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2007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增選期間,有兩名中國人榮獲“外籍院士”稱號。一位是中科院院士、超級水稻科學家張啟發,另一位就是李愛珍。

以此為開端,默默耕耘數十載的李愛珍以“美國科學院首位中國女院士”的身份,走進萬千國人的視野。而如今,隨著“茅臺院士”的出現,曾四次被兩院拒之門外的李愛珍,再度引發全網熱議。

李愛珍是誰?她對中國有何貢獻?為何四次落選院士?她對此又是什麼想法?

李愛珍

2月17日,貴州茅臺官方釋出訊息稱:茅臺集團總工程師、首席質量官王莉,入圍2021年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名單。

此訊息一經發布,瞬間引發軒然大波,全國網友紛紛下場質疑“茅臺院士”的合理性與正規性。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院士評選第一次引發爭議了。早在2011年工程院院士評選中,鄭州菸草研究院副院長謝建平的當選,就曾引起各界人士的強烈反對。2012年5月,鍾南山等近百位院士還破天荒的聯名上書,要求工程院重新審理謝建平擔任院士的資格。

迫於輿論壓力,工程院最終決定取消“菸草科學與工程”學科,並不再增選菸草領域的院士。而謝建平也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被大眾淡忘。

然而今年王莉的出現,讓謝建平再度成為輿論焦點。網友們親切地將他們並稱為“菸草院士”和“白酒院士”。

網友們的反應之所以如此激烈,主要原因就是,當菸酒院士接連出現之時,中國卻有不少頂尖科學家被兩院拒之門外,譬如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著名分子神經生物學家饒毅等,今天的主人公李愛珍也是其中之一。

李愛珍,1936年出生於福建省石獅市一個華僑家庭,經濟條件很不錯。李愛珍的父母能夠在日本侵略者來犯、祖國風雨飄渺之際,拋下菲律賓的一切回到中國,就足以體現他們愛國情懷之深厚。

在父母的影響與支援下,李愛珍自小就接受著優良的教育。18歲那年,李愛珍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畢業後被分配至上海冶金所(現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資訊科技研究所)工作。

眾所周知,50年代的中國正處於百廢待興之際。漫長的閉關鎖國和外來侵略,導致我國的工業、經濟水平遠遠落後於美蘇等強國。而在科技方面,我國不僅缺乏相關的技術基礎和裝置,就連能夠借鑑學習的材料都沒有。

而在中國研發原子彈初期,由於缺乏精良的計算機,科研人員一度只能採用算盤、計算尺乃至紙和筆等方式,來計算龐大而複雜的資料。可見那個年代中國的科研環境有多落後。

在眾多科研方向中,李愛珍選擇了半導體領域。半導體是一種電導率在絕緣體和導體之間,且容易控制其電導率的物質。

李愛珍

早從1936年起,美國貝爾實驗室的三位科學家巴丁、布萊頓和肖克利就開始了半導體材料研究。他們足足耗費12年時間,才終於在1947年12月16日發明出一種鍺電晶體,併成功用其將聲音訊號放大了數倍。電晶體這項發明讓世人看到了“高精密電子裝置”實現的可能性,具有跨時代的重要意義。

電晶體的誕生讓巴丁三人榮獲195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也正式開啟了半導體產業與資訊時代。

電晶體於1952年在助聽器上首次商用,之後在收音機等電子裝置上逐漸普及。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半導體已然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產業之一,應用範圍遍及電子裝置、軍事工業、航空航天、人工智慧等各個領域,深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與未來發展。

作為一項比原子彈更晚誕生,前沿性不容小覷的科技發明,美國對電晶體相關技術的把控非常嚴密,尤其對中國展開了滴水不漏的技術封鎖。

當年中國研發原子彈之初,至少還有蘇聯提供了少量圖紙、技術指導、鈾礦開採等幫助。相較之下,中國半導體技術才是百分百的從零開始、自力更生,難度和意義不言而喻。而李愛珍就是化零為一,帶領中國半導體事業走向正軌的功勳之一。

自踏入半導體領域以來,李愛珍一直堅持研究攻堅,直到退休也仍未鬆懈。這些年來,她發表了256篇高質量論文,擁有國家專利21項,對中國現代化科技事業做出突出貢獻。

1989年,李愛珍率領團隊研發出了中國第一臺分子束外延裝置。分子束外延技術誕生於上世紀60年代末,如同光刻機與晶片的關係一樣,該裝置就是製備半導體材料的關鍵與核心所在。

由於研發技術難度過大,時至今日,全球也沒有多少國家擁有高階鐳射分子束外延裝置。而李愛珍憑藉自己的實力與努力,於上世紀末就自主研發出了該裝置。李愛珍團隊的壯舉,成功打破了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從而促使西方解除了對華的半導體技術封鎖。得益於此,中國現代化國防、醫療、環保等技術進入了超高速發展階段。

更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時,在美國貝爾實驗室率先發明出量子級聯鐳射器的6年後,李愛珍團隊也自主研製出了5至8微米波段半導體量子級聯鐳射器。在整個亞洲範圍內,實現了“從0到1”的革命性進展。以此為標誌,中國正式邁入半導體鐳射技術先進國家之列。

李愛珍在採訪時曾說過,貝爾實驗室裡有一張特殊的世界地圖,上面用紅筆標示出了擁有量子級聯鐳射器的國家。那張地圖上僅有三處紅點,那就是美國、歐洲以及中國,那令她感到無比自豪。

相信就算對半導體、對鐳射技術一竅不通的人也能充分感受到,李愛珍對中國科技的貢獻有多大。也正是因為李愛珍的卓越貢獻,才使得部分民眾對其未能入選兩院院士一事,耿耿於懷。

1999年、2001年、2003年、2005年這4年內,李愛珍3次申請中科院院士、1次申請工程院院士。王佔國、吳德馨等7位院士堅持為李愛珍寫推薦信、稽核材料,他們堅信憑李愛珍的能力與貢獻,中科院中應該有她的位置。可殘酷的事實卻是,李愛珍連續4次都在初審中被刷。

因為兩院院士每年的增選名額非常少,所以如若那4年間有更多更強的競爭者,那李愛珍的落選也是情理之中。可今年茅臺集團王莉的出現讓全國民眾震驚了。

茅臺集團官網介紹顯示,王莉是茅臺集團總工程師、首席質量官、發酵與輕工生物技術研究員。她曾發表過105篇學術論文,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以及“國家白酒評委”、“國家釀造高階評酒師”等榮譽稱號。

不得不說,單看這一長串的頭銜,王莉就絕非無能之輩。可有網友抽絲剝繭後發現,王莉那些榮譽與成就的含金量,也絕非大眾預期中那麼高。

首先,王莉的學術論文中有三分之一(31篇)都發表在一個名叫《釀酒科技》的期刊上,而該期刊的主辦單位之一就是貴州省輕工業科研所。其次,相關資料顯示,王莉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的論文僅10篇,而且其所有論文中被引用量最高的一篇也只有77次。再而,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是王莉所獲得的含金量最高的榮譽獎項,但在獲獎專案研究團隊中,王莉只是第四完成人。

更關鍵的是,中國工程院的評選標準是:在工程技術方面做出重大的、創造性成就和貢獻的技術專家。

對此有網友指出,釀酒可以說是全世界共通的一項傳統技術。相傳在上古黃帝時代,華夏人民就已經發明瞭釀酒技術。而1982年時,中國考古專家更是在山西汾陽杏花村內,發掘出了距今有6000多年曆史的釀酒器具“小口尖底甕”。

換而言之,對於釀酒這項已有數千年曆史、釀造技術已高度成熟的技藝,王莉的發明創新再怎麼優秀,也達不到“創造性”的層面。反觀李愛珍的半導體研究,那才是創造性卓越貢獻的真正開啟方式。

正是源於這種鮮明的對比,才引發了大眾的“反叛心理”,紛紛為李愛珍鳴不平。

儘管李愛珍沒能入選中科院院士令人感到惋惜,但這並不意味著世界沒有看到李愛珍的貢獻。這些年來,李愛珍獲得過國家科學技術部金牛獎、科學中國年度人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先進個人等數不清的榮譽。2003年,李愛珍當選亞洲太平洋材料科學院院士;2007年,她又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美國科學院院士卓以和曾表示,外籍院士的門檻比美籍院士更高,當選者必須對國家和社會做出了終身貢獻。截止2007年,中國內地僅有11人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皆是“中國現代數學之父”華羅庚、“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名揚世界的人物。李愛珍作為第一位女性科學家,貢獻之大、地位之高,不言而喻。

並且,近期引爆輿論的王莉只是入圍了候補名單,並非是像謝建平那般已經當選。而且照目前的輿論影響來看,王莉很可能會落選。

6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二維材料大面積整合到常規積體電路的可擴充套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