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可能讓大家理解疫苗的作用機制,儘可能公佈疫苗接種的相關資料,讓大家明白疫苗帶來的獲益遠高於風險,是增強對免疫接種信心的重點。
撰文 | 阿拉蕾(同濟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碩士)
2021年2月25日,又有2款國產新冠疫苗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分別是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的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載體)和國藥中生武漢公司的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Vero細胞)。截至目前,我國已經官宣了4款新冠疫苗。同日,復星醫藥和BioNTech公司的mRNA新冠疫苗(注:即輝瑞/BioNTech的mRNA疫苗,復星醫藥獲得該疫苗在中國的授權)也獲得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衛生局特別許可進口批准。隨著多款新冠疫苗相繼獲批,人類在抗擊新冠疫情方面將迎來新的局面。
接種疫苗為何會出現不良反應?
那還要先從免疫的種類說起
免疫的種類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非特異性免疫
又稱天然免疫或先天免疫,它是機體生來就有的天然防禦機制,不是某一個體所特有的,也不是專門針對某一個抗原性“異物”發揮作用。這種型別的免疫“不長記性”,如果再次接觸同一抗原,會出現相似的反應。我們稱為“缺乏免疫記憶”。
非特異性免疫系統包括:1、面板、黏膜等免疫屏障;2、溶菌酶、急性期蛋白、補體、細胞因子等免疫分子;3、吞噬細胞、單核細胞等免疫細胞。
二、特異性免疫
所謂“特異性”,就是“專門針對”的意思。淋巴細胞能夠特異性地識別抗原性“異物”,然後其自身活化、增生和分化,分泌特異性抗體,清除“異物”以及受損的細胞。
這是一種後天獲得的免疫,分為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前者由T淋巴細胞介導;後者由抗體介導。抗體是B淋巴細胞合成和分泌的免疫效應分子。
接種疫苗後的免疫反應,就是讓人體產生對某種特殊病原微生物的特異性抵抗力,並有免疫記憶。也就是說,人體能“記住”自己得過的病,再次接觸同一抗原後,能引起快速、強烈的免疫反應,從而發揮保護效力。
接種疫苗後的不良反應
也從免疫的兩種型別來說
一、非特異性免疫損害
在接種疫苗後,有些人注射的地方會紅腫,淋巴結會腫大、疼痛、有硬結;還有的人會發熱、頭痛、頭暈、乏力、全身不適。這些區域性的或全身性的炎症反應,都屬於接種疫苗後的非特異性免疫損害。
這是因為,傳統的疫苗大多數是對病原微生物或其糖分子、蛋白質分子亞單位進行滅活、減毒、提純等方法制成的,所以這些疫苗本身就包含一些固有的生物學特性,比如有毒性、含有菌體蛋白以及代謝產物,這樣就可能引發非特異性免疫反應。
此外,在疫苗產品中,除了病原微生物或其亞單位成分,還會包含穩定劑、防腐劑、吸附劑等。對於人體來說,這些都是“外來異物”,都有可能引起非特異性免疫反應。
二、特異性免疫損害
既然有非特異性的,自然也有特異性的免疫損害。它的學名叫超敏反應,也稱變態反應、過敏反應。
正常情況下,人體的特異性免疫系統在接觸“外來異物”後,可以清除“外來異物”,同時也能保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超敏反應,顧名思義,就是對外來異物的反應過度,結果引發生理功能紊亂或組織細胞損傷。超敏反應,通常是人體對抗原初次應答後,再次接觸相同抗原後所引起的反應。
超敏反應的具體發病機制較為複雜,臨床表現各異。簡單來說,從疫苗接種後幾秒鐘、幾小時、幾天、甚至幾周,都可能會發生超敏反應,可以表現為皮疹、過敏性鼻炎、蕁麻疹、瘙癢等,嚴重時可出現喉頭水腫、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第一個問題來了,超敏反應是“再次接觸相同抗原後”才會引起的反應,為何有些人第一次接種疫苗後就會發生超敏反應呢?
的確,如果一個人沒有接觸過某一種病原體,那基本上不會對該病原體發生超敏反應。因此,除了極少的特殊情況外,第一次接種疫苗後出現的超敏反應,一般和疫苗中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亞單位成分無關,而是由疫苗產品中的其他成分所導致的。上文中也已經提到,疫苗產品中還會包含穩定劑、吸附劑、防腐劑等,那主要都包含哪些成分呢?
培養基:部分疫苗是以雞蛋或雞胚為培養基製備的,因此對雞蛋過敏的人群接種後會出現超敏反應。明膠:明膠是許多疫苗的增容劑和熱穩定劑,由動物膠原水解得到,來源於牛、豬等動物的皮、骨、腱等。硫柳汞:硫柳汞是一種含乙基汞的有機化合物,自20世紀30年代起被廣泛用作疫苗的防腐劑。抗生素:部分疫苗含有微量的抗生素,例如新黴素、鏈黴素、多粘菌素等。乳膠:主要存在於疫苗產品的容器或注射器中,乳膠含有植物蛋白和肽類雜質,可導致超敏反應。佐劑:佐劑是指能與抗原結合,促進抗原作用的非特異性免疫增強劑,常用的有鋁鹽、皂苷(QS-21)、胞壁酸二肽/三肽、單磷酸脂質A、細胞因子等。疫苗產品中使用的佐劑不一定是單種成分,也可以是多種成分復配後獲得。(詳細瞭解可閱讀《疫苗中的奇妙成分》)除了以上談及的傳統疫苗,今年還有兩種新的疫苗:mRNA疫苗和腺病毒載體疫苗。
從理論上來說,mRNA本身不會引起特異性免疫。那麼,除了mRNA以外,疫苗中還有哪些成分呢?根據輝瑞和BioNTech向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提交的資訊,我們得知,這款mRNA疫苗中還包括脂質奈米顆粒(LNP)(注:將mRNA運送到人體內的載體物質)以及一些化學物質,包括氯化鉀、磷酸二氫鉀、氯化鈉、磷酸氫二鈉二水合物和蔗糖,並且不含有雞蛋成分、防腐劑、乳膠等。[1]
Pfizer-BioNTech與Moderna疫苗的成分比較[2](作者漢化)
腺病毒載體疫苗的情況則較為複雜。腺病毒是一種無包膜的雙鏈DNA病毒,可以感染呼吸道、眼部、胃腸道,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感染後,多數可以自我恢復。全球範圍內,已經有相當比例的人群體記憶體在腺病毒抗體,就是說已經具有預先存在的免疫力。“預存免疫”是否會影響疫苗的效果,也是領域內所關注的問題。
不過,腺病毒載體本質上還是“外來異物”,是能夠刺激人體產生非特異性/特異性免疫反應的。2021年2月27日,美國FDA批准了強生公司的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根據FDA公佈的資訊,除了載體以外,包括一水檸檬酸、檸檬酸鈉二水合物、乙醇、2-羥丙基-β-環糊精(HBCD)、聚山梨酯-80、氯化鈉,同樣不含有雞蛋成分、防腐劑和乳膠[3]。2021年3月11日,強生公司的腺病毒疫苗在歐盟也獲得批准。康希諾腺病毒新冠疫苗的其餘成分資訊較少。
第二個問題也來了,部分疫苗需要接種多次(注:包括科興新冠滅活疫苗和復星新冠mRNA疫苗),如果接種第一針時,沒有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那第二針會有不良反應嗎?
答案是:也有可能!
不論是疫苗的病原微生物或其組分本身,還是疫苗中的其他成分,都可能成為致敏原。阿瑟氏(Arthus)反應,就是多次重複接種疫苗時可能會出現的一種超敏反應。由於再次注射相同抗原,抗原和抗體結合,形成免疫複合物,中性粒細胞與免疫複合物發生反應,釋放損傷性物質,破壞周圍的組織。如果免疫複合物沉積在面板,會使皮膚髮紅、水腫、甚至壞死。
由此可見,第二次接種後的反應同樣需要關注!
是否會出現不良反應
不良反應的嚴重程度
還與個體因素有關
為什麼接種疫苗後會發生不良反應?原因十分複雜。除了疫苗產品本身以外,還與人體生理因素和健康狀況有一定的關係。
在健康狀況較差的情況下接種疫苗,例如,接種者有重度營養不良、消耗性疾病等,容易發生不良反應。
接種疫苗後進行劇烈運動和重度體力活動後,可能會加重不良反應。
接種疫苗後飲酒、睡眠不足等也可能會加重不良反應。
而存在免疫異常的人群,例如患有免疫缺陷症、HIV感染者、器官或造血幹細胞移植者、使用免疫抑制劑者等等,在接種疫苗前都需要進行更詳細的評估。
看到這裡,會發現可能引起疫苗不良反應的因素還挺多。但事實上,不同的疫苗產品包含的成分不完全相同,而每一種疫苗中所含成分的種類有限,對這些成分會出現過敏的人數有限,因此最終出現不良反應的比例極低。
另一方面,“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疫苗中過敏源的含量一般很低,只有對這些過敏源有很強反應的人,才可能會在接種後出現過敏症狀。
要想充分了解疫苗的不良反應
監測很重要!
相比其他藥品,社會各界對疫苗安全性監測的要求更高。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免疫接種安全性監測》中,對“預防接種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 AEFI)的定義為:預防接種後發生的、被認為由預防接種引起的任何不良反應。
AEFI可能是真正的不良反應,確實是疫苗或免疫接種過程中引起的結果;也可能是偶合症,即,並非是由疫苗或免疫接種過程引起,而僅在事件上與免疫接種有關。
WHO將AEFI分為5類:
1、疫苗反應:由疫苗的某些成分(疫苗本身的活性成分、防腐劑、穩定劑等)引起的事件。
2、實施差錯:疫苗製備、管理或接種過程差錯引起的事件。
3、偶合事件:發生於接種後,但不是由疫苗或實施引起的事件。
4、注射反應:對注射本身焦慮,而非疫苗引起的事件。
5、原因不明的反應:原因無法確定的事件。
AEFI監測是各國衛生部門、疫苗生產企業、銷售企業、疾控機構和接種單位的共同職責,各國都建立了各自的AEFI報告體系。建立和完善AEFI監測系統,儘可能收集疫苗在應用過程中發生的不良事件資訊,可以有效評價上市疫苗的安全性,也可以增強公眾對預防接種的信心。
根據識別和報告AEFI方式的不同,可將AEFI監測分為被動監測和主動監測兩類。被動監測是由醫務人員或公眾報告任何懷疑與疫苗有關的不良事件;主動監測是透過系統地查詢目標人群中的AEFI病例,獲得AEFI的發生情況及發生率。後者多在疫苗臨床研究或專題調查中採用。
在實際工作中,兩種監測方法會綜合運用。例如,我國設有急性弛緩性麻痺監測系統,既有常規病例因症狀就診時的醫務人員被動報告,也有疾控機構人員定期到醫療機構開展的主動調查。
我國於2005年6月1日正式實施《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2010年《全國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監測方案》(以下簡稱《監測方案》)下發後,中國AEFI監測的工作日趨規範。我國《監測方案》對AEFI的分類與WHO有所不同:
1、不良反應:合格的疫苗在實施規範接種後,發生與預防接種目的無關或意外的有害反應,包括一般反應和異常反應。
一般反應:在預防接種後發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對機體只會造成一過性生理功能障礙的反應,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注:主要包括髮熱、乏力、區域性紅腫、疼痛等非特異性免疫損害)異常反應:合格的疫苗,在實施規範接種過程中或者實施規範接種後,造成受種者機體組織器官、功能損害,相關各方均無過錯的藥品不良反應。(注:異常反應以超敏反應最常見)2、疫苗質量事故:由於疫苗質量不合格,接種後造成受種者機體組織器官、功能損害。
3、接種事故:在預防接種實施過程中,違反預防接種工作規範、免疫程式、疫苗使用指導原則、接種方案,造成受種者機體組織器官、功能損害。
4、心因性反應:在預防接種實施過程中或接種後,因受種者心理因素髮生的個體或者群體的反應。
5、偶合症:受種者在接種時正處於某種疾病的潛伏期或前驅期,接種後巧合發病。
從上面的AEFI監測分類,我們可以看出,嚴格意義上,AEFI的分類有許多種。而狹義上的AEFI,主要就是指WHO分類中的“疫苗反應”或者我國《監測方案》中的“不良反應”。
全球範圍內,以美國的疫苗監測體系較為完善。美國疫苗上市後不良事件監測工作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1990年,美國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CDC與FDA聯合建立了疫苗不良事件報告系統VAERS(The Vaccine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VAERS),由兩個部門協作管理。
https://vaers.hhs.gov
VAERS是一個疫苗上市後安全監測的自願報告系統,其接收的報告主要來源於:疫苗生產者、醫療衛生從業人員、國家免疫計劃、疫苗接種者(或其家人/監護人),也有其他資訊來源。報告者可以直接透過官方網站下載VAERS表格報告,也可以撥打電話獲得VAERS表格,或使用表格的影印件,所有資料都被收集到VAERS資料庫中。其中,美國對嚴重不良事件的定義是:①引起死亡,②危及生命,③導致住院或延長住院時間,或④造成永久性喪殘。
我國的AEFI監測工作由國家衛生主管部門和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共同負責。報告實行屬地化管理。醫療機構、接種單位、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疫苗生產企業等責任報告單位和報告人發現AEFI後,及時向所在地的縣(區、市、旗,下同)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報告,縣級CDC將AEFI個案報告卡和調查表資訊透過全國AEFI資訊管理系統進行網路報告,具有報告條件的接種單位可以直接將AEFI個案報告卡資訊錄入全國AEFI資訊管理系統。我國對嚴重AEFI的定義與美國基本相同:是指導致死亡、危及生命、導致永久或顯著的傷殘或器官功能損傷的AEFI。
新冠疫苗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究竟有多少呢?
目前,在我國獲批的新冠疫苗中,以復星醫藥的mRNA新冠疫苗(注:即輝瑞/BioNTech的BNT162b2 mRNA疫苗)的資料較為完善。2020年11月,《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BNT162b2 mRNA疫苗的II/III期臨床試驗結果[4]。
試驗最終納入年齡≥16歲的43,448名受試者,按1:1分為mRNA疫苗組(21,720名)和安慰劑組(21,728名)。區域性和全身反應的評估資料如下:
可見注射疫苗後最常見的區域性不良反應是注射部位疼痛,而全身反應常為疲乏和頭痛(注:這兩者都屬於非特異性免疫反應),年齡較長者的反應發生率均低於年齡較輕者。區域性反應多為輕中度,1~2天好轉。全身反應方面,0.2%的患者接種第一針後出現高熱(38.9℃~40℃),0.8%的患者接種第二針後出現高熱,有2名患者發熱超過40℃。發熱和寒戰多在接種後1~2天內出現,症狀可在短期內緩解。
對所有受試者進行不良事件監測,疫苗接種組中,有27%的受試者報告了不良事件(任何形式),很大部分是接種後短時間的區域性或全身反應。有64名(0.3%)疫苗組受試者報告了淋巴結病;疫苗組出現4例嚴重不良事件(疫苗相關的肩部損傷、右腋窩淋巴結病、陣發性室性心律失常、右下肢感覺異常),2例受試者死亡,研究者調查後表示與接種疫苗無關。
隨著接種mRNA疫苗人數的增加,相關資料也日趨完善,美國CDC還開發了一款APP來幫助疫苗接種後的監測(v-safe)。
2021年1月27日,美國CDC釋出了VAERS最新的新冠疫苗安全性監測資料[5],部分資料如下:
根據VAERS的資料,每百萬次注射mRNA新冠疫苗,約有372次出現不嚴重的過敏事件(0.0372%)。結合上面的區域性和全身反應資料,我們可以看出,多低於臨床試驗的結果。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和“被動監測”這種方式有關。舉例來說,如果接種疫苗後出現輕度、短暫的區域性疼痛或疲乏,經過休息後就能好轉,這時候,部分接種者並不會去報告。因此,不良事件發生率的估計,以臨床試驗或專題調查資料更為準確,它們均是在研究者的密切觀察下進行,是“主動監測”。VAERS也鼓勵醫生和其他疫苗相關人員報告不良事件,以獲得更可靠的資料。
2021年2月16日,Nature網站釋出文章[6],討論了新冠疫苗不良反應的相關問題。對於罕見但嚴重的過敏反應,我們到底瞭解多少?
根據VAERS資料,Moderna mRNA疫苗每百萬劑可出現3次嚴重的過敏事件(0.0003%),輝瑞/BioNTech mRNA疫苗每百萬劑可出現5次嚴重的過敏事件(0.0005%),對於牛津-阿斯利康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在截止目前的300多萬例接種中,已經證實有30例嚴重過敏反應。
近兩日,丹麥報道有接種牛津阿斯利康腺病毒新冠疫苗者出現嚴重血栓事件,多國暫停接種該疫苗,引發各界擔憂。為此,3月11日,歐洲藥品管理局(EMA)表示,目前尚沒有證據表明血栓事件與疫苗接種有關,在接種疫苗人群中發生血栓事件的數量不高於普通人群中的數量。EMA藥物警戒風險評估委員會(PRAC)已經在審查阿斯利康疫苗的血栓不良事件,但是也表示由於疫苗的獲益高於風險,故在血栓事件調查期間,該疫苗仍可以使用。[7]
這些疫苗引起過敏反應的具體原因尚不清楚,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NIAID)已經設計了一項臨床試驗來明確潛在的原因。研究人員懷疑,脂質奈米顆粒(LNP)中含有的聚乙二醇(PEG)可能是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目前沒有直接歸因於新冠疫苗的死亡事件。
嚴重不良事件發生率到底高不高?
那要和既往常用的疫苗比一比!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國內幾種常用疫苗的嚴重不良事件發生率[8]。
中國2016年不同疫苗AEFI分類報告結果(部分)
注:原表格是以每10萬例為單位,為了和其他研究的資料統一,方便閱讀,這裡改為了每百萬例為單位。
根據2016年中國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監測資料分析顯示,AEFI總報告發生率為3.901/百萬例(包括一般反應和異常反應,0.03901%),其中嚴重AEFI發生率為1.6/百萬例(0.00016%)。
再來看一項全球性的研究資料[9]。
2009年~2011年間的25,173,965例疫苗接種,共確認33例嚴重過敏反應(注:該研究中對嚴重過敏反應的定義,是指急性、全身性、多器官系統受累、具有潛在致命性的過敏反應),發生率約為1.31/每百萬接種(0.00013%)。資料如下:
全球幾種常用疫苗的嚴重超敏反應的發生率(部分)
而上文中提到,根據VAERS檢測資料,注射mRNA新冠疫苗的嚴重不良事件發生率為0.0003%~0.0005%,因此,mRNA疫苗的嚴重不良事件發生率高於既往常用疫苗的總體水平。
但是,不同的疫苗,嚴重AEFI的發生率也存在一定差異,mRNA疫苗並沒有超過既往單個疫苗的高值。當然,由於mRNA疫苗的應用時間尚短,它的長期安全性等尚未解答的問題,還需要經歷更長的考驗。
相比mRNA疫苗,重組腺病毒載體疫苗和滅活疫苗的大樣本量、完整公佈的資料較少,這裡就分享兩個正式發表的資料。2020年8月,重組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的II期臨床試驗結果發表在《柳葉刀》[10],共納入508名符合要求的志願者,其中253人接種高劑量疫苗(1×10^11 病毒顆粒),129人接種低劑量疫苗(5×10^10 病毒顆粒),126人接種安慰劑。不良事件評估主要結果如下:
注:未發現嚴重不良事件發生。
科興的新冠滅活疫苗I/II期臨床試驗結果,於2021年2月在《柳葉刀·感染》(Lancet infection)上公佈[11]。試驗納入≥60歲的健康志願者,觀察期為28天,給予患者3種不同的接種劑量,分別為1.5 μg組、3 μg組、6 μg組。安全性結果顯示每組出現任何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分別為:
所有不良事件均為輕中度,注射部位疼痛是最常見的症狀,發生率為9%(39/421名),發熱的發生率為3%(14名/421名),同時未見有疫苗相關的嚴重不良事件發生。
嚴重過敏反應的發生率極低
一般反應似乎也不少
如果出現不良反應,該如何應對?
一、一般反應
1、區域性反應,包括注射部位的疼痛、紅腫等,多在注射疫苗12~24小時出現,紅腫範圍一般不大,僅有少數人紅腫直徑>5 cm,這種情況一般在24~48小時逐步消退。輕度的區域性反應無需處理,紅腫的早期可以區域性冷敷,減少組織充血。
2、全身反應,包括髮熱、疲乏等,一般持續1~2天,少數患者還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症狀,一般接種當天多見,很少有持續2~3天的。發生輕度的全身反應後,加強觀察,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適當休息,多喝開水,注意保暖。症狀較重者,可以根據情況使用退熱劑等藥物,必要時送醫院觀察治療。
二、異常反應(主要就是指過敏反應)
1、症狀較輕者觀察即可,無需用藥。如果出現瘙癢、面板潮紅、蕁麻疹等,醫生會根據情況給予患者口服抗組胺藥H2受體拮抗劑、糖皮質激素等治療;如果出現支氣管痙攣的症狀,例如胸悶、憋氣等,可吸入短效β2受體激動劑,並聯系轉急診中心繼續觀察治療。除了上述的症狀,還可能發生溼疹、水腫、紫癜等,一般無明顯急性不適症狀,無需採取緊急措施,可根據情況安排患者至相應專科就診。
2、急性嚴重的過敏反應,即過敏性休克:及其罕見,但是一旦發生,可危及生命。主要表現為低血壓、大汗、面板蒼白、呼吸困難、暈厥、意識不清等,發展非常迅速,可在疫苗接種後幾分鐘內發生,多在30分鐘內,極少超過1小時,這也是為何要求在接種疫苗後留觀至少30分鐘。
如果發生過敏性休克,腎上腺素是最優先緊急處理的藥物,同時需維持氣道和呼吸,監護輸液等。部分疫苗接種點的緊急醫療保障能力有限,需在保證緊急搶救的情況下,轉去急診醫療中心繼續治療。
3、其他較嚴重的過敏反應是十分罕見的。例如過敏性紫癜、Arthus反應、吉蘭巴雷綜合徵、腦脊髓膜炎等,可在接種後數日或數週發病。一旦發病,需要去相應專科評估就診和治療。
疫苗在人類和疾病的抗爭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是舉世公認的最經濟、方便、有效的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的手段。但是,沒有任何一種疫苗可以達到絕對的安全(就好像世上沒有絕對的自由)。
由於疫苗的接種物件主要是健康人群,因此公眾承擔風險的能力較弱,人們對疫苗安全性的要求更高。很多時候,對一種事物的恐懼和不信任,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不瞭解”。因此,儘可能讓大家理解疫苗的作用機制,儘可能公佈疫苗接種的相關資料,讓大家明白疫苗帶來的獲益遠高於風險,是增強對免疫接種信心的重點。當然,對新型疫苗安全性的評估,我們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時間去解答。總體來說,疫苗是絕大多數人的“天使”。
參考文獻
[1]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vaccines/different-vaccines/Pfizer-BioNTech.html
[2] https://blog.jonasneubert.com/2021/01/10/exploring-the-supply-chain-of-the-pfizer-biontech-and-moderna-covid-19-vaccines/
[3]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vaccines/different-vaccines/janssen.html
[4] Fernando P Polack, Stephen J Thomas, Nicholas Kitchin,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BNT162b2 mRNA Covid-19 Vaccine. N Engl J Med. 2020;383(27):2603-2615.
[5] https://www.cdc.gov/vaccines/acip/meetings/slides-2021-1-27-21.html
[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0290-x
[7] https://www.ema.europa.eu/en/news/covid-19-vaccine-astrazeneca-prac-investigating-cases-thromboembolic-events-vaccines-benefits
[8] 許滌沙,李克莉,武文娣,等. 中國2016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監測資料分析.中國疫苗和免疫.2018;24(3):299-322.
[9] McNeil MM, Weintraub ES, Duffy J, et al. Risk of anaphylaxis after vaccination in children and adults.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6;137:868–78.
[10] Feng-Cai Zhu, Xu-Hua Guan, Yu-Hua Li, et al. Immunogenicity and safety of a recombinant adenovirus type-5-vectored COVID-19 vaccine in healthy adults aged 18 years or older: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2 trial. Lancet. 2020;396(10249):479-488.
[11] Zhiwei Wu, Yaling Hu, Miao Xu, et al.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an inactivated SARS-CoV-2 vaccine (CoronaVac) in healthy adults aged 60 years and older: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1/2 clinical trial. Lancet Infect Dis. 2021;S1473-3099(20)309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