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清明節,唐代詩人杜牧曾有詩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用這一天,紀念逝去的親人,紀念逝去那些或平凡,或偉大的人。
2021 年,有很多名人逝世,有許多人在盤點,吳孟達、趙英俊、孫僑潞、李香琴、林聰等有名的明星,皆不幸於 2021 年逝世,令人惋惜。
但很多人不知,有一些人的名字雖然普通,但他所代表的,卻是無比的重量。他們有一個統一的稱呼——兩院院士。
兩院院士,是作為國家分別在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方面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均為終身榮譽,並稱“兩院院士”。
僅在 2021 年,僅僅過去 3 個月,就有 9 位巨星隕落,他們,是對國家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人,他們的名字,值得每一位去銘記。
2019 年逝世的兩院院士
王綬琯
王綬琯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文學家,2021 年1 月 28 日因病辭世,享年 98 歲,他是中國天文學的泰斗,我國射電天文的奠基人。
王綬琯13歲時考入馬尾海軍學校,剛開始學航海,後轉造船,7 年後畢業,在工廠見習了一年後,他赴英國留學進修造船,從 1946一直到 1949 年。
1950 年,王綬琯又調轉了方向,改攻天文,並被聘為倫敦大學天文臺助理天文學家。
直到 1953 年,王綬琯回國,開始了在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上海徐家彙觀象臺、北京天文臺等工作。
28 年過後,1980年,王綬琯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8 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院士。
中國科學院評價他是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的奠基者之一,他開創了中國射電天文學觀測研究並進行了頗有成效的推進。對提高中國授時訊號精度、推動天體測量學發展作出了貢獻。負責成功地研製出多種射電天文裝置並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沈忠厚
沈忠厚於 2021 年 2 月 5 日在北京逝世,享年 93 歲。他是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大學教授,著名的油氣井工程技術專家、水射流專家、教育家,油氣井工程學科奠基人。
沈忠厚出生在四川省大竹縣的山寨裡,1947 年到 1951 年在重慶大學採礦系(石油工程)學習,畢業後繼續在採礦系工作。
隨後,他一直在石油學院從事相關的研究工作,在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水擊石穿尋地火,披肝瀝膽為人民,這是中國石油大學原校長楊光華對他的評價。在工作上,他是要求嚴格的領頭人,在生活中,沈忠厚是平易近人、為他人著想的長者。
他常對學生們說,做科研要有恆心,要坐得住冷板凳,絕對不能追求短平快,要踏踏實實地打好每一步基礎。
在他的一生中,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次,國家發明二、三等獎各1次,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4次和二等獎3次。
程鎔
2021 年 2 月 7 日,中科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學家、南京大學教授程鎔時在廣州逝世,享年 93 歲。
程鎔小學還沒畢業時,就過上了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1941 年上高中,44 年考上大學,卻因為一些原因沒能入讀,最終在 45 年,如願上了大學。
進入金陵大學(1952年併入南京大學)化學系,他開始與高分子物理化學打交道,這一研究,就是 60 年,這 60 年來,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周毓麟
2021年3月2日,周毓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8歲。
他是數學家、應用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蘇聯物理數學科學副博士,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講師。
周毓麟出生在一個職員家庭,從小受到父母的影響。父親是錢莊職員,整天和數字打交道,也許正是這樣,周毓麟才會選擇數學這條道路。
小學喜歡上數學,高中迷上了平面幾何,他的才華被一步步發掘,從而在不斷的學習中,成為學者,專家,院士。
周又元
2021年3月12日,周又元因病醫治無效,於北京逝世,享年82歲。
他是天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出生在上海的周又元,1960 年從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任教,25 年後,他晉升為教授。
2001年,周又元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他的一生中,教齡長達50餘年,桃李滿天下,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同樣豐富,在類星體和活動星系核及宇宙學和宇宙大尺度結構等研究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
彭士祿
2021年3月22日中午,彭士祿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說起彭士祿,很多人都不陌生,他是革命英烈彭湃之子,中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首批及資深院士,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
1925 年,彭士祿出生在廣東汕尾,但他人生很是曲折。
3 歲喪母,4 歲失去父親,6 歲送到革命群眾家裡寄養。在潮安,他先後被20多戶人家收養過。最後被送到陳永俊(後犧牲)家,由其母親潘舜貞撫養。
8 歲時,因為別人的叛變,他被抓進監獄,9 歲被送到廣州感化院,10 歲釋放回潮安當乞丐。
11 歲他再次被抓緊監獄,因祖母被解救出獄,祖母先後帶他到了澳門和香港,這期間,彭士祿讀了兩年小學。14 歲,他被送到彭澤民家裡。
15 歲開始,彭士祿才算真正開始學習生涯,開始在延安青年幹部學院學習,接著開始了他的精彩人生。
毛澤東曾說過:“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這句話,影響了彭士祿的未來。
1970年,中國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下水,彭士祿成功了。
彭士祿對自己的評價是:“一輩子只做了兩件事:一是造核潛艇,一是建核電站。”
他的事蹟實在太多,他的貢獻實在太大,也許幾天幾夜也說不盡。
沈善炯
2021年3月26日,沈善炯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103歲。
他是微生物生物化學家、遺傳學家。
1917 年,沈善炯出生在江蘇一個農民家庭,7 歲入家鄉私塾,20 歲考入金陵大學農業專修科,22 歲又轉入雲南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生物系,畢業後跟著清華大學教授研究真菌。
他在研究真菌期間寫的第一篇論文就被推薦發表於1944年《美國植物學》雜誌。
此後,不管是學習還是研究亦或是工作,他都傾注了全部的心血,獲得了非凡的成就。
謝毓元
2021年3月27日,謝毓元在上海逝世,享年97歲。
他是藥物化學家,中科院院士。
1924 年,謝毓元出生在北京的一個書香門第,他的父親是前清科舉出身,在父親的影響下,謝毓元對中國文學、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但是當時報考大學的時候,家人一致要求他放棄文學或者歷史專業,他們認為學習數理化才有出路,謝毓元聽從了家人的勸導。
最初在私立東吳大學學習,後來因為一些原因輟學,45 年考入清華大學繼續學習,畢業後在學校當助教,後來不斷進修,獲得副博士學位。
在他的一生中碩果累累,為中國藥物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李京文
2021年3月31日,據光明日報官微訊息,因病醫治無效於北京逝世,享年89歲。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世界生產率科學院院士。
1932 年出生於廣西陸川先,小時候對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夢想成為“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但是這個夢想在經歷戰爭與動亂中改變了方向,高中畢業後,他在父親與姐姐的建議與鼓勵下,放棄了進華南文藝學院創作系的機會,考進了武漢大學經濟系,從此走上名副其實的經世致用的經濟學生涯。
“非心靜無以言學,非寧靜無以致遠”。本著“把事情做好”的信念,李京文技術經濟學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貢獻出越來越多的力量。
願他一路走好。
清明時節,請紀念他們,永遠銘記這些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