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個人都對黑洞這個名詞並不陌生,他給我們的第一感覺就是恐怖,吞噬一切物體,連光都無法逃脫。那黑洞是怎麼形成的呢?黑洞的成長曆程是什麼呢?今天我就給跟大家聊一聊黑洞的前世今生。
黑洞是怎麼形成的?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先從恆星的起源說起。恆星大多是從星雲中產生的。起初,星雲中的一部分氫氣因萬有引力聚在一起,開始發熱,發光。塵埃與氣體在外圍引力下聚集起來,形成像漩渦一樣的東西。他們開始互相壓縮,品質越來越大。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這些被壓縮的氣體溫度逐漸升高,直到抵達恆星核聚變反應所需要的溫度。一般恆星產生需要幾十萬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中,重力使氣體聚集在一起,最終形成密度很高的球體。如果氣體繼續堆積在一起,品質越來越大,一顆恆星就產生了。
這時的恆星被稱為新生恆星。在之後的幾十萬甚至幾億年裡,恆星會一直髮光發熱。而當它的壽命走到盡頭時,不同品質的恆星會有不同的結果。品質類似於我們太陽的恆星,死後不會變成黑洞,而會變成一顆白矮星。這個白矮星也會發光發熱,不同的是它放出的能量很小。
那麼怎樣的恆星死後才能變成黑洞呢?根據理論來講,恆星殘留品質大於太陽3.2倍以上,(8~10個太陽品質以上)這樣的恆星在死亡時,會發生一次爆炸。(超新星爆炸)在爆炸過程中產生的能量相當於恆星幾萬年內發出的能量總和。在爆炸過後,由於恆星已消耗完自身的能量,自身無法承受住外殼的品質,恆星會開始坍縮,直到半徑小於史瓦西半徑時,恆星的中心生成了一個黑洞。
圖示:今年4月10日釋出的人類首張黑洞照片。這顆黑洞距我們約5500萬光年。
黑洞的發展過程黑洞產生後,由於自身品質巨大,會吸引許多物質,當物質進入它的視界是便會被吸進去。那麼視界究竟指什麼呢?這裡只講黑洞的視界,視界即黑洞的邊界。這怎麼理解呢?我們都知道黑洞是吞噬物質的,物質進入黑洞的邊界時,就會吸進去再也出不來,(你也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的力氣很大,另一個人只要站在這個人手能伸到的範圍之內會被拉過去,再也逃不出來)而這道邊界很奇怪,如果我們在黑洞的邊界外,在我們眼中進入黑洞邊界的物質會永遠停留在我們眼中。由於黑洞的品質大造成了空間的巨大扭曲,這會使時間扭曲。所以進入黑洞邊界的物質所處的時間比我們慢得多,因此他在黑洞邊界所待的時間,可能是我們的成千上萬倍。所以在我們眼中,它會永遠停留在那裡。
圖示:由於黑洞的品質巨大,造成了空間的極度扭曲
其實黑洞的這個邊界就是史瓦西半徑,具體公式是r=2GM/c^2,其中G代表萬有引力常數,M代表黑洞的品質,c代表光速。
那麼黑洞在發展過程中是如何成長的呢?黑洞其實有點“殘暴”,是通過是吃同類來成長。當兩個黑洞靠近時,他們會圍繞一個點越轉越快,直到最後兩個黑洞融為一個黑洞,那麼相撞時會產生巨大的能量(相當於太陽30億倍的能量)會產生一個巨大的引力波,融合後的黑洞品質異常巨大。那有沒有我們熟悉的黑洞是融合後的黑洞呢?我們銀河系中心的黑洞很有可能是由幾個黑洞融合而成的。
圖示:兩個正在融合的黑洞
黑洞的一生的盡頭那麼如此強大的黑洞,壽命究竟有多少呢?它也會死亡嗎?黑洞也會死亡,它的死亡是由於霍金輻射的丟失。霍金輻射是什麼?用專業術語來講,就是以量子效應理論推測出的一種由黑洞散發出來的熱輻射。簡單理解,就是黑洞會向外放出能量。根據質能轉換方程,黑洞由於放出能量而丟失品質,直到最後消失。理論上來講,黑洞每年丟失的品質微乎其微,因此黑洞的壽命幾乎是宇宙壽命的幾倍以上。
總結黑洞是由殘留品質大於3.2倍以上的恆星演化而來。黑洞是靠吃同類來成長的,最終的死亡是由向外散發能量造成的。而對於這位網友,黑洞的視界就是黑洞的邊界。
參考資料1.黑洞具有大型引力場或助於恆星形成.科學探索
2.天文學名詞
3.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10日面世.新華網
4.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Stephen Hawking, Bantam Books, 1988.《時間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