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國發射高分十二號02星
▲ 3月31日6時45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十二號02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新華社發(汪江波 攝)
3月31日6時45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十二號02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高分十二號02星主要用於國土普查、城市規劃、土地確權、路網設計、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這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64次航天飛行。
——新華網
2“中國天眼”正式對全球開放
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本著開放天空的原則,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於北京時間2021年3月31日零點向全世界天文學家發出邀約,徵集觀測申請。所有國外申請專案統一參加評審,評審結果將於7月20日公佈,觀測時間將從8月開始。
“中國天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能夠接收到100多億光年以外的電磁訊號。自2020年1月對國內開放執行以來,這一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執行穩定可靠,已發現300餘顆脈衝星,並在快速射電暴等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人民日報》
3時速350公里海底隧道挑戰世界級技術難題
3月29日,我國首座設計時速350公里的大直徑海底高鐵隧道——汕汕高鐵汕頭灣海底隧道“永平號”盾構機開始掘進,開啟2169米的汕頭灣“穿越之旅”。
汕頭灣海底隧道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汕頭灣內,是汕汕高鐵全線控制性工程,隧道全長9191米,其中穿越汕頭灣海底段2169米採用盾構法施工,盾構機刀盤開挖直徑14.57米,是目前最大直徑高鐵海底盾構隧道。
——《科技日報》
4科學家“解密”地球下地幔底部大型結構體成因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吳忠慶課題組王文忠博士與合作者研究發現,下地幔最大的低速異常體可能起源於地球早期岩漿海演化。相關成果日前線上發表於《自然—通訊》,這將對理解地球深部結構、層圈相互作用和內部揮發分的遷移與作用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他們認為,早期岩漿演化形成的含三價鐵布里奇曼石,分解成極度富三價鐵布里奇曼石,很可能導致大型低剪下波速省的形成。
——《中國科學報》
5利用基因剪刀切除工業微藻大片斷染色體
3月22日,從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獲悉,由該所單細胞中心徐健研究員主持完成的工業微藻染色體大片段精準切除技術,為藻類底盤細胞的開發打開了大門。相關成果發表在《植物學期刊》上。徐健表示,此次研發的染色體大片段切除技術,將推動以微擬球藻為光碟機的合成生物技術研究和產業的發展。
——《科技日報》
6俄羅斯開發出人形機器人
在俄羅斯符拉迪沃斯託克,俄國內最大的自動服務機器人制造商Promobot為人形機器人研製出了“活生生”的眼睛、柔軟的面板和頭髮,使得人形機器人擁有了逼真的外觀,可以假亂真。切戈達耶夫表示,人形機器人的面板由矽膠製成,這是目前機器人使用壽命、環保性、耐久性、彈性和質量方面的最佳解決方案。研究人員稱,研究人形機器的一項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介面,人們可以透過該介面在情緒、情商層面與機器人進行溝通,以便其識別面部及表情。
——《科技日報》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絡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