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回望歷史能夠看出,人類對於宇宙的感情是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變化的。在科技落後的遠古時期,無數星辰構築的浩瀚星空,給予了人類最原始的震撼,崇敬和畏懼成為了當時的主旋律。

到了現代,不斷髮展的科技水平讓人類對宇宙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最初的崇敬和畏懼慢慢被嚮往和好奇所取代。

不過,即便現代人類有科技力量的幫助,但從宏觀上來看,我們對宇宙的瞭解其實並沒有比遠古人類多多少,那宛若天鵝絨的漆黑帷幔下,還隱藏著許多顛覆認知的秘密。

按照當前的情況來看,人類和這些秘密之間不僅還有許多難以逾越的天塹,甚至還有科學家斷言,因為某些天然限制的存在,有些秘密人類或許根本就不可能找到答案。

事實上,這種有些消極的說法並不是危言聳聽,因為在對宇宙數百年的認識和探索過程中,確實有許多地方不斷重新整理和顛覆著人類的認知,甚至一度阻礙了人類的探索程序,拉住了人類不斷前進的腳步。

幸運的是,幾位聰明的科學家應運而生,在無數繁雜的宇宙規律中窺探到了一絲秩序,帶領著人類走出了混亂的泥沼,而這也進一步凸顯了宇宙的神秘與廣闊。

宇宙是個生命體?

可能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話:“宇宙是個巨大的生物細胞”。事實上,這並不是一個很新的觀點,同時也不是一個離經叛道的推測。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就曾在《宇宙》一書中表示,宇宙在我們體內,認識自身就是認識宇宙。

當然了,光有推測可不行,科學講究的是事實和證據。2012年11月16日,發表在《自然》上的一篇論文引起了眾多關注,科學家們將宇宙結構和人類的大腦神經網路進行了對比,發現了一個非常的驚人事實:二者結構非常相似。

從圖片中能夠看到,宏觀尺度上的一個個宇宙星系核心,和微觀尺度下的神經節點簡直不要太相似。

正如上文所說的那樣,認為宇宙結構和生物神經網路之間有聯絡,其實並不是一個非常新的觀點,因為早在二十世紀初期就有這樣的說法在流傳。

科學家給出新證據

那麼宇宙究竟是不是一個巨大的生物細胞,或者直接就是一個生命體的大腦呢?現在的我們當然還不能直接給出答案,但上幾天一位科學家發表的驚人言論,或許又給這種推測增加了幾分可信度。

前幾日,明尼蘇達大學教授維塔利·範丘林(Vitaly Vanchurin)在接受媒體時,給出了一個極為驚人的觀點:在最基本層面上,宇宙可能是一個神經網路,並且它的運作方式可能就是世界真實的運作方式。

事實上,早在接受採訪之前,維塔利·範丘林就已經在預印本網站“arXiv”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論文的標題為《作為神經網路的世界》(The world as a neural network)。他在論文分析了宇宙是神經網路的可能性。

之所以說這個觀點驚人,一方面是因為宇宙如果真的是巨大的神經網路,確實很顛覆以往認知,畢竟一直以來我們都是將宇宙看作一個純粹的空間,根本不會把它和複雜的神經網路聯絡起來。

這就好像突然有人告訴你,你一直居住的房間擁有一個將多個神經元規則連線起來的神經網路,它可能是活的,你當然會覺得這個觀點極為驚人。

另一方面,現在其實很少有科學家會非常大膽的發表類似研究,畢竟這種研究通常被認為是科幻作家或民科的範疇,就如同靈魂、意識、生死這些型別的研究一樣,需要面對極大的輿論和學術壓力。

其實維塔利·範丘林的核心思想非常簡單,宇宙中每一個可測量物件,都能夠用神經網路來建模,這就意味著從廣義上來說,宇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神經網路。

範丘林在採訪中表示,想要推翻他的觀點非常簡單,只要在宇宙中找到一個無法用神經網路描述的物理現象就行,但目前來看並找不到這樣的現象。

自然選擇適用於各種尺度

同時他還指出,自然選擇或許並不僅僅是正常尺度下才會發生的事情,在更宏觀的宇宙尺度以及微觀尺度下,自然選擇可能同樣無處不在,它影響著所有事物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方向。

按照自然選擇的觀點,更適合環境和更穩定的結構才能夠生存下來,那麼現在我們熟悉的粒子,比如說電子、原子等,可能是由一些原本構造非常簡單的粒子慢慢演化而來,而我們肉眼可見的宏觀結構,可能是更長時間演化的產物。

按照範丘林的說法,宇宙真的有可能是一個超脫我們理解的生物,而這也帶來了許多讓人深思的問題,如果宇宙是一個生物,生活在其體內的我們又算是什麼呢?寄生蟲?

更主要的是,這種如此龐大的生物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而它究竟又生活在什麼地方呢?這一切的問題可能永遠沒有答案。

最後範丘林表示,自然選擇適用於所有尺度的觀點僅僅是個推測,但這種觀點卻能夠給我們研究宇宙、觀察宇宙,提供一個不一樣的全新角度。

總的來說,無數的例子告訴我們,宇宙總會在某些事情上給出意料之外的答案,或許當我們認為宇宙真的是某種生物時,現實又會狠狠地給人類一巴掌。

怎麼樣各位,你們認為宇宙可能會是某種生物嗎?

22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學習筆記#只要五分鐘,瞭解相對論和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