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於2019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著陸創造了歷史。嫦娥四號是第一艘能夠在月球背面著陸的宇宙飛船,在飛船的有效載荷中含有2.6公斤(約合5.7磅)的一個小型生物圈,名為“月球微生態系統”(LME)。
這個密封的圓柱形生物圈長度為18釐米,直徑為16釐米。LME運載了六種生命形式,它們活在幾乎類似於地球環境的條件下,除了微重力和月球輻射。
LME運載著:
棉花種子土豆種子油菜種子酵母果蠅卵擬南芥種子(一種常見的耐寒雜草)這項由中國開展的具有開創性意義的研究是在月球上進行的第一例生物生長實驗。只有棉花種子發芽了。
讓我們回到2019年的1月份,當著陸器在月球遠側成功著陸時,這項生物實驗也就開始了。當時,實驗團隊認為棉花種子只長出了一片葉子,但現在的資料顯示有兩片葉子。
葉子的影象是基於資料分析和影象處理的三維重構的,影象清晰地顯示出了兩片葉子。
其他五種生物體都沒有生命發育的跡象。
由於LME並未加熱,所以在第一個月球日之後,即大約14個地球日後,溫度驟降至零下190攝氏度,棉花芽兒死了。但是為了測試LME自身在月球上的壽命,實驗仍將繼續。
(CNSA)(中國國家航天局)
重慶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謝更新是這次試驗專案的總工程師。雖然通過這次試驗不能釋出任何科學性論文,但是謝更新仍然希望將這次試驗進行下去。
在《科技縱覽》期刊的採訪中謝更新說:“根據嫦娥四號探測器的重量要求,這次試驗專案的物品重量不能超過三千克。”
對於任何一隻踏上這次旅程的烏龜來說,都會是一段艱難而殘酷的時光。烏龜會在溫度驟降的時候死亡,而且大約在二十天內氧氣會耗盡。
即使運送烏龜到月球上,這也不會是第一隻進入太空的烏龜。第一次應該屬於1968年前蘇聯(the Soviet Union)探測器五號任務(Zond 5 mission)的兩隻烏龜。探測器五號任務除了攜帶兩隻烏龜,還帶了一些果蠅和植物。(作為試驗的一部分,這兩隻烏龜被剝奪了食物。儘管它們飽受飢餓之苦,但回到地球時它們仍然活著。)雖然探測器五號任務是第一次將地球生物運送到地球軌道之外的任務,但是嫦娥四號任務是第一次將地球生物運送到月球之上的任務(當然,宇航員除外),而且這不會是中國的最後一次任務。
(CNSA/CLEP)(中國國家航天局/中國探月工程)
儘管沒有詳細說明,但他們表示,如果任務允許更大的有效載荷,可能會運送更復雜的生物到月球。
中國已經計劃在本世紀二十年代中期發射嫦娥六號,這是一次月球極區取樣返回計劃。2018年中國邀請國際夥伴參與航天工程合作,並願意在這次航天任務中提供十千克的有關科學研究的有效載荷。嫦娥六號任務是一項嫦娥五號的後援任務,嫦娥五號是正在策劃中的中國第一次無人月球取樣返回計劃。
這樣的月球生物試驗一定會越來越多。不僅是中國、美國、俄羅斯、印度、歐洲航天局以及日本都在計劃登月任務,而且私人公司也不例外。
未來隨著探測器在月球上停留的時長增加,甚至是人類身影在月球上的頻繁出現,科學家將繼續研究生物如何對月球的環境做出反應。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落葉喬 :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