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喜歡中科大的朋友,或許都知道,這些年,中科大在科研上,不斷髮力,新技術,新突破,層出不窮!

遠的不說,就說今年剛剛開年這一個月以來,不斷傳出中科大在科學技術上取得新突破的訊息!

比如:3月初,中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資訊基礎理論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在國際著名物理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和《Physical Review A》上聯合發表;

比如:3月上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竇賢康、徐飛虎等在國際上,實驗實現了1.43公里的遠距離非視域成像,首次將成像距離從米級提高到公里級,為非視域成像技術的開拓及在實際場景中的應用開闢了新道路。

再比如:3月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ICQD)的趙瑾教授研究團隊,在第一性原理激子動力學方法發展方向,取得了重要進展。

或許,你會覺得以上科學進展,遙不可及,貌似與我們現實生活關聯性不大。

那麼,下面將要給你講述的這個新突破,就與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了!

話說近日,位於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隊,與中國地震局合作,推出世界首個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可1秒內精確估算地震震源機制引數,還可以幫助預測海嘯、強餘震的可能分佈等。

據悉,該校張捷教授課題組,在監測地震、應用人工智慧實時估算地震震源破裂機制引數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採用人工智慧方法可在1秒內算出震源機制引數

那麼,這項技術,究竟有何具體的應用價值呢?

其實,用處很大!

我們知道,目前,世界各地地震監測臺網,在地震速報資訊裡,只有發震時刻、震級、地點和深度,不包括震源機制引數,地震發生3到10分鐘後,才報出震源機制引數。

而利用中科大的這項技術,採用人工智慧方法,可在1秒內算出震源機制引數,算是地震監測技術上的新突破了!

據悉,按照過去的統計,地震發生後,如果能提前3秒接收預警資訊,傷亡程度就會減少14%!

期待,期待中科大在應用技術上,能夠取得更多更大的突破!

加油,中國,加油,中科大!

#師者說#

18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原子內大部分空間都是空的嗎?有沒有絕對實心的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