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內容中,我們已經說過小行星、彗星、流星,以及一些行星。之前,小樓用了兩期對彗星的進行了小科普,那有沒有小夥伴想過,彗星到底來自何處?是自然產生?還是有起源地?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45億年前,是的,太陽系還在形成的初始階段,內行星部分佔比小,溫度較高,而外行星部分,溫度較低,佔據了更大的區域。在這個更大的區域,冰和其他物質在融合,具有更大的引力,將外行星外的冰吸引或被排斥到其他軌道,被帶到太陽或被彈到太空中獨立存在。就這樣,無數的冰被行星吸引或脫離,也在其中給予行星引力。當這個基數不斷增大,無數的冰和外行星進行互動,這就是尼斯模型。尼斯模型中,在無數的引力牽引下,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漸漸遠離太陽,而木星則不斷接近太陽。
在漫長的歲月中,在互相的牽引中,這些存在被劃分為三個部分,一個是與行星軌道平面相齊的區域,這個區域中的冰已經相對穩定,不再受行星引力的影響,這就是柯伊伯帶,從海王星軌道外開始,是短週期彗星的起源地。第二個區域是散射盤,這個區域延伸很大。第三部分,是球狀雲,它延伸得更加遠,可能長達10萬億公里,這就是奧爾特雲。奧爾特雲就是長週期彗星的起源之地。
彗星按週期軌道被分為兩類,一類是大於200年的,為長週期彗星,小於200年的被稱為短週期彗星。
在1930年以前,這都還是猜測,直到第一個柯伊伯帶天體:冥王星被發現。冥王星在一條橢圓、略微傾斜的軌道上執行。其軌道,較之海王星更接近太陽,幾乎穿過了海王星軌道。在很久以前,或許冥王星外還有別的行星,在引力作用下去到了不同的軌道,成為了彗星,而那些與海王星有共振軌道的天體,還存在執行軌道的,我們稱為冥族小天體。冥族小天體並非獨立的存在,它也歸屬於柯伊伯帶。
而在奧爾特雲,其中存在著數萬億個天體!奧爾特雲中有兩個獨特的天體,賽德娜和拜登。由於不可知因素,可能因為恆星擾亂,使得這兩者更加靠近太陽。根據計算,我們可以獲知太陽系中留存的奧爾特雲物質有60億。但是,如果根據長週期彗星觀測計算,數值為4000億。這個差值非常巨大!這是為什麼?可能太陽偷了其他恆星的彗星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