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勇敢的人背後
都有一群“膽小”的人
……
3,2,1,點火
2003年10月15日09時整
隨著一聲巨響,肩負著載人航天任務的“神舟五號”飛船踏上了征途
這是中國第一次將宇航員送上了太空
9分10秒後,船箭分離,神舟五號飛船準確進入預計軌道
浩瀚的太空,終於迎來了第一位中國訪客
中國第一位宇航員——楊利偉
“飛船已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成功!”
指揮控制中心內頓時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歡呼聲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神舟五號
當全國人民都沉浸在喜悅之中時
他除了為載人航天事業的成功而高興
卻也說,“神舟五號上天的時候是我最難受的時候”
第一發導彈
第一枚運載火箭
第一顆衛星
第一艘試驗飛船
第一艘載人飛船
他見證了中國航天每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
他是中國航天界元老
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
…
1950年,侵朝的美國飛機在天空中盤旋
丹東邊境更是遭受著炮火的狂轟濫炸
傷員接連不斷的被運送到大連,他們的身上鮮血淋漓
剛上高中的戚發軔暗暗握緊了自己的拳頭
他憤憤的想,如果我們國家擁有制空權,還會這樣任人欺侮嗎
這樣的想法一直伴隨著他度過了高中的時光
高考填寫志願,他一門心思要學航空專業
3個志願,他都填寫了飛機系
1957年,北航畢業的戚發軔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
這是中國首個專門研究導彈和火箭的研究院
此時的戚發軔,還從來沒有見過導彈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當時的五院(現在的空間技術研究院)裡,有近百名導彈技術骨幹
可這些人裡,只有一個人見過導彈,研究過導彈
這個人,是五院的第一任院長——錢學森
沒有教學的條件,一個簡陋的食堂成了教室
錢學森是五院唯一的老師,課本是自編的《導彈概論》
錢學森授課
1958年,好訊息傳來
蘇聯允許研究導彈的年輕人到莫斯科茹可夫斯基航空軍事工程學院學習
由於蘇聯不接受現役軍人到軍事學院學習,他們只好脫下軍裝,準備通過高教部去莫斯科
時間緊迫,戚發軔與他的同事一樣,開始了緊張的準備工作
他趕緊突擊俄文,把婚結了,把衣服做好了,就等著高教部的通知
可不久後,一個壞訊息卻傳了過來
“別人都可以去,只有戚發軔不能去!”
其他搞強度的,搞工藝的,搞材料的,搞氣動的都可以去
可戚發軔是搞總體技術的,蘇聯把他拒之門外,怕他會獲取航天的核心技術
總體技術,通俗的說,就是要做總設計師的人
蘇聯又怎麼可能讓一箇中國人去觀其全域性呢?
這讓年輕的戚發軔深受打擊,可他沒想到的是,更大的打擊還在後面
中蘇關係惡化,所有的蘇聯專家都撤出了中國,還帶走了所有的資料
而當時的首枚導彈——東風一號已經在研製中
蘇聯的突然“撒手”,讓五院的研究人員都措手不及
“這件事對我個人、對我們航天戰線來說都是莫大的刺激,既是一種屈辱,也是一種激勵”
自力更生的航天精神也從此啟航,既然靠不了別人,那就靠自己
蘇聯專家曾經留下過這樣的警告:作為推進劑的液氧,必須用蘇聯的,中國的液氧雜質太多
包括戚發軔在內的航天人不服,液氧的沸點是-183℃,怎麼能從蘇聯運呢,這分明是在設障
戚發軔他們堅持用自己生產的液氧發射,到底還是把東風一號送上了藍天
“東風”導彈
可東風一號能用蘇聯的圖紙資料,二號怎麼辦呢,沒有任何的經驗,只能靠自己摸索
加大射程,提高運載能力,東風二號是中國人自主研製的第一枚導彈,被給予了厚望
然而東風二號的第一次發射,卻還是失敗了
戚發軔和同事們帶著政治與技術上的雙重壓力回到了北京
兩年的艱苦研發,終於在1964年將導彈送上了天空
東風-2號中程導彈安裝核彈頭
接下來的東風四號,長征一號,都順利的發射成功
隨著蘇聯與美國的衛星相繼上到了空中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製也提上了日程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沒有裝置,沒有試驗場地,沒有防護裝置
戚發軔作為總負責人,只能帶領著大家改裝裝置,借用了中科院力學的倉庫做實驗
為了防止衛星天線折斷傷人,戚發軔給同事們每人找了個包裝箱蓋兒當護板
從縫隙裡觀察衛星旋轉時天線的情況,找到了天線折斷的癥結
“東方紅一號”研製過程
然而更大的壓力是政治的壓力
第一顆衛星,第一次上天,要播放歌曲,播放的還是《東方紅》
用戚發軔的話來說,“要是衛星唱著東方紅掉下來了,這不就相當於紅太陽掉下來了麼?這簡直是殺頭之罪”
東方紅一號
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周總理對戚發軔說,“衛星可不可靠呀?”“上天以後,《東方紅》會不會變調呀?”
戚發軔沉吟了一下,說,“凡是能想到的,凡是地面能做實驗的,我們都做過了”
1970年4月24日9時35分,火箭帶著東方紅一號直插雲霄
90分鐘後,東方紅樂曲在新疆喀什站響起
東方紅樂曲響徹中原,也讓全世界矚目
“東方紅”發射成功後的戚發軔
接下來的20年裡,戚發軔一直在“放衛星”
東方紅一號,東方紅二號,東方紅二號甲,東方紅三號,風雲二號,中星22號…
在戚發軔的帶領下,一支同甘共苦、團結協作的通訊衛星研製隊伍被磨鍊了出來
1992年,59歲的他,即將退休
為衛星操勞了一輩子,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每天能回家陪老伴兒吃晚飯”
他本以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就要這樣謝幕,卻沒想到,這僅僅是另一個開端
92年的1月,國家制定了載人航天的“921”計劃
而戚發軔,成了上級領導指定的總設計師
這樣的安排,讓一向服從上級安排的戚發軔猶豫了
已經步入花甲之年,還要像年輕人一樣去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學習
二十多年的衛星團隊讓他難以割捨,家裡妻子兒女期盼的目光也讓他陷入兩難的境地
59歲,應當是頤養天年,享受兒孫繞膝之樂的年紀
可59歲的戚發軔,卻承載著人們的希冀與巨大的心理壓力
他成為了飛船總設計師,帶領著上千航天人踏上了載人飛船的征途
載人航天飛船研製
那是個經商下海的黃金年代
“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拿手術刀的不如拿殺豬刀的”
很多人不願意再從事軍工、技術崗位
更別說要從零開始的載人航天工程了
張慶偉、袁家軍與戚發軔
載人飛船,只有前蘇聯和美國有經驗
對於究竟要造怎樣的一艘飛船,大家都有自己的意見
各路專家各自有自己的道理,常常爭論得面紅耳赤
作為總設計師的戚發軔壓力很大,該選擇什麼樣的方案,各方面的因素要如何平衡,無數的問題困擾著戚發軔
主動式熱控、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應急救生、儀表照明…這些系統都直接關係到航天員的生命,必須保證萬無一失
操縱系統是否方便、艙內顏色、座椅擺放位置…所有與航天員接觸的部分都必須滿足醫學、工效學評價
神舟一號飛船應用系統
作為總設計師,戚發軔經常在飛船研製工作現場與技術人員一起學習、工作
血糖偏高,醫生叮囑他要注意休息,堅持吃藥
可他卻不顧醫生的勸告,揣著藥瓶就與一線科研人員一起加班加點
1999年11月20日,酒泉航天發射場上
神舟一號飛船升入了天空,這是中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
7年的時間,2000多個日日夜夜,嚴寒酷暑
戚發軔與航天隊伍裡的上千航天人緊張的等待著發射與降落的結果
1999年11月21日凌晨3點41分,飛船返回艙順利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的著陸場,與預計著陸地點只相差10公里
“神舟一號”返回艙開進了中國科技館
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
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飛行技術的重大突破
是中國航天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神舟一號
當新世紀的曙光照亮大地,神舟二號飛船開始了新的太空之旅
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
對於載人航天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對於戚發軔來說,為了造好這艘飛船,他承受著更多的壓力與煎熬
神舟二號
對於“一上發射場就是幾個月”的航天人來說
家人的支援十分的重要
戚發軔有著一個爽快、賢惠的妻子,幾十年的婚姻生活,妻子的照顧與理解給了戚發軔極大的動力
可就在神舟二號飛船研製的過程中
相濡以沐幾十年的妻子卻病倒了,晚期肺癌
戚發軔與妻子
一邊是國家賦予的神聖使命,一邊是病榻上的妻子
戚發軔白天忙任務,夜晚上醫院
自己還承受著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折磨
神舟二號飛船上天的時候,妻子欣喜萬分,她希望看到戚發軔將航天員送上天的那個時刻
可無情的病魔沒有留給他們這個時間
幾個月後,戚發軔的妻子離開了人世
2001年3月6日,戚發軔正準備離家去參加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邀請參加的座談會時
接到了醫院的電話,老伴去世的訊息幾乎將他擊倒
晚上睡覺前還在叮囑老伴好好休息,早上起來卻聽到了這樣的噩耗
戚發軔心中的悲痛無以言表
戚發軔悼念亡妻
處理完妻子的後事,悲傷的戚發軔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了事業中
兩年後,2003年的10月15日
他鄭重的在飛船發射同意書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
對楊利偉說,“放心飛吧,我們一切都準備好了!”
戚發軔與楊利偉
中國的航天事業起步晚了,但是我們發展很快呀
到現在為止,發射了十艘飛船,十位宇航員
一切都很順利,叫十全十美
而未來,路還很長,也將會走得更好
-
1 #
-
2 #
戚發軔與孫家棟,共和國欠你一個大獎!
-
3 #
有意思不過肯定知道距離多遠對不對
民族脊樑,國家的棟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