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斯克炒熱腦機介面這個話題之前,人類對於腦機介面的研究已經存在了幾十年。1973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Jacques Vidal,是第一個提出腦機介面概念的人。
事實上,到現在為止,非侵入式腦機介面依然是這個領域的主流。為什麼呢?非侵入式腦機介面,也就是大家經常能看到的“電線帽子”。這種方式的好處是風險小,可逆。有了這一點,就能招募到很多真人作為實驗物件。與非侵入式相比較,侵入式腦機介面用動物方式做實驗就非常的吃力不討好了。
即便如此,非侵入式腦機介面仍舊有許多無法迴避的弊端。最重要的一點,非侵入式腦機介面是單輸出通道。雖然它測量的是大腦整體活動的結果,但無論大腦做出如何複雜的行為,它都只能輸出一個訊號。但我們的大腦具有多工型,人可以同時做很多項事情,比如一邊吃飯一邊看手機,非侵入式腦機介面遇到這種場景就會完蛋了。二,大腦的多樣性。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大腦活動方式是不一樣的。這與大腦的個性化發育有關,不同的人處理相同的問題,大腦的工作狀態並不一樣。根據一個人的大腦訓練出來的資料放在另一個人身上可能完全不一樣。
這幾個問題,幾乎堵死了非侵入式腦機介面商業化和規模化的道路。也同時指向了一個結論,即,侵入式腦機接口才是未來。
但是,為何發展了幾十年,一直到馬斯克成立Neuralink這個公司,侵入式腦機接口才如此火熱的進入投資圈 和大眾視野呢?這要感謝一個人:Charles Lieber 教授。
2015年 Lieber教授在《自然.奈米科技》發表了一篇論文,發現了一種新材料,這種新材料給侵入式腦機結口掃平了道路。
這是一種導電聚合物的網狀線,結構足夠肉軟接近大腦組織。同時足夠纖細能跟細胞良好相容,免疫反應低。最重要的是,這種網狀線具有流動性,可以透過真空直接注入。大大減小了手術的複雜度,它兼具奈米電極和半導體的性質,也給擴大電極陣列提供了基礎。2015年6月8日這篇論文正式發表。2016年7月,特斯拉就註冊成立了Neuralink公司。馬斯克眼光之毒辣,不服不行。
這個新材料的應用給腦機介面行業帶來了兩個直接升級:一,探測大腦電活動的電極數量從百上升到了千這個級別,電極的尺寸開始接近神經元的尺寸了。二,由於這種材料的效能極其優異,馬斯克得以開發出了全自動的電極植入機器人。馬斯克想把它作為腦機介面的標準平臺,走規模化路線,把它推廣出去,這也符合馬斯克一直以來的市場戰略。
腦機介面今天為何這麼熱,你也就明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