與浪費等。
對選題而言,科研選題是對某一科學問題在理論上和實驗技術方面的概括。它集中反映了選題者基本理論與專業知識的豐富程度,實驗技術與方法的熟練程度,科學思辯能力的強弱程度,知識結構的合理程度與知識面的廣度。因此,它體現了選題者的科學天才、智慧、經驗和技巧。正如Oliver(1991)所說:“和其他事業一樣,科學中的成就往往屬於最懂得戰略、戰術的科學家,而不一定屬於最有天才、最有技巧、最有知識或著作最豐富的科學家。”
作者認為,一個創新性強,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重大而可行的課題,可以概括我三句話,即目標要高,思路要新,方案可行。目標要高:“基礎研究世界第一,應用研究效益第一。”堅決不重複前人已做過並得到肯定的工作,一般不重複近期文獻報道的工作,必須做前人沒有做過的工作。思路要新:要善於在錯綜複雜的矛盾或疾病現象中尋找新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科研思路獨闢蹊徑,耳目一新。方案可行:技術路線新穎、簡潔;方法先進,或者說與科研目標相“匹配”;觀察指標能充分說明研究結果及推論,即用最簡潔的路線、最簡單的方法、最少的指標完成研究課題,實現研究目標。
三、創新原則的把握及其相關問題
創新性是科學研究的靈魂。它體現科學研究的真正價值。一個課題如果沒有創新,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也不能算作是真正意義的科學研究,只能是“學習”或重複前人的工作。
創新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原始創新,原始創新的核心在於所在研究領域中基本概念上的建立或突破、新方法的建立或在新的領域內的拓展。基礎研究的工作主要屬於原始創新。如諾貝爾獎80%以上都屬於原始創新。
第二類是次級創新。次級創新主要表現在對現有概念、理論、方法等的補充和改良。應用基礎研究和大部分應用研究多屬於次級創新。主席在1995年全國科技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如果自主創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術引進,就永遠難以擺脫技術落後的局面。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在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科學研究就是要求新、求異、求真,要有獨到的見解。因此,創新是民族自立之本,是科學研究的第一要義、核心和標誌。實際中如何把握創新是一個突出的難點。要真正做到創新,應解決好以下的幾個認識上的問題:
1. 處理好國家目標與創新的關係
所謂“國家目標”就是在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科技工作必須圍繞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關鍵性科技問題進行佈置和規劃。概括地講,國家目標就是發展經濟,提高國家的整體科技水平,增強綜合國力。具體體現在國家的科技發展規劃、計劃或專案招標指南中,如973規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招標指南等。
選題要把注重在學科領域內創新和體現國家經濟、社會與科技發展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因為選題的準確與否,體現了對科學發展趨勢的瞭解與預測,體現了對市場需求的預測,體現了對國家經濟、社會與科技發展目標的理解程度。只有把兩者結合起來,才能真正說是選準了課題,瞄準了目標,同時又有創新。
2. 處理好前沿與自身特色的關係
科學研究的前沿是指已知與未知的介面。分為熱前沿和冷前沿。熱前沿即當前有多數人圍繞某一問題進行研究。常常是在某一學科或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或者出現了新的技術手段有利於進一步深入研究時形成的。如從基因水平揭示疾病的發生機制,探求新的防治方法及基本病理過程,是國際也是我國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熱前沿。冷前沿當前很少有人研究,但卻是蘊藏著重大意義的問題,常常是由於人們難於著手或未予以重視的問題。
而特色是科學家們長期圍繞一個主題的系列研究並透過積累,形成的傳統性研究方向與專長。前沿要探索,特色不能丟。已經形成的傳統特色研究方向可從前沿借用新的理論、手段和方法來解決當前課題面臨的問題,進一步形成自己的優勢和特色避免一窩蜂上前沿。而對於還沒有形成自己特色的年輕科技工作者,在把握學科發展趨勢的同時,從學科發展的前沿去選題,走前沿和尖端要快,從而儘快把研究工作推向前沿。
3. 處理好現有基礎與創新的關係
現有工作的積累是創新的前提和基礎,單從書本、文獻上找熱門課題,趕時髦是做不出開拓性工作的。選題要站在世界科技發展的潮流之中,要有專業的敏感性。有人認為,最好的選題不是現在的熱點,而是在兩三年後凸現出來的東西,這樣的人才才有可能領導一個方面的開拓性工作。
4.在學科的融合、交叉和綜合中體現創新
充分注意學科交叉和跨學科研究選題。學科交叉根據其交叉程度的不同,大體有三種形式。
一是方法上的交叉,即借用其它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來解決本學科的問題,得出單一學科無法得到的指標、資料和結論;
二是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研究人員互相結合,針對同一問題,從不同側面去探求問題的本質和規律,這需要不同專業的研究人員進行廣泛合作,共同對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加以綜合分析,以求獲得整體性、綜合性的結論;
三是學術思想上的交叉、互融,用單一學科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手段不能取得理論性突破,需要其它學科新理論的參與,共同設計研究方案的解決途徑,達到學術理論之間的碰撞、互補和銜接,這也是最深層次和最應鼓勵與支援的一種學科交叉。
應提倡從多學科的融合中提出新問題,選出新方向,應改變那種只在本學科範圍內選題的習慣。但在實際工作中,很多所謂交叉專案,往往只是一些方法上的交叉應用,真正從學術思路上交叉的專案少。嚴格意義上的交叉,必須從學術思想、預期目標、技術方法等方面實現結合,離開任何一個學科都不能完成既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