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學>

據CGTN早前訊息,“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的袁隆平因病醫治無效,於2021年北京時間5月22日上午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隨後袁隆平的秘書楊耀松進行緊急闢謠稱:網傳袁隆平去世是假訊息,他目前正在醫院進行治療,身體狀況不太好。這才讓大家心裡的石頭落了下來,然而在2021年的5月22日13點07分,袁老最終還是離開了我們,但他永遠的活在了我們的心裡,不曾離開。相信中國人民,乃至世界對袁老應該都不會感到陌生吧,擁有著享譽“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之稱的袁老為全世界人民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解決了數以億計的人民溫飽問題,解決了糧食短缺的問題,今天閣主就來給大家講講袁老的故事,願袁老一路走好!

1930年9月7日,我們的袁老在北京協和醫院的一間產房裡誕生了,出生後不久,便從1931年至1936年期間隨父母居住在北平、天津、江西九江、江西贛州、湖北漢口等地,小小年紀就跟隨父母在不同的地方居住,在他的心裡家鄉恐怕也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1936年8月至1942年7月,袁隆平曾在漢口扶輪小學、湖南省弘毅小學和重慶龍門浩中小學讀書。隨後在1942年8月至1948年1月在重慶贛江中學、重慶博學中學以及漢口博學中學這三個學校裡度過了他的初高中的學習生涯。在1947年的暑假,讀高中一年級的他獲得了漢口賽區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一名、獲河北省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二名,可見他在游泳上頗有天賦。1948年2月至1949年4月,在南京中央大學附中讀高中(如今的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1949年8月至1950年10月,在重慶北碚下壩的香輝學院農學系讀書,從此便於農業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絡,埋下了“雜交水稻之父”的種子。1949年月至1953年8月於西南農學院(今西南大學農學系)農學系農作物專業學習,1951年7月的時候,袁隆平在西南農學院報名參加空軍,體檢、政審均合格後,後因在校大學生更需要參加經濟建設,因此他放棄了入伍的機會,繼續留校學習。

如今的西南大學

1953年8月,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今西南大學農學系),服從全國統一分配,到河南省懷化地區的安江農校進行任教,不久後又被分配到偏遠落後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農校任教,在任教期間,他開始了他的水稻研究。1960年的一個夏天,他在農校試驗田裡偶然地發現了一株特殊性徵的水稻,於是他便對這株水稻進行試種,發現其子代有不同的性狀。因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在沒有其它影響因素下是絕不會出現性狀分離現象,因此他推論這是一株天然雜交水稻。之後他將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予它另一個品種優良的花粉,嘗試產生雜交品種。將一切準備好後,在1961的春天,他將這株變異的種子播到了創業試驗田裡,結果證明在1960年發現的那株與眾不同的植株,是天然雜交水稻。他當時雖然是一名教師,但面對長久以來的嚴重饑荒,他立志要用農業科學技術去飢餓所帶給人們的痛苦,於是便開始了他的水稻雄性不育實驗,他長久地頂著烈日的考驗,汗水透過面額的“溝壑”流進了他的眼睛,以及水稻的枝葉劃過面板的疼痛感,他依然堅持地尋找著那株可以改變人類命運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袁老仔細觀察水稻的變化

1964年7月5日,那顆“天然雄性不育株”像是感應到了他的召喚,終於他在試驗稻田裡找到了它,經人工授粉後,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種子。1964年7月,袁隆平又在14000多個稻穗中逐穗檢查到6株不育株,並在此後的兩年播種中,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由此也推翻了傳統經典理論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學說,得出水稻也有雜交優勢,並且這種優勢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水稻產量。1964年2月22日,袁隆平與農業技術幹部鄧則,他們共同走過了無數個歲月,心裡都有著對方,對方的一個眼神便懂得了其中的千言萬語,是一段從黑髮到白髮的愛情佳話。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發表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該論文一經發表,便引起了國家科委九局局長趙石英的高度重視,表示支援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動,認為這項研究意義十分重大,如果成功,將會使水稻產量大幅度提升。同年的6月,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袁隆平遭受衝擊,水稻的雄性不育試驗不得不中斷。1967年6月,由袁隆平、李必湖、尹華奇組成的黔陽地區農校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組正式成立,正式開始了水稻雄性不育試驗。1968年4月30日,袁隆平將異常難得的700多株不育秧苗,種在了安江農校中古盤7號田裡,面積133平方米,第二天早上起來一看,田裡的700多株秧苗被全部拔除損壞,至今都未曾知道是如何毀壞的,成了一個謎。在事後的幾天才在學校附近找到了僅存的5株秧苗,繼續開始他的試驗。1970年的夏天,袁隆平從雲南引入野生水稻,進行雜交試驗,因沒有進行短光處理而宣佈失敗,而後不久,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組來到了做水稻實驗條件良好海南,進行研究試驗,向技術人員和工人調查野生水稻分佈情況。

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論文

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種關”,探索總結制種技術成功,便可以大規模地進行水稻試驗了。1977年,袁隆平發表了《雜交水稻培育的實踐和理論》與《雜交水稻制種與高產的關鍵技術》兩篇重要論文,為以後的雜交水稻試驗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也讓後人們少走了許多的彎路。2017年9月,袁隆平在國家水稻新品種與新技術展示現場觀摩會上宣佈了一項剔除水稻中重金屬鎘的新成果:“近期我們在水稻育種上有了一個突破性技術,可以把親本中的含鎘或者吸鎘的基因'敲掉',親本乾淨了,種子自然就乾淨了。"之後在“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培育的超級雜交水稻品種"湘兩優900(超優千號)"再創畝產紀錄,經第三方專家的測產,該品種的水稻在試驗田內畝產1149.02公斤。為雜交水稻的歷史再添輝煌的一筆。縱觀袁老的一生,經歷坎坷曲折,放棄了空軍的入選資格,毅然決然地投身到了農業建設中,一生致力於水稻雜交的研究,如果他沒有堅持不懈地研究精神、勇於探索求新地創新精神和頑強不息地愛國精神,我們的今天也許還處在那個連溫飽都成問題的時代,我們應該感謝他,是他讓我們不再捱餓,讓我們看到了世界的豐富多彩和資訊多元化的資訊時代,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糧食就是我們的天,天不見了,又怎會看到明天的太陽,袁老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銘記,他就是我們心中無與倫比的大明星,袁老一路走好,願天堂也有那廣闊無垠的稻田,稻田裡長滿了飽滿豐富的稻穗陪伴著你。

袁老與百姓其樂融融

9
最新評論
  • mRNA疫苗可誘導對SARS-CoV-2及其多種擔憂的變體的持久免疫記憶
  • 袁隆平逝世,享年91歲:人生很精彩,婚姻也可親